APP下载

服务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高职化工类专业群建设研究与探索

2023-11-01李培艳高玫香连锦花

化工管理 2023年28期
关键词:化工类榆林化工

李培艳,高玫香,连锦花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0 引言

为充分发挥学院地处国家化工优质资源产业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能源产业发展,瞄准榆林“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能源化工产业体系高效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科技创新集成化需求,学院以中德学院建设为契机,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为核心专业的化工专业集群。通过对化工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团队的建设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使专业集群建设更加深度对接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彰显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特色,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同时提升化工类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学院专业办学水平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

1 专业群建设背景

1.1 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打造,对能源化工类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国家生态规划特别是“碳中和、碳达峰”的提出,倒逼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推进行业绿色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行业结构,推动行业健康优良发展。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中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千亿级煤化工全产业链项目,打造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1]。榆林资源优势突出,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成效显著,但随之也引发了企业用人问题,如数量严重不足,技能素质低下,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培养大量懂技术、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支撑条件。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每年为区域能源化工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学院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薄弱,学生生源多样化,教学资源的短缺以及师资队伍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随着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学生培养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是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指向,促使化工类专业群的建设

根据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20 年8 月教育部、工信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指示,要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则需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所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端化工企业集聚优势以中德学院建设为契机,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核心,积极推动包括煤化工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和分析检验技术四个专业在内的符合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化工类专业集群。通过专业群建设,重构化工类专业体系,使得专业群内各专业资源共享,互补优势,协调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最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区域能源化工产业发展。

2 建设总体目标

根据《榆林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能源化工产业体系高效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科技创新集成化的要求,按照国家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文件精神,借鉴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和兄弟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经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产业分析形成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编制《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通过对应用化工专业群产教映射关系、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团队和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使专业集群建设更加深度对接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彰显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特色,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同时提升化工类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学院专业办学水平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

3 建设内容与举措

3.1 积极开展“五业”调研,着力打造“五对接、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从根本上化解学院化工类专业服务地方产业需求脱节、校企融合度不高、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等现实矛盾,专业群在建设中首先从产业、行业、职业、企业及就业五个方面开展调研。对产业与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岗位人才结构现状、岗位人才质量和数量需求现状、人才供给现状、企业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解、梳理和分析,将专业建设与区域化工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教学标准与现代职业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区域主流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相对接,校内单一育人与校外多方合作育人相对接,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对接,即“五对接”;同时将化工装置仿真操作训练与生产装置现场实习相融合,课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化工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1+X”证书教育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融合,课堂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改革创新相融合,学生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企业生产实习相融合,即“六融合”。最终形成了“五对接、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生产一线输送能够从事化工生产装置操作、化工生产工段班组长等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化工人才。

3.2 理清岗位群职业能力清单,构建“三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突出学生能力本位和打通专业群多样化成才路径,使专业群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中对化工类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详细描述,以熟悉典型职业岗位相关工作任务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形成应用化工专业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此构建了“基础能力平台课程+中层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高层迁移能力方向课程”的“三递进”课程体系[2]。基础职业素养层课程模块,包括思政教育课程、国防教育与身心健康课程、体育以及化工类专业通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文化基础素养和化工类人才通用能力;中层核心岗位能力层课程模块,主要分为现场操作工、仪表维修工、设备维修工、分析检验工、化学品销售五个岗位,其中现场操作工为主要岗位。根据每一个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文化素养、专业核心能力和专项操作技能;高级迁移能力层课程模块,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岗位迁移能力课程是根据主要岗位现场操作工岗位晋升能力要求设置的,晋升路线为现场操作工—中控操作工—班组长—工艺管理人员。

3.3 校企、校-校深度合作,搭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为推动专业群建设,根据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对校内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功能提升,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创新平台相关运行机制,整合实训平台内各种资源,建成集模拟训练、技能实操、团队培养、“1+X”证书实施、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享、校-校深度合作,搭建起校外实习基地;依托本校应用化工技术示范实训基地、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和化工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成为能力拓展实践性教学平台,用于“1+X”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大赛的开展。总之,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能力拓展“三位一体”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的锤炼,实现学生由基础技能向综合技能的不断迈进、“新手-熟手-高手”的能力进阶、普通劳动者向创新工作者的职业蜕变。

