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缩影”——辇轿的建筑形态
——以福建安溪凤山寺清代辇轿为例
2023-10-29初相娜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初相娜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福建安溪龙涓千年古寺“凤山岩”内,藏有五顶清朝鎏金辇轿,辇轿通体采用金漆木雕工艺技法,由雕刻与髹漆贴金两部分组成,采用圆雕、镂雕、浮雕以及阴线雕等技法雕刻而成,每一顶都仿若一座庙宇建筑,轿上雕有宫殿楼阁、奇花异草及飞禽走兽等,可以说层层有据。其中人物个体最高13厘米,最低只有2 厘米,可谓栩栩如生,令人驻足,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五顶辇轿中,一顶为“八角轿”,其余皆是“四角轿”,分别名为香亭轿、凤美轿、四妈专轿、龙田叩谢轿,是当年安溪龙涓内灶社村民为庆祝“观音佛祖”诞辰,先后筹资,聘请永春木雕名家,从清道光七年(1827 年)到宣统三年(1911 年),历经祖孙三代计85 年精雕细刻而成。据载,清朝中期时,龙涓内灶社人丁兴旺,全社组织划分三大股轮值香首,并于每年二月举行“南海观音佛祖”诞辰活动。道光年间,龙田股土楼集资雕造“龙田股大轿”,西垵陈泰和带头集资雕造“香亭大轿”,同治年间,凤美股村民集资雕造“凤美股大轿”,光绪年间,贝山股集资雕造“贝山股八角大轿”,至宣统年间,全社筹资雕造第五顶辇轿,即今所谓的“四妈专轿”,由此历时近百年始完工。①李宇思:《古刹藏名辇 巧艺夺天工——安溪凤山岩清代辇轿赏析》,《东方收藏》 2014 年第7 期,第56-58 页。这些辇轿平日珍藏于凤山岩寺,只有节庆诞辰活动时,才被抬出来供巡游之用。
龙田叩谢轿中辇的主体构成由上至下可分为顶盖、中堵、下底座三大部分(见图1)。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类似,正面中嵌有“龙田叩谢”匾额,又因其作为绕境时使用,为到达聚落中的每一个角头,辇的主体空间设计成往上发展的高窄型,辇轿顶部的四条大龙横空出世,翘角的凤凰呼之欲出,中堵部分有十六顶吊篮悬挂于四方,立有八根蟠龙木柱,内置关公靠背座椅,下设脚垫,轿盘高约1 米,分为四层,每层均有图案,轿脚饰蟠虎,气氛热烈,活泼可爱。
图1 龙田叩谢辇轿的造型与各构件名称
因此,轿中龙柱、斗拱、吊篮等建筑元素的融入便是“见轿如见庙”的视觉诠释,也是神轿“微缩建筑”建筑形态的呈现形式,以下就神轿构件组成与庙宇建筑间的关系,围绕顶盖、中堵、下底座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顶盖
辇轿顶盖参考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为四面攒尖重檐顶,顶盖可分成辇尖、上辇盖、下辇盖三部分。辇尖即中国传统建筑的宝顶,位于辇的最上方,称为“尖”。上辇盖做成攒尖式屋顶,屋脊有突出、向上延伸之视觉效果,会使辇看起来更为高大而富有力量感(见图2)。四面附众多木雕人物与花卉的屋顶,外缘连接屋檐,以四条屋脊连接,屋脊尾端为盖角;上下辇盖的四个角均雕有人物、龙凤、卷云纹等纹样,若盖角雕龙凤纹,则要按龙在上、凤在下的方式雕刻,此辇即是如此。此外,正面在斗拱正中间有一匾额,多为直式庙额形式,称为“圣旨牌”,“圣旨牌”为宫庙的标志,辇轿在此依宫庙使用习惯方式雕刻。
图2 龙田叩谢辇轿四面攒尖重檐顶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屋身、台基三个立面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屋顶是建筑物的帽冠与头部,北宋喻皓在《木经》中即视屋顶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三个主要段落之一。传统建筑因利用木结构构筑庞大建筑体量很不易,因此,通过屋顶的构造来增大建筑物的“形”和“量”的声势,以显示殿堂“堂堂高显貌”的视觉效果,是最为恰当的办法。故而屋顶可以合理增大建筑物的体量,此外,因礼制所限,屋顶也是建筑物主从尊卑角色的象征,比如宫殿与寺庙常采用多脊、多檐与色彩华丽的屋顶,民居则使用少脊、少檐且颜色朴素的屋顶。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建筑在今日尚可见的传统屋顶形式大概有六种,即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歇山顶和庑殿顶(见图3)。龙田叩谢辇轿采用的是四面攒尖重檐顶,即矩形的平面采用四面坡屋顶,以四条屋脊连接。当平面是两轴对称的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的时候,屋面交会的地方是一个点,即“顶”,这时屋面就是一个“锥体”的形状,这种锥体式的屋顶便被称为“攒尖”。
图3 中国建筑常见的屋顶形式①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第187 页。
