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探索

2023-10-30杨文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精神

杨文娟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简称“原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提升教育效果,讲好“原理”课的道理,应将丰富的校内资源融入“原理”课,其中包括独具陕西科技大学特色和优势的“三创两迁”精神。在“原理”课中加强学生对这一精神的理性认知,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学生的情感认同,最终将“三创两迁”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达到大学精神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三创两迁”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6

冯友兰先生说过:“一个真正的大学,都有他自己的特点、特性。” “三创两迁”精神是“西迁精神”的缩影,是陕西科技大学60余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包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三创两迁”精神与“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挥这一特殊校级教育资源文化育人的作用,需要借助“原理”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阵地。依据“原理”课的课程内容和特点,围绕“三创两迁”精神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有序开展教学,实现“三创两迁”精神与“原理”课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了解和领悟这一大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三创两迁”精神与“原理”课关系之辨

将“三创两迁”精神融入“原理”课首先要弄清楚为何可以融入的问题,需要厘清“三创两迁”精神与“原理”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融入的必要性何在。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三创两迁”精神与“原理”课之间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学习内容上高度关联、教育方法上互相借鉴,这成为“三创两迁”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可行条件。将“三創两迁”精神融入“原理”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大学精神的可行之道,也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1.1 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的使命和重要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就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三创两迁”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调节与引领作用,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浸润到学生思想深处,进而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作为高校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原理”课,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因此二者具有高度一致的育人目标。

1.2 核心内容的关联性

围绕“原理”课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地将“三创两迁”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原理”课各相关章节对照,明确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辩证法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可以阐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社会意识观的内容;绪论部分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特征以及唯物史观中的人民观与“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相对应,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合乎逻辑地得出融入具有必要性的结论。

1.3 教育方法的互鉴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原理”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以实践教学为抓手能有效推动“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三创两迁”精神是校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将其与“原理”课的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把抽象的理论讲得鲜活。将“三创两迁”精神教育作为“原理”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理工科院校发现实践教学的新视角、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2 “三创两迁”精神融入“原理”课路径探索

“原理”课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将“三创两迁”精神通过“知—认—行”的完整过程全方位融入“原理”课,才能提升“原理”课的教学实效,使“三创两迁”精神落地生根。

2.1 “知”是前提,要增强学生对“三创两迁”精神的理性认知

高校“原理”课因其特殊的课程特点,讲授过程容易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授课内容只有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增强“原理”课的感染力。要将“三创两迁”精神的内涵阐释清楚,使学生对这一精神的内涵有正确的理性认知,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三创两迁”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原理”课相结合,在深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融合点,丰富原理课的内容体系。

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讲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陕西科技大学的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经历了办学初期的艰苦,“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停学,三次创业的不易,两次搬迁的波折,以及各种环境和条件的考验,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终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一部陕科大曲折发展的历史就是讲解发展观的最好素材,教育和引导学生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奋斗,启发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养料。

将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社会意识观的讲解。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出真理的本性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相符合。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对科学精神的弘扬。陕西科技大学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学生积极向上的求学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生动阐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追求真理,积极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在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又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尤其要重视先进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精神彰显“三创两迁”精神的时代特征,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科学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内容,进而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积极的反作用。

将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特点的讲解。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在陕西科技大学办学过程中投身学校建设的一代代科大人,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从北京搬迁到扎根西部,培养了一批批无私奉献的轻工业人才,他们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践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宗旨的最好代表。将他们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添加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进而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三创两迁”精神的内涵进行学理阐释和系统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三创两迁”精神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校园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融合,在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的同时为认同“三创两迁”精神做好铺垫。

2.2 “认”是关键,要加强学生对“三创两迁”精神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属于关系心理学范畴,是主体在社会交往交流中对客体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体验。”精神要感化人心这就要使之与人们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大学精神要说服学生就要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依赖于学生对“三创两迁”精神的广泛认同。要让“三创两迁”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使这一精神成为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主动地从精神上接纳它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要求,通过切身体验领略“三创两迁”精神的感召力,增强学生对它的情感认同。

为了提高学生对“三创两迁”精神的认同,需要设计与“原理”课的融合方式。针对年轻的受众群体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对教育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度拓展,加深学生对“三创两迁”精神的了解。

一是在时间上从“原理”课上延伸到课下,在坚持理论讲授的同时充分利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积极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丰富原理课的方法论体系。比如通过组织参观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和校史馆等形式来加深对学校历史的认识,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感染教育,进而接受以大学精神为切入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师也可以组織大学精神主题活动,让学生去了解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经典案例、典型人物,并撰写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报告和感悟等以演讲或者讨论的形式回归到“原理”课,以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增强“原理”课的丰富性和说服力,用先进的榜样激励学生,让“三创两迁”精神入脑入心,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二是在空间上从“原理”课扩展到校园生活。要营造浓郁的大学精神文化氛围,优化融入的校园环境,将“三创两迁”精神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触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

三是在传播媒介上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扩大“三创两迁”精神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在丰富学生对于“三创两迁”精神细节性认识的过程中,使“三创两迁”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内在优秀品格的养成。

2.3 “行”是归宿,要将“三创两迁”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识始于实践,最终又要回归于实践。“三创两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来源于学校办学的实践,它的实现又依赖于学生的具体实践。要使“三创两迁”精神发挥作用,需要让这一精神落地。要引导学生把“三创两迁”精神变为日常的行为准则,用“三创两迁”精神指导持续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将这一精神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行动,落实到实处、细处和小处。落实“三创两迁”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微小细致的行为体现出对“三创两迁”精神的态度,积极融入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进而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行”是归宿,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三创两迁”精神是最终的目的,也是“三创两迁”精神发挥凝聚共识、文化育人、引导实践作用的根本途径。“三创两迁”精神能否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最根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能否以身作则,内化为精神追求,以此作为行动准则,外化为行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

3 “三创两迁”精神融入“原理”课的经验与启示

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却又形态各异,沉淀着各高校的办学历史,浓缩着高校的文化底蕴,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三创两迁”精神作为“西迁精神”的一个支流,在融入“原理”课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做法和经验。

从高校大学精神入手,切近高校历史和现实情境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大学精神既是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对大学历史的浓缩和大学文化的凝练,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大学精神能够彰显本校的特质,以本校历史和文化为“原理”课的切入点,为课程注入鲜活的血液,可以引起师生共鸣,提高课程的说服力和生动性,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达到提升“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以“原理”课为依托,是实现大学精神深化发展,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原理”课为依托,将大学精神融入该课程,可以将抽象的精神具象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读阐释其科学性所在,提高学生的接受度;通过课程内外的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找到大学精神实实在在的落脚处,进而推动大学精神纵深发展。

改进“原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利于实现大学精神与“原理”课的同频共振。只有将大学精神贯穿于“原理”课教学的始终,在新媒体时代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上舆论宣传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才能使具有校级特色的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调节与引领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助力于“原理”课课堂的创新与改革,取得大学精神与“原理”课程之间的共振效应。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论大学教育[A].三松堂全集(第14卷)[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62.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3]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4]刘吉昌,曾醒.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6):11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