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涵化”与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
2023-10-29刘兴攀冯靖壹
刘兴攀 冯靖壹
江西科技学院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美术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涵化”。文化“涵化”是指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中,使其能够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和相互融合。传统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既需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又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实现传统美术的“涵化”成为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涵化”的概念及其与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关系
文化“涵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用于描述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它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呈现与当代社会的相互渗透,使得传统文化保持活力,并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文化“涵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那些传统技艺、工艺与艺术形式,被各个地区、民族或社群认定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形式。
文化“涵化”不仅能够提升传统美术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还可以增强其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文化“涵化”与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涵化”可以为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也为文化“涵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使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和艺术形式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文化“涵化”通过与现代社会的交流、融合与创新,为传统美术类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并且,文化“涵化”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通过与当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提高艺术品的观赏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文化“涵化”使得传统美术类非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美术类非遗通过各种媒介和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能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便于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保护。此外,传统美术类非遗通过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变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点,提升其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文化“涵化”历程
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文化“涵化”历程是一个从形成到认同、保护和传承、创新和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传统美术类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也展示了传统美术类非遗在文化认同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
(一)形成与认同阶段
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形成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到历史、地理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影响。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绘画、雕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熟。此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始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在传统美术类非遗形成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些艺术形式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传统美术类非遗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开始重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以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
(二)保护和传承阶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美术类非遗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传统美术类非遗的独特性,人们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类非遗,这是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起点。同时,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价值,并采取措施保护相关的技艺、技法和传统工艺,包括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法规、组织非遗项目的调查和研究等。在保护的基础上,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成为重要任务。人们开始关注传统美术类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通过设立传统工艺学校、培训班、师徒制度等形式,将传统美术类非遗技艺传授给后代,确保技艺的传承延续。在传承的基础上,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始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传播,通过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展览、演出、推广等活动,以及各种渠道向公众展示传统美术类非遗的魅力,增加公众对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认知和理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美术类非遗逐渐走向世界舞台。通过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传统美术类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这种文化传播不仅促进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发展,也为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创新和传播阶段
该阶段可以分解为创新阶段与再创造阶段。在创新阶段,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始进行更大胆、更自由的创新。传承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艺和风格,而是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这些创新作品保留了传统美术元素,但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技术。传统美术类非遗通过与现代艺术的对话和碰撞,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不断与时俱进,不仅促进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发展,也为传统美术类非遗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个阶段的文化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美术类非遗的突破和超越上,它们可能会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与传统有所区别,但仍然保留着传统美术的基因。而在再创造阶段,传统美术类非遗开始通过创造性的方式,重新定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传承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传承和创新,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美术类非遗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个阶段的文化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再创造和再定义上,它们可能会与当代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三、文化“涵化”的新变化与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新思考
(一)与现代社会和群体相契合
只有将传统美术类非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使传统美术类非遗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需要在传承保护的同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性。首先,需要对传统美术类非遗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将其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形式和语言。其次,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对传统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美术类非遗作品以手工制作为主,而现代社会注重效率和速度,因此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和现代工艺手段来传承保护传统美术类非遗,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为了与现代社会和群体相契合,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引入现代元素。例如,结合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融入现代科技和创新设计,从而能吸引更多现代群体的关注。此外,传承保护传统美术类非遗需要有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班,传授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技艺和知识,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媒体,推广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价值和魅力,提高社会对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最后,为了实现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可以建立与现代社会和群体相契合的合作平台。例如,与文化机构、艺术机构、企业、社区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合作平台可以促进传统美术类非遗与现代社会的对话和交流,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二)创新与传统相平衡
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在创新与传统之间取得平衡。多措并举,可以为当代社会带来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首先,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对传统技艺、工艺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包括对传统技法、材料、工具和历史背景的研究,以及对传统美术类非遗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理解。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其次,创新是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但创新必须与传统相结合。在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的同时,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的核心元素和精神。创新可以体现在材料的改良、技术的更新、设计的创新等方面,但必须确保与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相一致。同时,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通过引入现代元素来实现创新与传统的平衡。例如,现代科技、当代艺术思潮、新的材料等,这些元素可以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然而,引入现代元素必须谨慎,避免过度追求时尚和商业化,破坏传统的纯粹性和独特性。此外,传承保护传统美术类非遗需要有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授、学徒制度的建立、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等。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学习和继承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机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活动、展览和比赛等方式实现,以促进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经验,以促进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三)多方参与,共同合作
只有多方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承保护体系。首先,多方参与是实现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需要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共同努力,包括非遗传承人、相关机构、艺术家、研究者以及社区居民等。非遗传承人是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核心传承者,他们通过口述、示范等方式将技艺传承给后人。相关机构可以提供资金、场地和资源,帮助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和展览。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将传统美术类非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其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研究者可以进行学术研究和记录,保留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学习和欣赏活动中,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共同合作是实现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各方参与者应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传承保护计划和政策,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相关机构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传承和推广传统美术类非遗。艺术家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创作和展览,从而将传统美术类非遗融入当代艺术中。研究者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进行文化调查和学术研究,为传承保护提供依据和支持。社区居民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组织展览和演出活动,增强传统美术类非遗在社区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后,文化“涵化”是实现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的目标。传统美术类非遗通过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融合,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性。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的对话和交流,吸纳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从而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同时,传统美术类非遗也可以通过与当地社区和民众的互动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赋予民众更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文化“涵化”,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从而为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通过文化“涵化”,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和群体相契合,从而实现传承保护的目标。传承保护传统美术类非遗需要注重创新与传统的平衡。在文化“涵化”过程中,保持传统的核心价值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非常重要。在创新的同时,不能丢弃传统,要保持传统技艺的纯正性和独特性。只有在创新与传统的平衡中,传统美术类非遗才能真正得到传承保护。同时,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多方合作,只有多方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承保护体系。并且,传承保护传统美术类非遗需要公众参与。公众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到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中。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对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为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实现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让其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