3.4 不断整合优化扩充教学资源,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

根据专业群建设需求,专业群内教学资源要实现交互共享[3],所以在专业群内建设中,系部教学科牵头,利用知识点库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紧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与高端企业深度合作,开发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和工程案例;以各教研室为单位,积极全面推动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对课程进行课堂实录,以此进一步扩充教学资源;搜集采购先进工艺技术、教学素材、仿真软件等,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资源库,便于老师实施专业教学服务和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3.5 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优质教育教学团队

对于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所以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群的建设。针对目前校内化工类专业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群建设需求,以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目标,采用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师资引进、加快现有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与境外交流学习等措施,以满足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4]。

具体实施如下: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个人学年计划顺利实施;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实现“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青年教师评定职称创造有利条件,为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奠定一定基础;完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挂职锻炼、暑期实践、指导学生实习等机会完成每年不少于1.5 个月的企业实践任务;通过外出学习、校内培训、教学观摩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扩大团队和专业在化工行业影响力;持续推行外引内培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6 持续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保证专业群顺利建设

为确保专业群顺利进行,专业群建设中成立了教学质量督导组,负责专业群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5]。督导组成员不定时抽查日常教学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关注学生“劳动教育”和“人文美育教育”,并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与方式的研究,通过系部集体线上线下培训、教研室内部或各教研室之间定期交流学习以外出培训等方式,从教学手段、授课方式等技术环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改进教师评价方法和体系,改革对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将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育建设、教学资料、教研活动、教学检查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重在激励与发展。为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按“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步骤实施建设与诊改。在实施专业群建设的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区域产业,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据事实并依托现有的业务平台对质控点进行监测,对照设定的目标值、标准值和预警值,对数据实行源头采集,按照“建设目标—考核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提升”的步骤形成静态循环,同时与监测分析—发布预警—调整改进的步骤构成动态循环,两环共同作用促进专业建设与诊改,保证专业群建设各环节顺利进行,实现专业群建设质量的螺旋提升。

4 建设成效

4.1 专业建设质量取得明显进步

经过专业群建设与实践,我院化工类专业的实力明显增强,办学影响力逐年提升,先后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建设成果。在专业建设方面:获得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 个,省一流专业建设培育项目1 个,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 个,校级特色专业项目1 个,入选榆林中德学院办学专业3 个;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成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 个,获得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称号1 人,获得化工行业“优秀教学管理者”1 人;荣获陕西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2 项,获学院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 项、二等奖3 项;在课程建设方面:完成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 门、化工专业群课程资源库1 个、出版教材5 部、编写校本教材5 本;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 个,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1 个,榆林市重点实训室2 个;在教科研方面: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 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0 余项、发表教研论文50 余篇。

4.2 毕业生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我院化工类专业招生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毕业生受到榆林及周边地区化工用人企业的普遍好评。主要体现在:一是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一次就业率由过去不足75% 增长到了2022 年的97% 以上;二是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区域内国企和大型化工企业毕业生签约率逐年提高,2022 年达95%;三是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企业的普遍认同,用人企业满意度逐年攀升,前来联系订单培养的化工企业逐年增加。以上数据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专业群建设中推进的“五对接、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顺应区域化工企业技术进步的现实发展要求,受到了区域众多企业的广泛重视与青睐,也为今后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添了信心。

4.3 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1+X”证书获取率有了实质性突破

随着专业群的不断建设,我院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愈加鲜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4 年来,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达3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5 项,省级(含行业获奖)25 项,市级奖8 项,特别是2022 年“化学实验室技术”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国赛一等奖。此外,近3 年学生化工类工种职业资格取证率年年超过95%。由此可见,专业群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卓有成效。

4.4 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在专业群建设的助推下,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逐年增强,师生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近4 年来,我院化工类专业教学团队参与开展市属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累计达4 000 余人次;利用所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承办或参与榆林市中职教育职业技能竞赛达10 场,承办陕西延长集团、陕西煤业集团等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大赛8 场;先后为区域内3 000 余人次提供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服务。从不同侧面显示出,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地增强,服务范畴和深度正在逐年的推进。

5 结语

总之,应用化工专业群的建设紧密对接榆林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集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为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区域服务能力。应用化工专业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群定位;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确定课程结构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标准为基础,落实书证融通”的指导思想和“产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体系重构-职业能力模块课程设计-教学条件建设”的工作流程,符合国家文件精神和专业群建设的规律,可以为全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猜你喜欢

化工类榆林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榆林感怀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养成教育的探讨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走榆林
产教融合下高校化工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榆林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