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3-10-29李萍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文本阅读教学

李萍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藏着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资源。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厚沃土,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文化育人导向,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综合素养,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下不断成长。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优势

(一)丰富小学语文课堂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以教材知识为立足点,却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教材文本的限制,呈现枯燥、乏味的状态,致使学生丧失了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甚至形成刻板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帮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过度重视知识,轻视意境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赋予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让学生明确自己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学生的课堂学习,都能够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桎梏,将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对文字意境与内涵的体悟上,让学生眼里枯燥抽象的阅读文本变得具体生动,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切实提升。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许多优秀的良好礼仪、文化知识与思想精髓,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指引学生前进的“明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文本中也蕴含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值得教师开发与引导。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文本中优良的品质与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游子吟》这首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渗透传统文化中孝顺、尊母、爱母的思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母深沉的爱,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历史名篇。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部分的阅读内容,教师就应当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然而,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淀与引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明确阅读文本的精髓所在;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对阅读教学成果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阅读融入传统文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也更为广阔和频繁,然而不少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时显得过于死板,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通过丰富的课堂设计与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落后”“守旧”“枯燥”的,而是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承担起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切适性原则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切勿过于生硬和死板,也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喧宾夺主”,占据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基于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切适性原则,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而是结合教学活动中阅读文本的具体内容展开,引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究,让传统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真正融为一体,既让阅读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又让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在阅读教学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与认知。

(三)以人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强调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内容与策略真正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中,教师也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与渗透方式进行分析与筛选,避免传统文化过于深奥,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避免传统文化的传授内容过于刻板,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与发展状况,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成果的显著发展。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补充文化常识,加深传统文化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文化常识是充分理解一篇课文的必要基础。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文化常识的重视程度,经常一言带过,无法给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其实,文化常识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能够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所学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對文化常识进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为例,腊八粥作为我国传统美食由来已久,却很少有学生知道腊八粥背后的故事,教师可以基于此补充文化常识,丰富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佛陀成佛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腊八粥的起源与佛教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为学生讲解八宝粥的特殊寓意——祛除疫病、迎接祥瑞;勤俭节约,来年丰衣足食。有了文化常识的补充,一碗看似平平无奇的腊八粥在学生眼里有了特殊的含义,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每个民间习俗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因素,懂得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同时,腊八粥的知识介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内容,理解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二)深挖文本哲思,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同样兼具着德育的重任,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道德与情感、道德原则以及道德理想的丰富内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基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阅读文本中所体现的德育内涵,并通过科学的设计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古人的智慧与高尚情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以及《女娲补天》的教学为例,这两篇课文都是我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感受神话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与丰富多彩的情节,深入挖掘阅读文本背后的精神品质。在《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奉献精神;在《女娲补天》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女娲不畏艰险、坚定执着、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两则经典的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奉献精神,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着重强调这一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具有超高的文学魅力。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很多时候都无法深切感受古诗词的文学魅力所在,致使教学效率不佳、教学成果不理想。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课本上的诗词与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诗词文化超高的文学价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庐山瀑布的雄壮之景,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深切地领悟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文化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国古诗词超高的文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人的钦佩之情、对诗词的热爱之情以及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四)引入课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很多传统文化因素,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受限于此,那么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思考与全面的认知,还有可能让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引入课外资源,实现课内外资源的融合发展,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丰富内蕴。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一课为例,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不畏牺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与之相类似的课外古诗词,如王安石的《梅花》、杜甫的《咏竹》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品读、学习,充分感受我国古代诗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既体会到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又学习了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学习成果显著提高。

(五)结合生活实践,加深传统文化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富,价值无穷,然而对绝大多数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要想深刻地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继承与发扬其中的优秀文化,仅凭借教师的一味灌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想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成果,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理解程度入手,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加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同身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文章本身的思考与体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要立足于阅读文本本身,让具体情境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身边的长辈和父母开玩笑的情况,然而有些玩笑好笑,有些玩笑‘伤人’,遇到‘伤人’的玩笑,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有的学生说:“因为是长辈开的玩笑,所以我们应当隐忍不发。”有的学生说:“即使是长辈,也不能随便开玩笑,所以我们应当批评他们。”这时,教师继续说道:“那么,就让我们跟随‘杨氏之子’的脚步,看看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吧!”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由此及彼地感同身受文本中杨氏之子的表现,更能感受到古人语言的智慧以及知书达理的态度,明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四、結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素,让阅读教学助力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让传统文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切适性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通过补充文化常识、深挖文本哲思、利用信息技术、引入课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等手段,让传统文化深植于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弘扬、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文本阅读教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