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探究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23-10-29吴丽丽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活动数学

吴丽丽

受发育水平和学习阅历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文化学习,尤其是数学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抽象概念学科的学习上,常常表现出相对薄弱的能力,但是这一情况的存在也表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践行意义。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如今依然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课堂的构建工作缺乏完备、科学的意识,一方面,没有重视对学生结组活动的有效指导;另一方面,仍旧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自身“师本位”的理念,严重制约了相应教学行为作用力的发挥。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在更高维度上完善对集体式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将小组活动作为主要抓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稳健推进。

一、优化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工作

(一)以“强弱结合”的原则搭配小组成员

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绝非将学生机械地“撮合”成一个个的小集体,而应当全面考量不同的小组中各个成员所具有的多元条件,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达到“1+1>2”的效果。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开展相应活动时根据每个学生在日常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出其各自的平均水平;其次,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对应的合作层次;最后,在帮助学生挑选适合的搭档时,小学数学教师应保证每个小组成员所处的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值”,让处于不同合作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更高质量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借此实现小组的学习和练习活性。

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最近阶段内的科目考查试卷或涉及不同单元主题的作业统一收集在一起,比较、解读每个学生在不同题型、难度和考查方向的题目中的作答质量以及得分情况,进而判断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能力、成果、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个性化状况。同时,教师还应进一步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就日常话题进行常态化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获悉学生的趣味取向、性格等信息。在帮助学生结组时,教师可以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成果来合理搭配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此一来,小组合作的执行主体——学生小组就能够在成员配置方面得到更可靠的保障,而成员个人也能够融入更科学且有助于自身思维能力发展的集体,继而为后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互补互促”的原则搭配小组成员

诚然,确定学生的“合作层次”必然要以数学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标准,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即便是整体层面位于同样合作层次的学生,他们在一些具体的学习模块中的表现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立足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结组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考量更全面的因素,一来要进一步彰显学生的综合层次影响,二来要考虑到每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长短板以及长短板的互补和互促性,以帮助学生通过更高效的方式来完成彼此之间的共同进步,并更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展现自身数学优势的机会。

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统计》这一单元中有关“条形统计图”方面的结组练习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在信息整理、运算、图表设计和绘制以及信息表达等方面的水平来完善各组成员的优势、劣势互补方案,让每个小组中都能具备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主要责任人”,以确保每个小组在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焕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

通过这样的策略,小组合作活动就有了更具体、科学、有力的保障,而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活动时同样可以拥有更加良好的主观体验,继而推动工作成果的实质性巩固、扩大和优化。

二、优化对小组合作的主题设计

(一)在知识拆解中做到“适可而止”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并不具有十分丰富的学习经验和足够成熟的认识能力,但是他们普遍具有相对强烈的自我表达诉求,理应在更为积极的氛围下进行知识学习、技能应用的能动活动。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在知识和技法讲解活动中摒弃传统的“深挖细抠”的机械思维,进一步彰显“有详有略”的弹性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留出一定数量的具有适当难度、较大思考空间和价值的主题,作为他们开展合作探究、集体尝试的目标课题,帮助学生获得更明显的开展思维潜能和认知灵感激活、释放的“标靶”,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源自教师的鼓舞与信赖,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小组合作教学计划设计工作时,教师不妨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知识性结论设计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对应的方案来论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并鼓励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多元讨论、沟通和实验探究。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难以突破的“关卡”,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废纸折出三角形并撕下、拼起三个角的方式,给予其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认知成果的完善。

如此一来,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就有了真正的执行价值,而该教学模式的生本能量也获得了十分明确的输出路径和目标,同时对学生个体和小组集体的数学认知思维塑造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

(二)在主题设计中做到“融教于常”

“从生活中诞生,在生活中发展”,任何人类总结出来的知识和技能都具有这一共同的生活属性,而这也给教育工作者完善自身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相当一部分小学生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作为获取一手知识资讯的主要乃至唯一窗口,因此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构建和学习素养的形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出于对这些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尊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带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围绕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方向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更多符合学生日常认知经验的生活要素,作为其开展思考和讨论活动的素材和载体,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显著降低消化目标内容的难度。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小数》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几个短视频,包括日常生活中涉及小数应用的常见情景,如妈妈去超市购物,结账时一共支付了56.8元;父亲带自己去植物园游玩,通过园内的设备发现这里的温度有28.5℃;教师在计算本次考试中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最后结果为94.2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成不同的小组,总结更多类似的生活场景,并试着就“小数”在这些场景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究。

