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审美教育的方法探索

2023-10-29陈梦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7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学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汉语言文学不仅有着文学领域内容,还涵盖了哲学、历史、心理学、政治等领域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精华的浓缩。审美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將其应用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能促进学生价值观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审美教育的方法,对于加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1 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1.1 教学目标空位:缺乏审美教育的原理洞察

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标准进行分析,发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设置较为全面,目标内容也十分具体。然而教学目标虽设定得极为立体,许多教师却难以落实目标要求,无法合理运用各项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如“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组成”以及“教学目标的具体搭建”。关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说:“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1],这里怀海德所说的“力量”,不仅仅是代指“能力”,因为能力只是代表能够完成某件事或具备完成某件事的技能,但力量却需要具有很强的“方法量”与“智慧量”,兼具着高个性化与高创意性特征。因此,力量涵盖着知识,却不只有知识,而是由原理、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孕育而成。怀海德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或整体或部分的普遍原理,而这些原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具体事例。”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这一问题剖析得更为细致。他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智慧,智慧就是关于原理的知识。因此,形而上学就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我们不能将一切问题都抛给神学,那么就必须要转向形而上学。”由此哈钦斯坦诚地建议,“理想的教育应该从第一原理着手,随后转向到我们对这些原理的有意义的形而下观察……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导出了伟大自然界中存在的原理,而自然哲学作为形而上学最优秀的孩子则贯穿整个原理……依靠第一原理并从属于它的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2]”汉语言文学教学作为人文学科,其最高原理可称为“人性原理”,审美教育作为洞悉这一原理的主要抓手是形而上学文化学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理解人性的崇高、人性的复杂、人性的自然,审美教育能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做到如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所说——任何学科无论表面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渠道回归人性。

1.2 专业理念错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源忽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为何貌似实在而实际空位,这一问题的探讨可衍生到专业理念错位与教学视野狭窄两方面。客观论之,语言及某种特定的表达方式或影响或形成某种具体认知;反之,某种具体的认知方式也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表达。这一问题古时的先贤们早已思考过,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对“名”的形而上匡扶。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则认为语言是人类发展与革命的第一原动力,因为语言变化就是代表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变化,背后所隐含的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进一步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具体化体现与实在性载体,人的理性生活是在“语言”这片沃土中[3]。孔子、库恩、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这一形式进行思考,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即一切理性存在者认识客观世界并生成对世界的改变都来源于语言(概念),理性存在者所形成的各类认知都被语言(概念)所限定。因此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源探究必须从“语言”(概念)着手。

首先来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概念,在中华文化视域中古今区别较为明显:现代文化中的文学概念相对来说具有抽象性,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类型。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概念中,只要是利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记录事物所形成的书面文本都可称之为文学,包含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概言之,现代文化中的文学是一种艺术类型,而古代文化的文学则是一种文化学概念。区别这一点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意义非常,涉及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学视野与方法定位。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区分,产生的最显著问题就是教师往往只按照现代意义的文学方式进行一切教学活动,即将文化学所属内容都统一按照艺术类型进行教学。比如,现行的各版本《古代文学》教材中存在大量非文学作品,如史学著作《汉书》《史记》《战国策》;美学著作《文心雕龙》;政治著作《过秦论》等,但许多教师混淆了这些作品的实际内涵而尽数采用文学作品教学方法进行教学[4]。这种问题就会导致教师往往只会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语言技巧、文学特色等表层意义进行理解,对于深层次的作品理念几乎没有涉及。此现象的进一步衍生具体体现为教师混淆了中国哲学、文化、伦理、美学与政治学的概念,并造成了以下几方面更严重的问题:第一,教师虽然具备了丰富的感性思维,却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能力,不能独立地理解作品并深挖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进一步导致教师极度依赖参考资料从事教学。第二,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明晰概念,教师的理念模式存在很强的固定性,把所有文体的作品都教成文学,学生的审美观念也因此歪曲,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素养。

2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审美教育的方法

2.1 多元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素养的养成与能力的养成的区别之处在于是否能够深入作品机理进行深度理解。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加深体验感的最直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有着重要价值。以文学作品《雷雨》的教学为例,可利用排练话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扮演《雷雨》中的各类角色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翻转课堂策略,使学生就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路与角色特点查询资料,自主学习,在充分准备后,深入角色,体会作品、鉴赏作品[5]。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让学生深入作品,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此外,为了加深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等信息呈现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汉语言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枯燥的学习氛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甚至反感,利用音视频方式将文学作品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创新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2 互动性教学策略:加强学生的情感引导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最大价值,就是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领悟与感情认同。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水平不一,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审美基础薄弱。为此,在审美教育应用过程中必须要突出教学策略的“互动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在互动教学中释放学生情感、形成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立体解读与深刻感悟,审美视野与审美理念得以拓展与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的生活性,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作品兼具艺术性与生活性。因此,教师在应用审美教育时不应只进行艺术上的审美教育,也需要进行生活上的审美教育,实现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精准对接。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关注课堂活动外还需要关注与学生的课下交流[6]。利用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以此带动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3 拓展式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技法层面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入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内涵价值,以此对作品进行解读鉴赏[7]。此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打造出氛围浓厚、渠道广阔的联想空间与思维发散环境,通过积极引导与交流互动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思想并延伸出自身的审美观念。在这种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个性化教学为基准因材施教,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审美价值观,切忌生搬硬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例如,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上发布主题研究任务,引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共同赏析,总结作品的写作特点、写作意图等,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更多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学生在具备充实的自我审美观念后,就可自发地深耕中国文化,提高审美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审美教育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将审美素养进一步细化,可分为独立质疑、辩难、批判、形成新思想智慧的方法。由此可见,审美素养可谓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科学观念与科学精神。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区别,可概括为前者几乎不受偏见与成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避免主观意识影响,客观展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避免学生人生发展观念形成误差。教师需要透过历史、立足生活,提炼教学审美要求,加强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与审美情趣。

引用

[1] 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8-10.

[2] 张玉能.《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审美教育论[J].美育学刊,2014,5(1):47-62.

[3] 张红.对外汉语教学中Seminar模式的运用研究——以面向留学生的文学类教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1):88-93.

[4] 黄卫星,蔡志荣.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的沟通——论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的内核[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27-31.

[5] 陳娇华.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理论观察,2015 (10):8-10.

[6] 金大伟,夏华,谭冉.开放大学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46-51.

[7] 刘艾清.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118-121.

作者简介:陈梦(1995—),女,四川泸州人,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