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路径解析

2023-10-29尹晶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7期
关键词:师范手工中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珍贵的文化宝库和精神财富,蕴含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师范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储备力量,关系着国家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教育领域进行融合探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师范专业的手工课程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课程优势。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民间工艺、衣冠服饰、戏曲艺术、传统绘画等形式融入其中,可使学生通过手工制作过程的实践探索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对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手工课程的融合有着天然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将能更好地发展当地师范生的艺术创作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实现民族地區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使他们更符合未来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师资要求,能成长为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对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涵养师德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教学环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实践探索也面临着融入目标不明、优秀文化资源融合不足、教学手段陈旧及融入评价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明确课程融入目标、优化内容结构、创新教学手段和完善融入评价方式等提出策略,探究适用于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路径,为助力民族地区师范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照作用。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手工课程的意义

1.1 有利于践行二十大精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中央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出了战略部署。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此为导向,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将其与师范专业中综合性较强的手工课程进行融合,能引导学生通过具有直观性和表现性的手工作品,自觉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形式创新性发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热衷于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的学情特点,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教学互动,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传递、拓展和深化,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1.2 有利于增强文化底蕴,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1]。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特征,联系文化基础和生活背景,汲取优秀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当中,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并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结合时代精神,从实践创造上升为文化创造,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对其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师范人才,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1.3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师德涵养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和人生发展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对他们三观塑造和内在涵养的培养教育极为重要。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美德故事以及自强不息、礼义廉耻、厚德载物的思想观念,有机融入师范专业手工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引导学生在赏析精致而神奇的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审美智慧和手工艺人勤于钻研、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核支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尤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与师德相关的人物传记、传统典故,对学生的师德培育有着重要价值。依托手工课程的制作技法,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职业信念,提升学生的师德涵养。

1.4 有利于增强审美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学生通过裁剪、折叠、粘贴等手法对手工作品进行制作,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多种基本技能,还需要理解不同材料在造型、形象、装饰等方面的运用法则,要求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选择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和激发其探索欲的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自主探究的内驱力。而传统文化元素与手工课程恰好有着很多共同性,诸如简练的造型、吉祥的纹样、丰富的色彩,将其特有的审美特点与手工制作技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充实和拓展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体验,意识到手工作品背后的深刻意义,感受到这些作品所具有的传播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同时,在课程中还能让学生在赏析经典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手工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融入目标不明,在观念上忽视课程育人价值

手工课程因制作材料丰富、作品形式多样、实用性强且实践成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课程更多重视学生在制作技能和方法技巧方面的积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更未充分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很多教师未完全理解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目标的意义,在教学环节往往生搬硬套,将与传统文化关联性不大的内容强行融入,流于形式、牵强附会,因此也就不能实现真正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例如:在手工课程“剪纸”章节,即使内容中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历史传说、传统节日、地域差异以及风俗人文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融入目标、指向模糊,容易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依旧倾向“重技能、轻素养”的教学理念,选择“直奔主题”,直接向学生给出方法步骤,弱化文化内涵,课程学习要求随之降低。由此,既无法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观念上忽视课程育人价值,也限制了学生在人文修养和德育涵养等方面的形成。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不高

在教学中对资源内容和文化素材的选取,关系到两者的融合效果,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融合度不高、内容选取不够充足的问题,容易与预期的教学成效形成一定差距。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充分或者经验欠缺,未顾及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发展需求,在文化资源和素材选用上无法准确进行知识关联,体现不出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即使在观念上意识到融合的重要性,但因缺乏资源选取路径和对文化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的教学往往也易出现避重就轻、浅尝辄止的问题。长此以往,教师看不到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又会舍弃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再回头选择只简单进行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积淀了深厚的知识智慧和思想精髓,如何进行提炼和选择适用于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的内容,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传统节日、民间工艺、衣冠服饰、戏曲艺术、传统绘画等各类形式,在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自觉和发展其艺术创作力等方面,需对融合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思考,实践中师资力量滞后或相关内容缺失,则会对传统文化的渗入不足,使得两者在内容上融合度不高。