依托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他们对目标知识和技法的认知与内化也能够得到来自日常生活的“加持”,更有利于小组学习成果的取得和扩大。

(三)在主题设计中落实“举一反三”

真正成功的教育绝对不是引导学生“照葫芦画瓢”,而是要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發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运用知识、创造成果。通过日常观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经常会对在成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形成自己颇具个性的观点和想法,这完全可以作为他们在数学课程学习中被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优势资源。基于这一客观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课堂构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融入更多具有发散属性的探究素材,帮助每个小组设计更丰富的、非唯一答案的思考性问题,促使学生在共同思考和探究的活动中更好地展示自身的思维才能和数学天赋,从而实现数学认知素养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加法和减法》这一基础性单元的结组教学方案设计工作中,教师就可以突破对传统题目设计思路的局限,向学生具体展示一个100以内的数字,作为有关算式的运算得数,而后发动不同小组结合这一数字设计加减法算式,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算式最多。如果学生的条件足够良好,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试着将算式中的计算环节最大化,并邀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帮忙验算,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施展自身数学才能、表现个人运算能力更广阔的空间,并依托学生的好胜心来为小组合作模式生本素养的提升助力。

三、优化对小组合作的形式拓展

(一)依托数学游戏进行小组合作

小学生是与生俱来的“游戏天才”,十分乐意参与有趣的游戏活动,同时会在这些活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认知和行为天赋。出于对这一优势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在小组合作课堂的构建工作中有意识地引进更多类型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借助结组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无穷乐趣和巨大价值,并为各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和集体潜能的激活构建丰富的舞台,将“快乐教育”和“集体教育”这两个科学教育理念灵活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必须强调的是,在进行相应工作时,小学数学教师务必把握好“火候”,不能将数学课堂变成单纯的“玩耍课”,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在完成《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基础性教学工作后,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速算达人”的计算游戏活动。首先,将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模式划分为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抓阄”的顺序分别派出代表参赛;其次,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副扑克牌(抽出“大王”和“小王”),每次都随机抽出3~4张牌;再次,不同小组的代表要根据牌面上的数字,依托加减乘除和括号等运算法则,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设计一道混合算式,算式的最终结果必须为“24”;最后,速度最快且结果正确的小组代表可以为本组积1分,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够摘得桂冠。

这种活动将“激趣课堂”与“小组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天性和游戏的自然魅力为小组合作模式赋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体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二)依托场景体验进行小组合作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和技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而对这些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必然也要回归到相应的现实场景,才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无法对知识和技能的现实应用形成认知体系。针对这样的客观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利用“组”的规模单元带领学生开展更多元的、富有场景构建色彩和思维构建作用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作用下进一步感受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巨大成就感,以及集体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在更高维度上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设计《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一单元的复习教学计划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日常物品、文件柜等在教室中构建一个“商店”,为不同的“商品”标上带有小数的价格标签,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家”的角色,并计算出相应“商品”的价格。要想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实,教师不妨在活动中融入“打折”“砍价”等情节,从而让学生的小数乘法运用更真实、有效。

借助这样的活动,小组合作从课堂拓展到现实,学生能够依托合作的桥梁精准地实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对接,同时从更深的层面感受到小组合作活动带给自己的美妙体验。

(三)依托社会实践进行小组合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工作,体现了“实践”作为引导学生形成课程核心素养所具有的巨大的渠道价值。基于这一科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进一步带领学生开展更丰富的对标目标课程教学的数学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去发现和解决一些存在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在客观维度上显著优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和行动默契。

例如,在完成《统计》这一单元中有关“扇形统计图”方面的基础性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结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集体商定一个成员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并制作若干份调查问卷,而后来到附近的公园、商业街或大学,随机对路人进行街头调查和采访,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体现不同看法和观点的人所占比例,然后与自己的活动心得一起上交。

这种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升级版”,立足于“实践”的“能量源”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应用和拓展提供强劲助力,并以“实践”为纽带实现对合作团队的有效维系和多元强化。

在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小组合作模式拓展到课堂之外,以“互助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的数学活动,一来有效降低教师在辅导学生开展课程自学方面所要消耗的成本,二来为学生提供更民主、和谐的自主提升环境,显著增强学生“我要学”的意识和“我能学”的信心。

四、结语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但是良好的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机合作来取得,小学数学教师要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持续加大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围绕多个主题制定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数学方面具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意义和学习前景,促使其以更主动、灵活、务实的方式学会数学、用好数学、爱上数学,从而为学生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活动数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