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

2023-10-29王磊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诗歌传统

王磊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文学瑰宝,也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蕴含着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基于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视角,着重探讨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渗透措施。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现代诗歌、小说、说明文等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具体。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体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丰富语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架构起完善的认知结构。而且传统文化中具有一些趣味性的素材,教师运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助力古诗文多元化内容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确保古诗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历史发展的优秀宝藏,教师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其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以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的爱国情感,最终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另外,古诗文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如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忧国忧民的大局意识以及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内心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感。

(三)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精心筛选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最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生愿意主动传承、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承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解读和感悟,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进行有效结合,使传统文化体现出自身的时代价值,散发耀眼而动人的光芒。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感悟诗歌之美

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创设环节引入传统文化,借助情境教学的优势,将学生置于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诗歌画面的代入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还能够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信息设备播放有关梅花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一个大雪压境、冷风凛凛的寒冬,梅花在枝头临霜傲雪。第二张图片是雨滴下落,干枯的梅枝吐露芳艳,让人感觉到绝处逢生的希望。第三张图片是诗人夜晚辗转反侧,而窗外的梅香突然袭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归纳对图片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从第一张图片中感受到了梅花不畏强暴、清纯淡雅的高洁品质,有的学生说从第二张图片中感受到了梅花蓬勃的生命力,还有的学生说从第三张图片中感受到了梅花优雅绽放,清香袭人的特点。再次,教师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如大家所说,梅花的这些品质在墨梅图中都有一定的呈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吧。”最后,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图》。“墨梅图是一首题画诗,而这幅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传世的不朽名作,诗情和画意交相辉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冕的精神世界。”教师利用梅的相关图片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梅的形象,调动学生的心理感悟,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时代背景,领悟诗歌内涵

教师可以以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为切入点,出示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视频图片,拉近学生与古诗之间的心理距离,尽可能地消除时代隔阂和理解障碍,使学生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从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出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随后,教师出示文字背景描述:王昌龄所处的盛唐时期,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同时平凡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在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教师自然而然地总结道:“这是多么英勇的将士呀,他们把自己对祖国、家乡、親人的情感都凝聚在这荒凉冷清的边关了。诗人多么渴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兵战将,带领大家保家卫国。”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公元1090年,当时苏轼担任杭州太守,他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经苏轼极力举荐,刘景文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消极的情绪,苏轼作此诗鼓励好友。”学生通过诗歌中所描绘的初冬景象,体会苏轼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思想观点。通过背景的导入,学生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整体把握,便于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不少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诗歌,教师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可以引入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中,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一起读诗题,从诗题中了解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其次,教师简单介绍重阳节: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作重阳,也叫重九。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互联网中与重阳节有关的教学资源,查找重阳节的习俗,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将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制作成课件,包括赏菊花、喝菊花酒、登高祈福、拜神祭祖、佩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还可以针对某一习俗进行具体讲解,包括这一习俗出现的地域、历史演变过程等。

同理,在《元日》一诗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品味过春节时的心情。其次,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文章中“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习俗。最后,教师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查一查春节还有哪些其他习俗,有的学生了解到春节还有“吃汤圆、游庙会、赏花灯、放烟花、舞龙舞狮、吃年夜饭”等民间风俗活动。通过两首古诗的学习,点燃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情,让学生再次关注中华传统节日,了解重要的节日习俗,从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四)体会思想情感,加强情感教育

虽然古诗篇幅较短,但语言极其精炼,短短几句话就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情感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反复咀嚼古诗中的关键字词,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例如,在《出塞》和《凉州词》教学中,首先,教师抓住关键词,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品读“秦”“汉”两个字,自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千百年来战争从未停止,这一秦一汉跨越两个朝代,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从而使学生领悟战争时间之长。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明月”,从明月中感受大漠的清冷与荒凉。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领悟诗歌的情感,“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漠的边关,也照耀着边关的将士。”使学生抓住“月光杯”“醉卧沙场”等词语,想象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感悟将士们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将士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以及将士保家卫国的心愿。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悟诗情三个步骤,带领学生走进当时的场景,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主动品读诗歌,进而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五)自主绘制图画,领略诗歌意境

小学生偏向形象思维,相较于文字,图片对他们的吸引力显然更强一些,而且小学生更容易记住图片内容。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自主绘画环节,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自由地绘画,在激发学生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使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中,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李白的诗歌《望天山门》,让学生根据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进行绘画,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自主画出诗句首联图片。其次,教师借助“断”“开”“回”这三个动词,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进行绘画,调用学习过的关于描写长江的四字词语,再次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在本次绘画中,学生能够画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象。最后,教师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着重以“出”字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体会诗歌,体会天门山像打开的门户,热情欢迎远方的客人。在学生的绘画中,教师也要重点强调“出”这个字,在对诗歌的二次创作中,引导学生尽量画出天门山的雄伟。

而在本课《洞庭湖》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名句,有的学生直接画出一个白银盘和一个青螺,通过画面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清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安排的绘画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绪,使学生动手进行自主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诗中描写的景色。在《望天山门》的绘画中,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体会李白无拘无束、潇洒不羁的精神风貌。在《洞庭湖》的绘画中,学生能够画出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体会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志。

(六)开展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进一步拓展教学渠道,将传统文化渗透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古诗词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飞花令”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周安排“令词”的主题,再让每组的小组长进行抽签,如抽到1号的小组与抽到2号的小组进行对决,直到产生一名总擂主。其次,教师可以应用央视诗词大会“同诗异句”的原则,参赛人员在答题时必须说出诗的前句和后句,至少答出两句。而且每个小组有一次求助的机会,只能求助一人,其他同学不得提示。在基础赛中,教师设置“春、花、秋、月”这四个关键词,以春为例,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入暖送屠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次,随着进入决赛的人数越来越少,教师可以加大“飞花令”的难度,如以“恨”为令词,包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已无期”。最后,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安排复活赛、晋级赛和挑战赛。通过这种方式,增长学生对古诗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古诗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古詩词凝练着无数诗人的智慧和经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在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向学生展示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各个环节渗透传统文化,借助一系列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品鉴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古诗诗歌传统
诗歌不除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老传统当传承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