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自然本真 浸润生活化教育

2023-10-31策划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幼儿园

留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山楂树山楂生活化

策划_ 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幼儿园

儿童是具体的学习者,是生活在幼儿园里的每一个个体。幼儿园的教育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可能。生活化的教育需要教师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游戏,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中心。

贴近幼儿生活,开展主题活动

文_ 阚培培

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那么,教师该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呢?我将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引入教育中,开展了“每月一节”主题教育活动。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主题的选择应考虑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否引起幼儿兴趣。为了防止内容过大、过空、过于抽象,我选取“每月一节”的一个点,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形式,层层深入,不断展开,让幼儿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觉得到。例如,我班先后开展了“妈妈爱我,我爱妈妈”(三月爱妈妈节)、“我劳动 我快乐”(四月劳动节)、“我的小手最最棒”(五月艺术节和六月儿童节)等主题活动。

编织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编织探索生活的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主题网络实施过程中,围绕着生活向外扩展和延伸。如“我的小手最最棒”主题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我有一双小小手”,延伸到探索、了解自己身体的奥妙。

主题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与反思。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以前的家园合作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家长能否与幼儿园保持思想、行为的一致,或者能否为幼儿园提供物质材料的支持,而未考虑如何深入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每月一节”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发现,让家长走到孩子们中间,不仅能使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更为生活化,组织形式也更活跃、更贴近孩子,还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基于儿童立场,建构生活化课程

文_ 薛博颖

2001 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掀起了一轮新课程改革。“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成为幼教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即:从生活中来—课程内容“生活化”,到生活中去—课程实施手段“生活化”,强调关注幼儿的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我园课程目标为涵养天性、聚焦生活、拥抱幸福,致力将生活、儿童与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此,笔者结合大班主题活动《神奇的光与影》,谈一谈对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感悟。

活动源于生活,追随幼儿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在一日生活中认真倾听幼儿、仔细观察幼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据此开展教育活动。主题活动《神奇的光与影》就起源于一场意外的停电。那天,幼儿园突然一片漆黑,孩子们陷入慌乱。教师打开手电筒,光在墙上投下一片影子,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你的影子映在墙上了”“哇,你的头好大啊”“你别动,你的影子越来越大了”……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断电,将孩子们引入一个新奇的世界,让他们对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生活化活动独一无二的魅力。

符合年龄特点,顺应幼儿发展。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 岁的幼儿,此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断发展中,这决定了生活是幼儿获得经验的源泉,也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生活化”。因此,《神奇的光与影》主题活动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了大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更加严谨地引领教师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活动,从而顺应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手段融于生活,促进幼儿成长。一是教学环境生活化:舒适的语言环境、宽松的物质环境能够让幼儿更加高效地开展游戏与学习。例如“手影游戏”环节,教师关闭班级灯光,拉上窗帘,营造一个漆黑的环境,让孩子们更加期待第一束光打下来的场景,为手影学习提供支持。二是活动材料生活化:使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通过操作和探索拓展幼儿经验。例如“反射光线”环节,幼儿选取班级中的物品,如盘碗、镜子、彩带等,到户外进行反射光的实验,追寻着阳光一遍遍地尝试,并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三是环节设置生活化:每个环节或游戏设计从生活出发,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并能够学有所用。例如“追光游戏”环节,孩子们利用反光材料,将光线反射到屋顶,并通过操控物体进行追光小游戏,以此了解光线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整个主题活动设计源于幼儿真实生活,使用生活化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后再回归于生活让阳光被幼儿所用。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园活动越接近幼儿日常生活,越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学习与游戏的意义也才会最大化。

浸润生活化教育,感知多彩童年

文_ 崔建颖

杜威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应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帮助儿童掌握生活知识和生活本领。

