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A方法的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路径研究
2023-10-30方兴林万倩倩曲晓红
■方兴林 万倩倩 孙 艳 曲晓红
1)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戴震路44号 245041 2)黄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西海路39号 245021
高校学报(本研究特指以“高校名称+学报”方式命名的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中国现代大学和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2]。然而,近年来高校学报屡遭诟病,“全、散、小、弱”的批评不一而足[3]。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所刊发的稿件质量,作为源于高校、为高校全学科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办刊过程中无法聚焦某几个学科,因此难以吸引优质稿源[4],学术评价功利化、SCI至上更是促使大量优质稿件外流到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高校学报的发展基础受到严重冲击,缺乏优质稿源是高校学报呈现“全、散、小、弱”现象的本质原因,持续获得优质稿源是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方法和途径的相关研究已诞生了丰硕成果,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专题出版吸引优质稿源。周志红[5]认为专题策划出版是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的有效途径;梁洁[6]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应依靠校内专家通过专题出版的方式,吸引校内外优质稿源;王海蓉[7]认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前沿专题是提升高校学报质量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二是通过特色栏目吸引优质稿源。鲍红[8]认为高校学报应当立足本地,以地方文化特色专栏吸引优质稿源;杨建肖等[9]提出策划行业特色专栏可有效拓展稿源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扩大高校学报影响力;吕文红等[10]认为以多个专栏带动出版的办刊模式能够有效助力高校学报获取优质稿源。三是通过挖掘校内优势科研资源吸引优质稿源。李轶楠等[11]认为高校学报应该分析期刊自身状况,合理优化期刊学科布局,主动出击挖掘优秀稿源;陈留院[12]认为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资源、学报核心作者资源来提升稿源的内在质量;梁洁[13]认为充分发挥高校办刊的资源优势,以吸引优质稿源回流;李克永[14]认为高校学报应依靠高校的学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吸纳优质稿件。此外,学术界还基于办刊定位[15]、专业化转型[16]、联合组稿[17]、主动约稿[18]等多视角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相关研究。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多基于高校学报自身视角,通过调整办刊策略来吸引优质稿源,较少基于优质稿源直接供给方——作者视角,通过分析作者投稿动机及其关注点来制定吸引优质稿源的有效措施,特别是针对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议题,通过重要性与表现性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方法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研究成果基本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文面向高校科研人员开展投稿关注点的重要性和表现性问卷调查,构建IPA矩阵对吸引优质稿源的影响因素进行界定和分类,了解高校科研人员投稿时选择高校学报的主客观关注因素,深入探究高校学报优质稿源流失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剖析根源。讨论上述问题,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报编辑精准获悉高校科研人员的投稿需求,在工作实践中明确重点,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科研人员提供差异化服务,进而吸引优质稿源,而且能够促成高校学报编辑全面重新审视高校学报的核心价值,基于价值从根源上提升高校学报办刊水平,以促进高校学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文运用IPA方法分析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服务质量重要性和表现性的主观评价,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高校学报办刊的总体情况,同时丰富高校学报相关实证研究的类型,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细分高校学报作者,聚焦非学生的科研工作者群体(以下简称“科研工作者群体”)和研究生在读的学生群体(以下简称“学生群体”)两类高校学报作者类型,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基于高校学报办刊定位,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将调查对象选为安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职在岗的各类科研人员。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5月31日,安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共计29所,其中亳州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尚未有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安徽财经大学主办的《财贸研究》为专业性经济理论学术期刊,因此剔除上述三所高校,最终选定26所安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职在岗的各类科研人员。考虑到所选定的26所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异性,调查时将科研人员分为科研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对尚未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如黄山学院、池州学院等,调查问卷只对科研工作者群体发放,对已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如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调查问卷发放对象除了科研工作者群体外,还包括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利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的高级检索功能,尽可能全面了解26所高校近三年产出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如果近三年活跃的科研人员数量达不到抽样标准,可适当扩展到近五年产出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高校科研人员拟投稿时选择高校学报的关注点,通过访谈多名高校科研人员和高校学报编辑,并参考文献[19-20],总结高校科研人员向高校学报投稿时关注的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科研人员在填写问卷时,表1中的选项最多可以选择3项,调查结果以累计叠加法统计展示。
