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2023-10-29李峰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生活化美术

李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便不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考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美术教育的外延与生活充分结合,让美术课堂成为生活的缩影,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品位,陶冶审美情操,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让美育培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可以迸发出学习热情,也可以成为提高学习成果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美术课堂经常呈现“照本宣科”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一定的机械性,既无法领略教材内容的美感,也无法通过学习活动真正提升审美能力,因此推动生活化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更容易在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热情这一内在驱动力,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得到显著提升,更愿意参与教学过程,也能够理解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实现审美能力的切实提升。

(二)丰富美术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素材多以教材为主,围绕教材本没有错,但如果教学设计一味地囿于教材,则很可能会导致课堂内容单一枯燥、学习效率降低。虽然美术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为了在教学活动中推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切实提升,这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而推动生活化教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丰富美术教学资源的同时,让美术教学更“接地气”。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能够让学生对抽象性、学理性的美术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美术问题,让学生的审美水平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的熏陶下陶冶高雅情操。

(三)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愈演愈烈,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受“唯分论”思想的长期影响,部分家长与教师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身心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美术教学既是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与多元发展的保障,也是“五育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生活化教学能够让美术教育更“接地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宣泄、排解压力的心灵窗口,为学生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契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美术学科在推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时刻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设计进行思考与评判,确保教学内容及形式符合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与学习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生活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发挥意义与优势。

(二)切适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刻思考与分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与案例,并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近年来,推进美术学科生活化教学正在各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深入认识,致使教学成果不佳,教学活动流于表面,无法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切实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切适性原则,保障生活化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保证生活化教学形式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相结合,让生活与美术课堂真正融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推动教学设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探究与思考的充足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观察、自由思考、主动探究,将课堂活动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一个完整且充实的学习过程。基于此,在推进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进程中,教师不应仅仅将生活情境视为一种教学资源或内容补充,而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因素,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与感悟,从而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高,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中的美术,提高效率与成果,实现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深入观察

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提高美术教学成果的第一步,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不应仅仅引导学生通过静态教科书中的图像来了解美术知识,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深入把控细节,从而真正体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之美,打破学生的刻板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习热情,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进春天》为例,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构图与色彩表现春天的场景与细节,用画笔绘制春天的故事,仅依靠教师的叙述与教材插图的欣赏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观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沐浴在柔和的春光里,尽情地享受阳光和绿色,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春天独有的魅力,仔细观察春天里那些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显著发展,在观察中加深了对春天的深刻感受与理解,把握住了春天的特征,并且能够结合所学内容展开艺术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教学从来不应当脱离生活孤立存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实现深刻体验。

(二)挖掘生活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较为固定,多以教材内容为主,既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导致小学美术课堂“略显单薄”,缺乏厚重性与丰富性。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认知,阻碍了教学成果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应当挖掘生活资源,丰富美术课堂,让具象的生活资源成为美术教学的辅助工具,为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身边废旧材料的价值,运用其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就可以先出示几样用废旧材料做成的手工作品,让学生猜一猜这几样手工作品的材料。揭开“謎底”时,很多学生都颇为震惊,想不到自己印象中的“废物”竟然也可以变成具有美学价值的“宝物”。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废物引发学生思考,询问学生:“废弃的易拉罐可以在手工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价值呢?”“吃完的薯片桶可以在手工作品中发挥什么作用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具体资源,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支点,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三)运用生活实例,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黄金期”,教师应当重点关注这一时期,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通过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切实提高。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品味美,陶冶高雅的情趣,摒弃低俗的品位。为了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的生活案例,增设对比与思考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与分析中实现审美情趣的切实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形状对称的物品呢?”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很快便能够说出风筝、拱桥、足球、脸谱等。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这些事物不再对称,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呈现不对称的风筝、拱桥、足球等,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纷纷表示:“看起来很别扭”“令人感觉不太舒适”……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在落实所学知识的同时推动审美能力的深入发展。

(四)结合具体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美术教学不等同于课本教学,也不应当只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要想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生活创设运用美术知识的契机,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投入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发挥美术学习的作用,促进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布置美术作业时,教师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带着美术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充分融合,推动教学成果显著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设计文化衫》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完成本课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每年学校都会开展运动会,在运动会的队列仪式中,各个班级都会穿自己的特色服装,以彰显班级特色与风貌,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展开班服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创作的文化衫风格自由结组,重点思考文化衫的主题是什么、想表现班级的什么特点、该用什么形式设计文化衫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等。当学生完成文化衫作品后,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通过PPT展示、模拟成衣等方式进行评选,通过班级投票,选出同学最喜欢的文化衫,用于运动会的队列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应用了美术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具体生活得以实现,推动了应用能力的切实发展。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美术息息相关,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美术、在生活中用美术,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切实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进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美术教学的课堂资源、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基于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开设生活化教学活动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切适性原则以及主体性原则,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资源、运用生活实例以及结合具体生活等方法,促进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提高,让小学美术课堂焕发新光彩。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生活化美术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