幼儿教育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只有从幼儿的真实生活中、从幼儿感兴趣的某一点引发来的学习,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在我园,一棵山楂树成了小四班幼儿的心头爱。小馋娃们每天早上来园都要围着山楂树转几圈,仔细观察山楂果的颜色,一同期待山楂变红,然后一起摘山楂果,一起动手洗山楂、切山楂、将山楂片串起来制作山楂干;从家里带来锅,从食堂阿姨那里要一些冰糖,一起熬山楂苹果水;一起探索将摘下来吃不完的山楂进行保存的方法,如去沙坑里亲手筛细沙,将山楂封存在沙里,或者从家里带来密封袋,用吸管把空气抽干,将山楂放到密封袋里。在此之外,我们还围绕山楂进行了大讨论:山楂还可以制作什么?还有什么其他用途?还可以怎么保存?有的小朋友在家制作糖葫芦,有的小朋友将山楂熬成了罐头,有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用保鲜膜把山楂封住放到了冰箱……更有趣的是,有的小朋友在吃山楂的时候发现山楂的5 个核是挤在一起的,像一朵小花的样子,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如果将山楂核种在土里,能不能长出一棵大的山楂树……

入冬的一天午后,孩子们还在讨论着吃山楂、喝山楂苹果水的事情。但是到了冬天,山楂树不会结果子了。看着院子里光秃秃的山楂树,有的孩子皱着小眉头,有的孩子嘟着小嘴,满是不舍。突然,有个孩子说了一句:“我们给山楂树戴上围巾吧!”这一句话,让孩子们的眼里重新有了光。于是,我们真的发起了“保暖行动”,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围巾给山楂树送温暖。为了感谢山楂树带给我们的一切,小朋友们还亲手制作了一些山楂果挂到树上。“山楂树又是红红的啦!”孩子们开心极了。

这一系列活动都紧密地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做、用心感受,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让幼儿在生活中完成学习,在具体的实践中自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与生活亲密接触,让教育“活”起来

文_ 李璐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环境,让儿童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成长;让儿童在被看见、被理解、被肯定的真实生活情境中,体验丰富的人生,获得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在感知四季变化的过程中,被秋风吹起的落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玩起“落叶雨”的游戏,感知落叶飘忽落地的重力,见证落叶颜色的渐变,理解一片、两片、三四片的抽象数学概念……不仅如此,小小的落叶还引发了与生活亲密接触的游戏—“拔根儿”。

孩子们在落叶中挑挑、捡捡、比比,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比赛胜出的小秘籍:并不是所有褐色的叶柄都战无不胜,有些叶柄虽然是褐色的,但已经被风干,一拔就容易断。最后,孩子们总结出:最好的叶柄是褐色、有柔性而且粗壮的。小小的“拔根儿”游戏,让孩子们学会了较量,学会了分析和识别,学会了寻找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源自生活的教育智慧。

在生活里寻教育。幼儿的生活中充满教育契机,一阵秋风便能带给他们如此多的尝试与思考。作为教师,要积极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同时,要成为幼儿的伙伴,与幼儿一起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探索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判断它们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然后进行提取、加工,并给予恰当的支持,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促进其发展。

在生活中探方法。真正的生活化教育应该源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去感知和探究。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这本“活”教材,带领幼儿融入其中,拓宽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空间。“拔根儿”游戏规则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使幼儿在开心、放松的氛围里达成最有效的学习。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聊一聊、试一试、说一说,把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幼儿,让幼儿与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尽情地探索、思考与发现,让他们在没有束缚的氛围中,体会生活的乐趣,积累生活经验,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在生活中彼此赋能。一场“拔根儿”游戏,连接着幼儿的发现,也连接着教师的生活与经验。当师幼共同被一个事物联结,就会衍生不同的经验和教育点—孩子点燃了教育的火花,教师燃起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师幼在同频的学与育中共同成长。

正是在生活中寻、探和彼此同频赋能,让我们与生活有了亲密接触,也正是这样与生活的互动,让我们的教育“活”起来,更加“接地气”,更加适于孩子们发展,从而为孩子们成长和走向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山楂树山楂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秋天的山楂树
山楂花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山楂花开白如雪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山楂更可化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