表1 高校科研人员拟投稿时选择高校学报的关注点一览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填写和回收结果,基于问卷星(www.wjx.cn)平台制作调查问卷,并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钉钉等工具发放问卷,自主编写计算机程序进行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调查问卷在26所高校内等量发放,在截止回复时间内共回收有效问卷691份,其中科研工作者群体有效问卷423份,学生群体有效问卷268份。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Martilla和James[21]于1977年提出IPA方法,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直观地展示被调查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感受程度的测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被调查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感源自其对于该产品或服务各属性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各属性绩效表现程度的评价。IPA方法形象直观,适用性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旅游[22]、电子商务[23]、教育[24]等领域。本研究将基于IPA方法,以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为尺度,针对高校科研人员拟投稿时选择高校学报的关注点展开调查,依据高校科研人员对各关注点的重视程度与满意程度,建立IPA模型,分析高校科研人员对拟投稿时选择高校学报的关注点的实际体验,并以此量化研究结果为揭示高校学报难以吸引优质学术稿源问题的重要依据。
表1中填答选项得分设计如下:“非常不重要”记1分、“不重要”记2分、“一般”记3分、“重要”记4分、“非常重要”记5分。IPA模型中,某关注点平均值即为科研人员问卷填写分数总和与有效样本数的比值。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重要性分析
按重要性得分排序:表2显示,科研工作者群体向高校学报投稿前,更关注“收录类别”“自媒体传播力”“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而不太关注“征稿范围”“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版面费”;表3显示,学生群体向高校学报投稿前,更关注“审稿时长”“反馈审稿意见”“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而不太关注“稿费”“自媒体传播力”“影响因子”。
表2 科研工作者群体IPA分析表
表3 学生群体IPA分析表
2.2 表现性分析
按表现性得分排序:表2显示,科研工作者群体向高校学报投稿后,更满意“征稿范围”“投稿流程便捷性”“版面费”,而对“反馈审稿意见”“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收录类别”等感到不太满意;表3显示,学生群体向高校学报投稿后,更满意“版面费”“投稿流程便捷性”“征稿范围”,而对“出版时长”“反馈审稿意见”“审稿时长”等感到不太满意。
2.3 IPA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科研人员向高校学报投稿前预期重要程度和投稿后体验满意程度间的关系,将表现性得分减去重要性得分,得出重要性-表现性落差,落差值为正值时,表示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的体验满意程度大于投稿前的预期重要程度,而落差值为负值时,表示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的体验满意程度小于投稿前的预期重要程度。高校科研人员重要性-表现性落差详细数据如表2、表3所示。
将表2、表3中表现性指标作为横坐标轴(x轴),重要性指标作为纵坐标轴(y轴),构建IPA二维象限图,将表现性得分总平均分、重要性得分总平均分分别作为二维象限图x轴、y轴的分界点,将表2、表3中各关注点项目得分导入二维象限图坐标系对应象限中,最终确定高校科研人员高校学报投稿体验的IPA矩阵,如图1、图2所示。
图1 科研工作者群体IPA矩阵
图2 学生群体IPA矩阵
第一象限为优势区,表现性得分和重要性得分均高于总平均分。落在第一象限的关注点项目对于高校科研人员较为重要,同时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体验感较好。高校学报在后续吸引优质稿源时更应该重视落在第一象限的关注点项目,确保其优势地位。
对比图1和图2,对于科研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来说,高校学报在“投稿流程便捷性”这一关注点项目上有显著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多数高校学报基本实现了稿件采、编、审、校、发全流程线上处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给高校学报办刊效率带来了显著提升,也让高校科研人员在“投稿流程便捷性”这一关注点项目上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对于科研工作者群体来说,高校学报在“版面费”这一关注点项目上也有显著优势。科研工作者群体多数是在各类科研基金资助下开展科研工作,“版面费”一般在科研资金中有专项预算,且专款专用,因此他们并不太在意“版面费”的多少。此外,高校学报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仅象征性收取“版面费”以用于日常合理开支,因此科研工作者群体对高校学报“版面费”这一关注点项目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第二象限为改善区,表现性得分低于总平均分,而重要性得分高于总平均分。落在第二象限的关注点项目对于高校科研人员较为重要,但是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体验感较差。高校学报在后续吸引优质稿源时应着重改善落在第二象限的关注点项目。
对比图1和图2,科研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一致认为,高校学报在“收录类别”“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审稿时长”等3个关注点项目上需要改善。此外,两类群体也表现出较多不同之处:科研工作者群体认为高校学报在“自媒体传播力”这一关注点上也需要改善;学生群体认为高校学报在“出版时长”“反馈审稿意见”“版面费”“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等4个关注点项目上也需要改善。科研工作者群体在意出版时滞相关的关注点项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将科研论文投到高校学报,希望能尽快有审稿结果,录用后希望能通过不同的方式(网络首发、自媒体传播)第一时间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便于同行交流。学生群体同样在意出版时滞,但他们并不是急于分享研究成果,而是限于毕业时间,国内多数高校均要求研究生在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后才有资格申请学位,因此,他们不仅在意“审稿时长”“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还在意“出版时长”。学生群体,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在读的学生群体在撰写科研论文之初,笔触往往会稍显稚嫩,投稿后尽管未被录用,但是他们不希望仅仅是一个“拒稿”,而是希望高校学报能够反馈审稿意见,以便他们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次投稿。部分在读研究生所撰写的科研论文被高校学报录用后,“版面费”可以通过导师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报销,但是多数都是自行承担,因此他们认为高校学报“版面费”需要改善。近年来,国内庞大的发稿需求致使科技期刊版面资源愈加稀缺,学生群体希望自己能够精准、高效地投稿,于是他们会选择从万维书刊网、经管之家、小木虫等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上寻找更真实可信的投稿信息。
