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贸区辐射效应与当地上市企业人力指标的关联研究
——基于PSM-DID的探究
2023-10-30张珵丁慧霖陈婧祺
张珵 丁慧霖 陈婧祺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上海 201620;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1 背景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底,已经有21个自贸区在全国各省市稳步建设。而《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在海南岛全岛上实行中国(海南)自贸区的试点工作,促进海南省充分发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未来自由贸易区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进一步探索不仅可以响应国家号召,还对中国更好参与国家经济法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全球化进程放缓的大背景下,不仅仅有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潜在的摩擦失业者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只有保障就业有序,才能维持社会稳定,从而激发创新能力,通过对人力资本的运用创造更多经济价值。而自贸区得益于其开放的政策,与国际前沿技术接轨等特质,是否能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从而助力经济建设?此类问题在具体的影响路径上仍有待细化。
本文将基于中国自2013—2021年所有持续经营的上市公司人力数据,设置该省市是否已经成功建设自贸区作为主要虚拟变量构建面板数据。与以往文献比较,本文主要聚焦于引力模型的使用,认为在研究包含空间影响的宏观数据时,应当考虑采用引力模型进行辐射效应的测算,并在选定基期的前提下考察各相对指标的影响情况。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劳动经济前沿研究
目前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基于国家统计年鉴和相关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构建PSM-DID模型研究进行不同政策实施前后的影响。钞小静(2019)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从人力资本、消费需求以及生产率三个指标出发,得出在空间效应的约束下,劳动收入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与生产率效应促进当地或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曹伟(2022)拓展了Melitz模型,发现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和企业专利数量增长也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陈梦根(2021)以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所属行业四个异质性特征,构建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和工作时间的特征交叉分类矩阵,认为劳动力质量普遍提升对劳动投入的影响更加明显。刘亚琳(2018)从结构转型和金融危机两个角度入手,自主构建基准计量模型提出当三大产业各自的劳动收入份额之间满足一定比例时,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就会呈现“U”型变化趋势,因此张军(2022)等进一步将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动态及国际贸易等因素纳入均衡模型,模拟U型变化特征,将其原因解释为各部门之间的结构转型效应,且部门内偏向型技术进步冲击的解释力度最大。沈春苗(2021)基于 Oberfield 分析框架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发现,生产设备与劳动力存在高互补性会促进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张熠(2022)基于人力资本进步和工资结构压缩的理论框架探索劳动力与行业发展问题,研究表示企业取得高速发展必须随着年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进步而提高老年劳动力的薪酬待遇。
2.2 中国自贸区经济影响近期研究
从自贸区与劳动以及经济促进的角度来看,韩振国(2022)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发现自贸区试点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更容易产生“虹吸效应”,需要警惕政策效应是否有助于实现自贸区战略中的经济辐射效应。胡艺(2022)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陆型自贸区中心城市对腹地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更为显著,且内陆型自贸区的经济外部性通常在自贸区成立约一年后达到峰值。杨晓亮(2016)基于扩展的Blanchard 模型,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会产生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造成较多的劳动力被“挤出”,此时若贸易开放则可能会引起更强的“挤出效应”,因而该类行业的技术进步越快,政府越倾向于加强贸易保护(2021)。
从自贸区辐射效用来看,引力模型早已被用于自贸区经济辐射效应的研究中表示城市对于自贸区辐射的接受程度,贾雨婷(2023)通过引力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对进出口贸易具有贸易创造效应,为自贸区的辐射作用留下依据。从公司的角度分析,黄先海(2021)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与异质性企业模型,通过分析上市公司高级劳动力要素流动数据,发现设立自贸试验区对区内上市公司流入的高级劳动力要素质量以及平均薪酬显著提升,并且减少高层人员外流风险,这一理论也适用于余明桂(2022)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情况的低学历削弱情况的解释中。司春晓(2021)也从PSM-DID入手,利用城市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后周边地区的外资流入有明显的下滑,依然需要警惕外资转移效应。Zhou(2022)用绿色绩效进行模糊评价对中国自贸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但在数据的选取上已然以统计年鉴和对应的自贸区指数为主。
