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不好,可能是认知陷阱
2023-10-31光光
光光
频率的错觉
生活中,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偶尔看一下时间, 总是碰巧看到11 ∶ 11、14 ∶ 41 这样有点特别的数字,仿佛冥冥中有某种特殊含义;尝到一款小众的零食后,突然发现身边这种零食出现的次数增加了;知道一个新鲜词汇后,电视里听到这个词语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总之,世界上好像充满了巧合。
一个新事物一旦被发现,就好像无处不在。这样的现象一开始被称为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后来有了一个更正式更容易理解的称呼——频率错觉。意思是我们的大脑一旦意识到了某个事物的存在,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好像就会更频繁地接触到它,感觉这东西无处不在。
LINK
1986 年,美国一个杂志栏目收到读者来信,说自从他听说了一个叫巴德尔·迈因霍夫的集团后,很快又在别的地方陆续看到了这个词。这封来稿登载后,许多读者纷纷反映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事件。这种现象很快引起了热议,于是被称为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
选择性注意
然而这些奇妙的巧合,可能只是你的大脑在迷惑你。这种现象是一种心理现象——选择性注意。意思是人的大脑会选择性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忽略不感兴趣的东西。从大脑第一次发现一个事物并产生好奇开始,潜意识就会去关注这个事物。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接收很多的信息,产生许多想法和情绪,而我们不可能把注意力分给所有事物,只能做出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东西上,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其他没有特别兴趣的事物。所以当你不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你听到它的名字只会自动忽略,所谓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当你认识一个事物之后,身边提到它的声音才突然都变得有了明确的含义,自然就觉得频率变高了。
注意力的价值
生活中,频率错觉有着许多实际用途,比如在营销上,打广告就是典型的运用。一个品牌推出了新产品,想要迅速占领市场,就要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特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通过在电视上、电梯间里、公交站牌等地进行无处不在的广告轰炸,在消费者头脑中植入商品的概念,甚至记住了广告中反复播放的宣传词和朗朗上口的歌声。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发现自从看了广告,购买这个类型的商品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把这种产品列入考虑范围内,留意身边也开始有人在用这种产品。通过广告吸引注意力,一种新产品就从一个陌生的、让人心生怀疑的事物,变成了可靠的,愿意尝试的东西。
这种思维现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没有帮助呢?或许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比如学到一个新单词,可以留心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跟新单词关联上;背诵了一首描写景色的诗,可以找找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景色。总是通过主动地聚焦注意力,让我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错误相关效应
科学家进行过一个实验,一群被试者被要求觀看一组原本毫无关系也没有任何规律的数据,等到实验结束后,被试者却大多认为发现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
《三国演义》里面,曹操逃亡躲到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中,在屋里休息的他听到后院传来磨刀声,便心生疑虑,等听到“捆起来杀了”的话,就觉得内心假设得到了证实,便冲出去将吕家人都杀了。冷静后曹操才发现,原来吕家人是准备杀猪招待他。
因为心中带有某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把实际上没有关联,或只有弱关联的事件强行联系起来,甚至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叫作“错误相关效应”。
排队慢,原因很简单
生活中,错误相关效应也随处可见。比如怎么自己迟到的那天,就总撞上老师点名;只要穿了新鞋子,就会遇到下雨。有时候这种关联还会往“玄学”方向发展。比如一个相信星座运势的人,会把自己运气不好归因于是受到了“水逆”的影响;还有人相信某个颜色或某个数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最典型的要数排队了,你有没有觉得,每次排队,自己选的那条队伍总是走得最慢;一旦换到旁边的队伍去,原来的队伍又变快了。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排队的快慢只是一个概率问题,跟外界的行为没有太多相关性。假设有三条队伍,能选到最快队伍的概率本来就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是大超市那样有十个结账通道,选到最快通道的概率就更小了。
另外,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放大了自己的感受。有研究表明,人们主观感受到的排队时间比实际所用的时间长了36%。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慢并不是真的慢,只是我们不喜欢等待的感觉。如果是看电视、打篮球、做游戏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快乐的时光太短暂了。
视网膜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自身的状态,会影响他的视线,这叫作“视网膜效应”。具体来讲,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样事物或一种特征的时候,我们就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比如一位女性在怀孕前,可能并不留心路上有没有孕妇;但当她怀孕之后,对孕妇的关注度就显著提高,突然发现路上孕妇数量大大增多了。
视网膜效应其实是出于一种对自我的注意力,它可能会让视野和思路变得狭隘,在看问题的时候不够全面,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当一个人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关注自己的缺点,于是变得自卑怯懦。如果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拥有的物质,就容易陷入攀比的怪圈。
无论是频率错觉、错误相关效应,还是视网膜效应,都是大脑陷入了注意力的陷阱。掌握了这些心理知识,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错觉,我们就能心中有数了。
注意力陷阱小测验
①记住右边这两个分钟数字,在两天内多次看时间,观察你看到这两个时间的频率,和看到其他时间的频率有差别吗?
②选一个相同的时间点,找上你的朋友连续一周去食堂排队吃饭,分别排在差不多的两个队伍,统计这七次排队的时间,观察时间的长短差距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