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23-10-29陈志琴
陈志琴
毋庸置疑,教育活动的进行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在社会发展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对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真正发挥出历史学科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与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会影响当下的学习,而且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核心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整体性概括,是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理念十分契合新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历史课程的具体内容,明确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逐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现状
从整体来看,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历史核心素养缺少足够的重视。在长期以来的初中教学中,应试观念很长时间内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将重点放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过于关注历史问题答题技巧,尽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容易造成学生片面发展。
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历史核心素养是一种隐性的、深层的内容,而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是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历史现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再加上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浅表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不太准确,容易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部分学生仍然欠缺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发展与学科关键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信息提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规律总结等能力是比较重要的。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往往缺少思考与探究的时间,思维与表达没有得到足够锻炼,受此影响,学生一些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并不充分。
第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实际效果表明,学生积极性的强弱很多时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积极性不高时,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缺少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感觉历史学习比较枯燥,同样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原则
当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要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整,为了真正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技巧和能力,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根据这一特点不难理解,历史核心素养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深入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历史教学活动必然要在主体性原则的引领下进行。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流程,能够逐步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尝试解决历史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第二,科学性。一方面,历史学科的研究對象是各类历史人物、事件等内容,并且需要从中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体现了历史课程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有自身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使各项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使教学活动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从而帮助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
第三,适度性。尽管核心素养可以反映学科根本性的价值,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只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兼顾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启发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对历史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对学习活动进行适当引导,使学习过程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保障学习实效。
第五,发展性。发展性原则强调教师以动态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在能力、思维、习惯、意识等各个方面的培养,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渗透。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定位核心素养,科学设置目标
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要将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样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活动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更是避免教学活动出现混乱与无序的必要保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完善的课前准备,定位核心素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教学《三大改造》时,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从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第一,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结合基本的事实,思考对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以及实质。第二,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的特定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按照时空顺序,对不同行业与不同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分析,并尝试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大事年表等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第三,史料证实,引导学生对图片与文字史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帮助学生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第四,历史解释,让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并思考对不同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原则及其实质。第五,家国情怀,总结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体会三大改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以及探索精神,感受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坚定决心。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初步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紧扣核心素养,创设课堂情境
正如上文所述,学生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很多时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积极性不高时,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缺少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不难发现,学生的积极程度与学习氛围是息息相关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紧扣核心素养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在独特的历史氛围中进行思考与探究,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使学生产生更活跃的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挖掘学生的潜能。
比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本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以及盛况。对每个学生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都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果只用文字的方式介绍这一历史事件,很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利用开国大典的黑白纪录片创设课堂情境。对当今的学生而言,这种视频资料形式是比较新颖的,在剪辑视频时,着重呈现了人民群众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这样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自豪感。由此可见,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三)着力核心素养,组织探究学习
上文提到历史核心素养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深入思考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同时,为了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应注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同时,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提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外交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原因是什么?万隆会议有怎样的特点?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的贡献有哪些?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此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及问题出示了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结合材料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探究。
(四)挖掘核心素养,丰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毋庸置疑,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就具有情感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历史学习,这样可以使历史学习更契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形式的课堂活动。第一,角色扮演。在历史过程中融合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从历史事件中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改编为课堂剧,并以不同角色的身份参与表演,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课堂辩论。历史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学生的观点有时会出现一定的分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想法,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在辩论活动中,学生需要对相关的史料进行整合,并提炼出符合自身观点的论据,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相关历史事件。总之,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五)检验核心素养,开展实践活动
尽管历史学科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内容,但其中仍有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为了检验和巩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除了要组织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能够将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
比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本课着重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当前我国仍处于快速發展的进程中,所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通常会产生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本课学习中,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并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之后,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要询问家中的长辈,通过家长的视角了解以前的生活。这类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意识。
(六)内化核心素养,引导评价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更系统地收集学生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化,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依据。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中,首先,教师要设置恰当的评价标准。为了使评价内容更精细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积累、认知行为、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其次,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的想法。为此,要向学生发放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量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要让学生相互点评,从而使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最后,教师要注重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动态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
四、结语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应把握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着眼于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逐步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