综上可以发现,目前理论研究非常充足,在政策建议方面,夏海霞(2022)从联合国倡议入手,建议将建设吸引人的工作场所、强调员工权利与幸福感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考核标准之中。从国内实践出发,张敏(2022)认为需要增强次要市场劳动者岗位培训、在职技能,利用互联网远程学习优势,线上从而促进就业获利。
因此,本文提出探究自贸区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探究问题中,除了使用传统PSM-DID模型外,还创新使用了引力模型计算R值并采用企业数据作为分析源,不仅可以提供数据源和模型参考,还有助于加入更多新中介变量进行关系检验。
3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自贸区带来的经济影响如何对当地上市企业的劳动力数据产生影响,按照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将主要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研究的缩影,在本文中不涉及由公司体量差异造成的不同因果关系。
首先,本文构建引力模型用来表示自贸区设立对于当地经济效用的影响,以企业员工规模与企业薪酬代表劳动力水平,定义的引力模型如公式(1)所示。自贸区可以吸引国际商品与人才以及尖端技术,前者会在短期内流向第三产业创造价值,长期会促进当地第二产业技能和产品的迭代,使GDP整体上升。后者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劳动力和就业人员基数,并有可能导致当地上市企业对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不同职能的岗位有针对性需求。
故在此模型中,Pi和Vi分别表示第i年该地区的常住人口总数和当地GDP总值。为了使各个年度的数据具有可比性,Pj和Vj表示选取的基期数据,在本文中选取2013年作为基期,因为这是中国首个自贸区设立的年份,而特殊的数字化转型期或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本实验中不做进一步探讨。Dij表示两个经济空间之间的距离,由于本文探讨的是对于本地的经济辐射影响,统一设置为1。em和Em则表示当地经济中不同经济要素的综合影响,在此实验中em为各部门GDP产值,Em则代表当年该省市的GDP总值。根据此模型计算得出的R值可以代表该省市自贸区在经济和劳动上的辐射效应,拟作为关联探究中主要考察的因变量。
自贸区的设立将直观体现在当地经济金融等领域政策的变动中,因此将是否设立自贸区视为是否落地的一项政策,采用已有文献中最常见的DID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设定如公式(2)所示。其中,i表示不同上市公司,用其A股代码表示,t表示年份,lnR则是为了消除数量级差异所做的数据处理,FTZi,t是核心解释变量,该企业所在省份当年已经建设自贸器则其取值为1,否则为0。而X则代表包含人力资源特征,创新能力等协变量,将在实证结果中得出具体影响因素。γ和η则分别为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假说1:自贸区更容易促进当地企业创新,创造新技术岗位,从而产生用人需求。
从宏观角度来看,自贸区引入的新兴技术将造成短期内技术供给大于需求,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尤其是研发人员的需求,同时吸引到一部分在国外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留学生去匹配全新的岗位。而那些可以被发展的创新功能就在进入自贸区的过程中证明了其能够顺应当时发展方向,尤其是面向消费者的商品或者技术,将被更多盈利性企业积极挖掘,从而保证大部分的创新内容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或刺激消费。这将导致在自贸区设立初期实现雇员的明显增加或是催生出部分新兴企业的设立,导致该省市各大公司的员工总数持续上升,并在中长期趋于平稳。考虑到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同,故提出假说2。
假说2:设立有自贸区的省市更容易使当地企业产生不同职能劳动力的偏好,进而优化用人成本。
由于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变动,大型企业在业务模式上会有调整以配合新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没有设立自贸区的省份虽然也会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但因生产、财务等基本职能岗位呈现更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不利于保障该群体的劳动利益。随着劳动力偏好的优化,该区域的就业门槛也将提升,高精尖素质人才将不断涌入,为未来的经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多数的职能岗会出现在以第二、三产业为支柱的省份中,各区域薪酬标准的不同导致劳动力报酬的差异,故提出假说3。
假说3:地域差异将导致自贸区对当地企业用人影响具有区分度。
地域差异将导致自贸区在两个方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路径产生差异:对于沿海地区省份而言,出海贸易便捷,自贸区的制度设计和国际标准对接情况更为明显,导致劳动力保障程度相对较高,比起内陆地区更容易吸引劳动力并提升薪酬水平。而内陆地区自贸区将更依赖于本地产业或周围国家,更容易产生研发投资保守的现象,进而导致员工职能完善程度较低,与其他非自贸区设立地区的企业劳动力水平并无明显区分。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除去被解释变量R和核心解释变量FTZ,为了探究具体的控制变量,本文主要从Wind数据库下载2013—2021年全国A股企业数据并进行去量纲化处理(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变量
在人力资源特征方面的变量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职能划分的雇员人数占比、企业总员工数和企业薪酬支出作为变量;针对企业实际的创新程度,则通过对企业研发支出费用进行采集。其中,企业总员工数、企业薪酬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各自分别与研发支出费用、不同职能雇员人数占比关联(表2)。
