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2023-10-31于飞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于飞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愈发频繁、深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吸收外来文化和输出本土文化同样重要。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重外来文化输入、轻本土文化输出的问题。大学英语课堂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学生大量输入西方文化,却忽视了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会让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年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他认为许多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是一种作为交际主体却在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难的“症状”[1]。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文化输出能力势在必行,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内容。

在和平年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既要让优秀的外来文化走进来,更要让灿烂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有输入有输出,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能再单向地“拿来”西方文化,更要反向地“输出”中国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1 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但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多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都比较片面,总体上缺乏清晰的认识。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为了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应该在英语教学中给予母语文化足够的重视。只吸收不传播的单向交际不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总结起来,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1 忽视中国文化教学导致文化“失语”

大学英语教学对本土文化缺乏重视,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在国内文化的介绍和融入上相对较少。从课程设置上来看,除了专业课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以外,很少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或者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作为基础课开设。学生为了学好英语,花费大量的时间读英语文章、做英语练习题,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中国文学,是造成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还是无法准确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例如让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地方风俗时,由于对中国文化的英语掌握有限或者本身不了解习俗,表达起来语法用词十分生涩,这显然不符合跨文化交流中所强调的双向交际这一重点。

1.2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单一过时

很多高校选择的英语教材的内容还是较为陈旧的。有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选用的甚至还是十几年前的文章,缺乏时代性,没有与时俱进。这样的教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很多老师讲课都是以课本为主,侧重对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的练习,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扩展,这进一步导致了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不足。另外,英语教材中也缺少用地道英语描述中国文化的内容,进一步导致学生在对外交际时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的缺失。英语教材与时代的脱节影响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尤其是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运用。而现在国内外重要的英语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雅思、托福等,越来越多地以跨文化交际常识和国内外现代资讯为主要考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考试要求甚至呈现出不相适应性,更说明教材亟需更新。

1.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英语教学依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缺乏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互动环节。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语言的学习,尤其是文化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參与进来,体验式学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增加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现象[3]。

1.4 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缺乏中国文化输出意识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不再单纯地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而是对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英语老师在讲课时普遍将语法和词汇作为授课的重点,即使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但依旧以西方文化知识为主,很少兼顾到中国的文化知识。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本身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中国文化输出意识,对本土文化的敏感度低,不能系统地介绍本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去。一名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英语水平扎实,还要懂中国文化,并善于启发学生。笔者通过对本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总结发现70%左右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主要是吸收外来文化,只有少部分学生认识到还应该传播本国文化,说明很多学生也缺乏中国文化输出意识,认为英语课程的学习就是学习英语的语法和文化内容,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认识。

2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21世纪,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向世界推荐中国文化的重任。大学英语课堂在教授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融入,将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全新的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实现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

但是,培养跨文化能力尤其是文化输出能力的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维持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输出”,如何让教学体系和教学材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大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课堂教学体系。高校要培养以英语为表、文化为里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此,英语课堂可以在保留原有英语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内容等融入课堂,构建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课堂教学体系。另外,还可以开设中国文化方面的选修课,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熟悉本国文化。为了改善母语文化的缺位问题,对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输出与输入能力的培养要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相比于输入,输出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4]。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应该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能够说明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谈起祖国的文化才有话可说,以语言的输出促进语言的输入。

(2)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编写立足本土文化的教材体系。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更加便利。因此,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开发设计新形态教材,如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有声教材等,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要挑选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语言材料,将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热点与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如网络、杂志、书籍等搜集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安排他们以报告、演讲、视频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不断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要想改善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主题呆板、中国文化失语的尴尬现象,让新时期的语言课堂变得鲜活、生动、广阔[5],课堂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和课程安排,增加优质学习资源,依托网络平台,推进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实现对学生课业的客观评价和个性化指导。通过多样化的测试手段,如笔试(文化知识测试、名词解释等)或口试(课堂展示)等,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测评[6]。要创新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课堂上还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化、情景化等多元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辩论的形式讨论中西方文化问题;以英语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

(4)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素质。任何外来语言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7]。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自觉学习中国文化,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平时注意积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外语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英语文化教学,还有母语文化教学,教师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不仅让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土文化,还能促进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更有创造性。

目前,中国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中,已经加入了对中国文化的汉译英翻译考试内容,但这一部分也是很多学生的失分项。究其原因,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单词,文化底蕴薄弱,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入把握,文化思辨能力欠缺,导致译出来的英文只能被国人所理解,外国人看不懂。

3 结语

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大高校立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积极探索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改革实施的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大学文化教学模式,增加中国文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调整相关跨文化课程设置,引入合适的跨文化教学测评手段,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培育满足新时代有“中国心”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引领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引用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们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冯红琴.“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教学增加中国文化的输出教育[J].今日财富,2017(13):158-159.

[4]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5] 乔丽娟.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1443-1445.

[6] 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17-26.

[7] 戴淑云.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30-13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