第三象限为机会区,表现性得分和重要性得分均低于总平均分。落在第三象限的关注点项目对于高校科研人员不太重要,同时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体验感较差。尽管高校科研人员目前对这些关注点项目感知重要性不高,但是可能会随着高校科研人员需求转变,或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的感知重要性可能会提升,因此,高校学报在后续吸引优质稿源时,仍应持续关注落在第三象限的关注点项目,在办刊资源充裕时进行适当提升,以期高校科研人员能获得更好的投稿体验。
对比图1和图2,科研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均认为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存在提升空间,这说明当前在学术评价领域,对影响因子的盲目崇拜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向科研工作者群体反馈审稿意见,尽快正式刊出他们的科研论文;给予学生群体一定的稿费,通过自媒体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均属于锦上添花的操作,这给高校学报服务差异化定位指明了方向。
第四象限为惊喜区,表现性得分高于总平均分,而重要性得分低于总平均分。落在第四象限的关注点项目对于高校科研人员不太重要,但是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体验感较好。高校学报在后续吸引优质稿源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考虑对落在第四象限的关注点项目进行服务质量提升,甚至可以将落在第四象限关注点项目的支持政策和建设资金适当转移到优势区和改善区的关注点项目上。
对比图1和图2,高校学报的“征稿范围”给科研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均带来意外惊喜,这可归因于高校学报“小而全”的传统办刊定位,可刊发各学科的科研成果。此外,“稿费”“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等两个关注点项目给科研工作者群体带来意外惊喜。科研工作者群体投稿的主要目的是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而非获得稿费,因此,高校学报对部分优秀稿件给予一定量稿费,是科研工作者群体事先未曾预料到的。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是近年来兴起的信息共享类平台,科研工作者群体日常工作繁杂,特别是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没有闲余时间关注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因此,当他们突然发现还有这类信息共享平台时,无异于发现了“桃花源”。
综合上述IPA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1)“影响因子”和“收录类别”是衡量科技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图1、图2中,关注点项目“收录类别”均落在第二象限,关注点项目“影响因子”均落在第三象限,可见,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需要显著改善。
(2)高校学报在长期办刊实践中,不断归纳、提炼出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收稿方向,即“征稿范围”,它是高校学报内容取向和办刊定位的直接表征。图1、图2中,关注点项目“征稿范围”均落在第四象限,可见,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高校学报内容取向和办刊定位优势显著。
(3)“审稿时长”“出版时长”“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版面费”“稿费”“投稿流程便捷性”“反馈审稿意见”“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自媒体传播力”均是高校科研人员投稿高校学报用户体验的直接表征。图1、图2中,用户体验的9个关注点项目分布呈散点状,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高校学报用户投稿体验喜忧参半。
3 研究启示
高校学报为了能够吸引优质稿源,理应高度重视高校科研人员投稿体验的影响因素,竭力为高校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投稿服务氛围。IPA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的重视程度较高,使得本次调查中部分关注点项目的重要性-表现性落差值呈现负值。本研究围绕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各关注点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满意程度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以下启示。
3.1 立足规划,行稳致远谋发展
IPA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高校学报“影响因子”和“收录类别”的表现性得分均较低。“影响因子”和“收录类别”是高校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最直接的外化表现,很难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那么高校学报是否就可以对这两个关注点项目弃之不理?本研究认为不能弃之不理,高校学报要想吸引优质稿源,更要对这两个关注点项目引起足够重视。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是高校学报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提升高校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需要高校学报编辑部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构建高校学报发展新格局。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动谋划[25],由“被动等稿”到“主动约稿”,由“学科综合”到“问题综合”,通过系列举措转变固有、陈旧的办刊模式和办刊机制,成效显著,目前已成功跻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阵列。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版)》数据显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复合影响因子达到7.994,创历史最高水平,再次位列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一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提出前段一流学者办刊、中段卓越编辑敬业、后段先进技术赋能的“三段共振”全流程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表现在其被国内外知名检索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梯队期刊项目,来稿数量每年以15%的幅度增加[26]。显然,高校学报编辑部科学规划、创新谋划,完全可以在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上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3.2 理清理念,回归初心塑特色