表2 倾向得分匹配平衡性检验结果(Employer)
4.2 企业雇员规模与自贸区研发投入有关
在自贸区落地前后倾向得分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匹配变量上无显著差异,用于匹配变量的标准偏误的绝对值在匹配后基本都小于10%,表明在完成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不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倾向得分匹配的平衡性假设,通过平衡性检验。
平行趋势假设采用政策实施前的时间虚拟变量与自贸区政策虚拟变量进行交乘的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由图1可知,交乘项系数在2015年、2018年显著性较高,说明自贸区设立后各省市的人力资源水平有较大差异,除上述二期外对照组对照价值较低,故需在进一步实验前进行地域区分。
图1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Employer)
在虚拟变量为FTZ的情况下,列(1)至列(4)分别表示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回归,非控权重回归和满足共同支撑假设样本回归。从表3的DID匹配结果可以看出,Employer与企业研发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在沿海地区的自贸区对企业雇员总数的正向影响更强烈。这反映了目前沿海自贸区拥有更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制度领先性,并且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如何调整好不断增长的创新研发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是中国全社会的一大议题。随着时间效应和地区效应的固定,内陆自贸区的辐射效应离散程度会显著小于沿海地区,说明内陆省份的自贸区可以保持较高水平的雇员增长速度,但沿海企业较为聚集、人口基数大,故而内陆省份自贸区较难在总雇员规模上与沿海地区持平,因此设立自贸区在该省用人规模上有重要作用。而各沿海地区的雇员规模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引入更多宏观数据和企业绩效指标进行考核,自贸区设立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可能是导致平行趋势检验差异较大的原因。
4.3 企业薪酬与自贸区员工职能分布有关
相较企业员工规模,企业员工薪酬的实验在自贸区落地前后都能够较好消除销售人员间的显著差异,说明自贸区主要使商品流通便利化,在销售模式得到了迭代和统一,也更有利于各省份制定有关新兴职能岗位人才的引进制度和薪酬规章。
自贸区带来的政策性差异有可能随着规章制度的标准化而缩小。如图2所示,2016—2018年,控制组和处理组的浮动差异较小,说明自贸区设立与带来的信息沟通和促进经济的效用已经相当普遍。但在2019年之后自贸区的辐射效应变动证明了随着不同定位的自贸区开始招商引资,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将随着时间效应逐步扩大。
图2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Salary_sum)
有关员工薪酬PSM-DID的回归结果显然更为稳健,安慰剂检验趋于标准分布。从表4可以看出,自贸区对企业内部员工职能分布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内陆地区,各大企业都更愿意为制造人员提升薪酬,说明该地区自贸区应更关注技术培训上的对接。而沿海城市往往承担了更加集聚的财务职能,自贸区若有设立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将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薪酬水平,也为当地的金融风险监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全国来看,其他人员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薪酬标准,过多的销售人员或研发人员会导致企业不愿意提升总体薪酬水平。但是,自贸区的设立,对各省份企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有显著的提升效果,也能侧面反映自贸区的设立不仅能释放一部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压力,还会提升当地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表4 PSM-DID回归结果(Salary_sum)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PSM-DID模型,本文推导出自贸区建设对大型企业的劳动辐射效应确实存在,在企业用人规模和总体薪酬水平上都有显著正相关联系,较好验证了假说1和假说2,并在分沿海与内陆的讨论中进一步印证了假说3。
自贸区的设立吸引更多高新技术引入,发生的辐射效应使得当地企业不得不扩充雇员规模,因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劳动力水平;同时,自贸区辐射到周围企业后,加快企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对部门内部的职能划分提出新要求,也促使企业提升雇员薪资,造成劳动力水平的提升。
自贸区的设立虽然可以加强全国主要企业对创新的关注和统一涉外业务模式管理规则,但建议内陆地区省份加强自贸的技术要素引入,沿海地区重视资本要素引入后的监管措施,以便更好提升大型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同时,根据当地区位优势实现产业转型或升级。
从现实意义而言,本文可以启迪求职者考虑结合自身的求职岗位及预期收益,以便选择未来的发展省市。对于省级政府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更为详细和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就业和研发,从而保持当地经济的有效增长,并在未来的自贸区建设中纳入协调就业和创新的考量并进行进一步规划。未设立自贸区的省市应考虑选择何种策略为主导的自贸区要素引入,从而最适合地匹配本地区企业的劳动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