屋顶形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重檐”, “重檐”多半是檐廊部分自成一个屋顶构造而成,“重檐”本是由构造的要求而来,其后多半以此作为加强建筑物外观的一种手法,因此在设计意图上,更多的是基于装饰的功能,这一点在辇轿顶盖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龙田叩谢辇轿的顶盖采用重檐顶,是通过重檐顶的构造来增加辇轿的体量,显示其高窄的视觉效果,且并未做过多出檐,屋面装饰性构件多和屋面呈曲线,在保护木构架屋身的同时,追求较大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
如前所述,辇的主体构成由上至下可分为顶盖、中堵、下底座三大部分。主要结构构件为墙柱、柱、脚、各部边框等,此部分力求坚固而少镂空雕刻;次要结构构件为堵、窗、三角楣等,装饰构件则有斗拱、瓜筒(吊篮)、横件等,结构性构件与装饰性构件的比重会对构件外形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柱、梁等构件极为注重结构性,但外观力求平顺,甚至有些会要求比例合理,而斗拱、吊篮、插角等构件注重装饰性,虽不必负担“载重”,但需在榫接上考虑自重与牢固性。因此,一顶符合传统规制、高大美观、操作便利又坚固耐用的辇,没有纯结构性的构件,也没有纯装饰性的构件。
具体到该龙田叩谢轿,下辇盖下边横梁连接有斗拱、瓜筒(吊篮)与垂花,繁简不一,做工细致,为装饰构件。辇轿的主要结构较为简单,其构造是由下底座框向上逐渐外扩,下底座结构支撑整顶辇,辇脚稍向内倾斜,制作时先完成各细部构件,再以榫卯接合,组装时由下底座先接合,然后将中堵与顶盖接合,最后再接合于辇盘上,在这个过程中工匠运用传统制辇工序与材料,整顶辇没有使用任何一根钢丁或铁钉,完全以榫卯接合,辇轿顶盖重量多集中于底部四框,而传导至轿身四柱,无需透过斗拱传递至轿身,因此,神轿上全套斗拱的装饰性远大于结构性,故多模仿庙宇等建筑的构件外形,而大幅减少具备载重功能的必要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此类仿建筑结构装饰性构件反而成为整体结构上的负担。
二、中堵
辇的中堵由辇角、内外柱、龙柱及神座区的座椅、围屏等组成,连接顶盖与下底座。辇角位于外柱外侧辇盘四周,以榫接方式连接于辇盘上,内外柱为连接下底座及辇盖的支撑,四个角落各有一组内外柱二根、内柱四根、外柱四根,外柱连接下底座的辇盘,为辇的主要结构支撑,外柱在以横梁连接内柱作为共震支撑。外柱需使用坚硬又有韧性的木头,一来可承受顶盖的重量,二来操辇时,当轿夫将辇身向左右摇摆倾倒时,辇杠及下底座定住在某一个定点时,辇盖的重量仍会继续向下再回弹定住,内外柱的韧性可以缓冲力量,不使内外柱断裂。龙柱为外柱上悬挂的龙,龙在圆柱中为空透雕,可以活动,龙柱袭自传统宫庙的雕龙石柱,也是辇作为神圣物与王权在地化的表征之一①[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辇角、围屏及座椅在结构上没有功能,但模拟传统凉亭的护围栏杆,总体起到了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
三、下底座
辇轿的下底座由辇杠、螭虎腿及上下的辇盘与框等组成。辇杠选用直径较粗的木头,贯穿底座的辇框与辇盘,是整顶辇的主支柱。下底座承载整顶辇的重量,底座整体由下往上略向内倾斜缩小,接地的辇框较宽,可以使整顶辇平稳;辇框之上四支辇脚稍向内倾斜,上端以榫头与辇盘接合,底部以辇框框住辇脚,再以榫接方式将辇框接合,使下底座不会摇晃。底座上部的辇盘缩小,长宽达到可以承接中堵的内外柱及辇角,一来可以减轻重量,二来辇盘内缩与位为中间四点的内外柱也达到了视觉上的协调。
作为承重的下底座在外在形制及力学功能上模仿中国建筑的台基,中国传统建筑的单体构成依次是屋顶、屋身及台基,这三个部分功能分明,且各具形式特征:屋顶体量巨大,外廓线呈现较强斜曲感;屋身表面显露轻巧梁柱门窗;台基厚实,是用作承托屋身的基座,其构造同时兼具结构上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一个庞大的块状基础,它较屋身更为宽大,形成了一种力学上的合理形状,这与接地的辇框较宽以平稳整轿有异曲同工之用。
综上,装饰繁复的辇轿在设计规划与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庙宇建筑的结构与装饰元素,形成了一座视觉层面上的“微缩建筑”,是以建筑语言为基础组构而成的作品。那么主导者是谁呢?是否为承揽此项的匠师?笔者根据相关采访试述之。
传统工艺中的木作分为大木作、小木作与凿花三类,要完成任何一件大工程,需要精通不同工艺的匠师的通力合作,其中大木作为建筑主要结构构件,而小木作则可分为门窗与家具两小类;而凿花则泛指为大木作、门窗、家具上相关的装饰雕刻。在辇轿制作形成行业之前,其制作多与“做庙师傅”有关,当一位木作匠师受命制作一顶绝顶精美的辇(如文中所述五架清鎏金辇轿)时,必定苦思如何在结构与装饰上大幅突破,要凭空想象甚至发明则相当困难,但若融入庙宇建筑元素,就可以得心应手、操作自如,因此将建筑屋顶、斗拱、龙柱、窗楹等元素融入神轿设计中,就可以将原本简单的四面轿式转换为所谓的“辇轿”,进而实现了庙宇建筑的缩影,亦可看作是庙宇工程的延续,此为辇轿建筑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