IPA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征稿范围”的重要性感知和表现性感知存在显著差异,重要性-表现性落差为正值。“征稿范围”是否真的能够持续成为高校学报办刊的显著优势?本研究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征稿范围”表现性得分越高,越突显高校学报现有“大拼盘”的办刊理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高校学报依附于高校,为高校各学科建设服务,因此,其栏目设置和刊登内容的综合性尤为显著,综合性往往演化为“万文皆包容”,不分学科专业、不分教研科研,达到基本学术水准、不违反学术道德的论文均可刊,也正是如此,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征稿范围”的表现性感知非常满意。“大拼盘”“万文皆包容”的办刊理念,让高校学报呈现无特色、无重心、无主题的状态,“全、散、小、弱”顺应而生。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给高校学报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亟需理清办刊理念,回归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助推高校学科发展的办刊初心。高校学报既不能固守传统的“大拼盘”办刊理念,也不能贸然选择创新的“专业化”“专题化”办刊理念,本研究认为高校学报作为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重要“窗口”,理应有的放矢地支撑所在高校发展规划的每一阶段核心任务,特别是积极围绕所在高校战略性中心工作策划重点选题,用选题引领作者,用内容塑造特色。当所在高校有本科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时,高校学报应闻风而动,聚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热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策划前沿选题,从而吸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相关教学科研人员投稿。同理,“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教育战略和规划均给高校学报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吸引优质稿源、塑造办刊特色的契机。理清理念、回归初心、策划选题、集中发表本校教育战略和规划的相关学术成果,逐渐形成科研成果积累,既能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又能突显特色定位,进而以特色引领发展,将“千刊一面”转变为“千刊千面”。
3.3 优化体验,疏通堵点创亮点
高校科研人员在向高校学报投稿后的用户体验,是高校学报编辑服务工作质量的直接反映,更易成为高校学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堵点。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需要一个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优秀编辑队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显示度和竞争力,彰显办刊亮点。
在不同的研究动机下,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投稿体验感知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吸引优质稿源,高校学报编辑更应提供差异化服务。在上述关注点项目中,与投稿体验相关的关注点项目和高校学报编辑服务直接相关,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着力点。
在“审稿时长”方面,高校学报编辑应在第一时间对高校科研人员的来稿进行初审,凡是符合办刊定位的稿件,应高效送审,且需密切关注稿件审稿状态;对外审延误稿件,应督促外审专家及时完成,或是另寻外审专家,尽可能缩短审稿时长。
在“出版时长”方面,科研工作者群体对其重要性感知低于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学报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在印刷版上刊出学生群体的录用定稿,以方便他们尽早达成毕业的基本条件。
在“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方面,限于有限的版面资源,对已完成审稿并确定可以录用的稿件,高校学报可以采用录用定稿网络首发,以达成宣示作者首发权的初衷。
在“版面费”方面,高校学报可继续向科研工作者群体收取合理的费用,而对于学生群体,高校学报可考虑酌情减免版面费,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在“稿费”方面,高校学报可考虑暂时停止向科研工作者群体发放,如办刊经费充裕,可考虑向学生群体支付一定量的稿费,以吸引他们向高校学报投送优质稿源。
在“投稿流程便捷性”方面,高校学报应进一步与期刊协同处理系统供应商合作,不断优化投稿流程,构建多场景进入模式,如可分别开发科研工作者群体版本、学生群体版本,从而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巩固现有优势。
在“反馈审稿意见”方面,科研工作者群体对其重要性感知低于学生群体,因此,对于学生群体,高校学报应当以培育科研新人为己任,尽可能反馈客观、公正的审稿意见,以助其成长。
在“自媒体传播力”方面,科研工作者群体对其重要性感知高于学生群体,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应积极建设自媒体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传播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科研工作者群体的学术成果。
在“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方面,学生群体对其重要性感知显著高于科研工作者群体,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的出现满足了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投稿信息检索与获取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学报应尽可能入驻学术期刊第三方点评网站,以主人翁心态与作者面对面交流,及时答疑解惑。
4 结语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吸引优质稿源是高校学报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根本保障。本研究将高校科研人员细分为科研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从两类群体投稿感知视角出发,归纳总结高校科研人员向高校学报投稿时的关注点,从高校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内容取向和办刊定位、用户投稿体验3个方面筛选出12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发放问卷,收集研究数据,建立高校科研人员的高校学报投稿体验IPA模型,对高校科研人员向高校学报投稿时关注点的预期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此发现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善对策与建议。
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无法一蹴而就,本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选取的高校科研人员向高校学报投稿时的关注点不够全面,所选取的关注点细致程度不足,需进一步细化;二是调查对象选取的范围不够广,问卷发放数量有限,没有覆盖更多地区、更多类型的高校科研工作者,且受访者的主观评价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科学性。上述不足也正是后续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