2.3 教学手段陈旧,对新型教学模式缺乏认识

就手工课程来说,在教学手段上多以教师课堂讲解和技法示范为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手工课程的过程中常局限于课堂,忽视课内外教学的相互补充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使得课程教学手段陈旧,对新型教学模式缺乏认识,未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使用率不高,依旧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尤其对当下各类新型的网络平台、信息化软件及手机应用软件等充耳不闻,缺乏课程教学模式创意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手工课程的效果大大降低,以至于展示方式单一、融入方式片面,没有形成良好的互促关系。此外,在教学环节上教师大多仅依靠课堂,未灵活地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非遗技艺传承场所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自主探究,缺乏课外交流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价值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连续性的认知和师生在线下持续探讨的渠道。

2.4 融入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师普遍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现象。一方面,实践中常将评价重点放在作品最终的表现技巧上,未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程度以及學生在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容易误导学生轻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创意思维的形成,认为只需掌握方法技巧即可,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文化观。另一方面,单一性的评价方式,导致评价标准简单,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乏味感,感受不到手工课程的意义所在。尤其对于不同基础和个性特点的学生来说,以某个单一性的侧重点作为考核目标的评价方式,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丧失学习兴趣,造成评价失当,达不到“以评促教”的教学效果。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手工课程的策略

3.1 明确融入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也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教学活动的进行就是为了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基于目前实践中存在的融入目标不明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首先,教师需加强教学观念的转变,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要求,并在目标的制定之前,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元素特点,思考其在不同章节内容上可创设的文化情境,为教学内容传授奠定深厚的文化背景,从“文化认同”的目标上明确体现出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其次,应使文化育人功能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展演手工制作技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能力目标”的角度,设置包含制作技能提升与文化创意表现的双向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最后,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格理想和社会风尚,从“德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促进学生涵养师德、塑造时代品质的指引作用。以此明确融入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2 优化内容结构,挖掘优秀文化资源

手工课程在内容上拥有广阔的承载空间,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课程优势,但教师自身的师资质量和文化底蕴也影响着教学成效。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方面,教师应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对传统文化融合手工课程的教育实践、积累经验,不断完整和优化内容结构,深挖优秀文化资源和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社会文化资源和学校图书馆等拓展获取渠道,将诸如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进行提炼,合理选取适用于手工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热点问题展开探究,并设置手工作品的文化创意挑战,有效充实课程内容结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内容优化上实现既传承经典又符合时代特点。此外,组织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以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为补充,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背景,发掘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真实性特点,利用手工技能助力地域文化振兴和打造校园文化形象,使文化贴近生活,树立地域文化标识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力。

3.3 创新教学手段,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

在开展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应紧跟教育领域发展趋势,主动创新教学手段,利用手工课程承载特点,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将线上教学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板块,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技能创设虚拟情境,带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并结合项目式学习、团队合作等举措,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课前可为学生线上发布轻量预习任务,附送手工知识介绍的视频微课,可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将基础性内容预习和工具材料准备等在课前完成,腾出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文化创意等难点知识的思考;其次,在课中的线下课堂教学,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文化场景,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并利用新一代在线互动课件工具对学生课堂制作的练习进行直播展示,促进学生的课堂活动交流互动;最后,在课后的教学板块中,为学生搭建网络平台,使师生可在线上进行持续探讨,支撑学生在课后开展知識的自主探究和延伸。

3.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角度

科学合理地融入评价体系,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师范专业手工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基本依据。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建立多元评价角度。

首先,在学生进行实践前,制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以主题式创作方式设置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团队合作力,并围绕团队作品与主题的契合程度、团队的文化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协作能力等多维度进行考核,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次,对学生团队的实践过程进行及时记录,收集学生在团队组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设计的策划方案,关注其在实践中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过程和探索意识,观察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协作方法;最后,通过团队整体的成果展示,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作品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程度,从不同视角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以综合的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手工课程的教学成效。

4 结语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手工课程之中,是落实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和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较新的融合模式,在探索过程中还存在着不断完善的空间,包括文化融入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应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助推和深化新时期师范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发展,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文化底蕴丰厚、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师范人才。

引用

[1] 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J].党建,2017(5):6-10.

[2] 黄燕燕,刘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3 (2):118-120.

作者简介:尹晶(1988—),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硕士,助教,就职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师范手工中华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