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改的实践与探索
2023-10-30杨姗姗
杨姗姗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0 引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旗定向,统揽全局,擘画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报告尤其特别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大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为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主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期望实现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技能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课程思政”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的教育文件中。该文件强调,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以“课程思政”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设计的完善,教学管理的加强,深入挖掘总结各门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并恰如其分的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从而将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强调必须抓好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2],应当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大思政格局,要避免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3],课程思政不能仅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课,而是需要充分研究探索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加强“思政课程”的同时,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打通两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
本文以化工类专业课程—无机和分析化学为例,阐述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然后重点研究探索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从科技创新、科学史话、化学名人以及安全环保等方面挖掘和总结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期能为化学、化工以及材料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启发。
1 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生产建设,从最古老的化学工艺,到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改善和提高,化学在其中作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化学的发展,使化学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根据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可将化学分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化学门类。本文探讨的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具体表现为:在无机化学的平衡体系中,融入定量化学分析中的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内容,从而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其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元素化学、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
无机和分析化学所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它常常作为一种手段而广泛应用在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各学科领域中。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类日常生活中,无机和分析化学具有更重要的实用意义。例如:对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种类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生产原料、中间体及产品质量的检验分析、工艺流程的控制、资源勘探、三废的处理等;临床医学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检验;预防医学中职业中毒检验、营养成分分析等;法医学的法医检验、药学领域的药物成分含量的测定、药物药代动力学及新药的药物分析等[4-5]。总的来说,无机和分析化学扮演的角色可以总结为,无机和分析化学是人们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导航员”,是科学研究的“参谋”,是指导工农业生产及各领域相关工作的“眼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并且学会运用无机和分析化学的理论解决一般无机和分析化学问题,为将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上述,可以看出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也即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因此,作为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把思政教育巧妙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将重点阐述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从科技创新、科学史话、化学名人以及安全环保等方面挖掘和总结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达到知识、思想与能力共同提升的效果。
2 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2.1 夯实课程思政理念,强化思政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是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引导者与辅导者,因此,需要夯实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改变以往侧重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思政教育的倾向,不仅需要从思想层面认识到课程思政所承担的育人使命,还需要用行动去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比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思政的刚性要坚守。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如,巧妙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中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应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人格特质与沟通技巧,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让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课的讲述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与浸染,在耳濡目染中强化自身的思政意识。总之,作为教师,应当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主动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做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2.2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形成相应育人渗透点
作为无机和分析化学教师应当根据所授课程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准确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和施教点,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丰富的内涵故事穿插融入课堂专业教学的各环节。因此,要想将思政之“盐”溶入课程之“汤”,做到“基因式”融合,关键是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接下来,笔者以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将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如下分类。
2.2.1 思政元素之化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尤其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高校创新阵地的“主战场”。比如,在讲解缓冲溶液章节时,在学生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的概念以及缓冲原理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代表性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能够提供中性或者近中性的环境,从而可以有效检测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的一种用药)的血药浓度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启发学生认识到与生物体息息相关的医学与药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缓冲溶液的存在,培养其创新思维。再如,在讲到电极电势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珠海港高栏港区神华煤炭储运一期工程钢管桩防腐蚀采用了电化学保护法—牺牲阳极法,上海铁路南站大型钢结构工程以及2008年5月1日通车的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采用的防腐技术是涂层法,始建于1958年的我国第一条油气长输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采用石油沥青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护[6]。通过呈现化学在科技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2.2.2 思政元素之科学史话
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了解科学史可以增加自然科学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把握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可以提供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适当适时的渗透科学史话,让学生熟悉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代表性的人物,进而全面的理解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比如,在讲解石墨烯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拓展石墨烯的发展历程,介绍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7],让学生从源头上透彻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解重要的元素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拓展传统文化和元素化学之间的不解之缘,传统文化中的青铜器文化、典籍以及成语故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比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代表性的青铜器,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里对于铸造各种青铜器物的合金配比,就有明确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合金配比记录。医学典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铅、汞、铁硫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铅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记载的非常详尽。经典的成语故事有时也包含着化学原理,比如:点石成金、洗尽铅华、青出于蓝、炉火纯青、信口雌黄等。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渗透一些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比如:钱逸泰院士的“稻草变换金”、鲍林与杂化轨道理论、锂电池与古德那夫、屠呦呦与青蒿素、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等,通过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等方面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3 思政元素之安全环保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同时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起化工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呈现澳大利亚持续4个月的丛林大火,引导学生讨论这场由全球变暖引起的灾难,向大气排放了数亿吨二氧化碳,又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同时结合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峰会上重申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需要有安全环保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结合黎巴嫩大爆炸事件、汽车尾气治理、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酸雨蔓延、奶制品污染事件以及“毒鸡蛋”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兴则文明兴”“水污染防治计划”“清废行动”和“蓝天白云保卫战”等思政元素,进而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成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生态文明创新的推动者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8]。
2.3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授课质量
哲学家黑格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为了保证能够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教师必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由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可知,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根据教学实践结合无机和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笔者以翻转课堂为示例进行阐述。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9]。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者,让传统沉默的大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课程教学中也能更好的融入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率。以讲授侯氏制碱法为例,在课前知识传授阶段,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导学案,在课程开始前将相关资料(比如:思政元素的视频、文字、问题、案例分析等)上传至学校公众号、网络教学平台内,在学生完成课前针对性的练习后,学生整理自己的问题上传至云盘或者班级群,教师及时查看,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知识内化阶段,主要包括合作探究设计、释疑拓展设计以及练习巩固设计等,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以侯德榜先生为榜样,学习侯德榜学生为祖国化工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总的来说,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课程思政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深化师生交流互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内容。
3 结论
无机和分析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工技术以及材料等理工科的基础课程,学生在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同时需要强化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安全环保以及创新意识等。因此,为保证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提高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认识到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提升思政意识和素养,深挖无机和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形成相应育人渗透点,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共同促进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