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特色作业的布置
2023-10-29周彬
周彬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后,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数学教师谨遵“双减”政策及学科核心素养等要求,为数学课后作业注入了许多有趣且作用明显的学习活动,实现了量少但质精的高质量作业设计,有效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低效作业模式,不仅达成了“双减”要求,也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鼓励教师创设多样化作业的目的,无论是对小学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双减”政策以及“特色作业”设计两个层面出发,对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枯燥
受傳统教学理念及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以书面形式为主,让学生在大同小异的题海中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生普遍活泼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题海战术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质量,周而复始的强制性作业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心理,降低了其对作业甚至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不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作业布置多由教师单方面定夺
“师之授业解惑也”的思想深入人心,由此给教师奠定了一个难以撼动的教学地位,家长和学生近乎完全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学内容设计及作业布置也都由教师决定,这种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学有所获,但是后期随着教师的思维枯竭,作业形式和新意也会陷入桎梏,进而影响作业质量及教学的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进行小学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的影响
(一)对小学数学作业及小学生的影响
2021年“双减”政策正式推行,既往的“题海战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课后作业形式除了以往的书面作业,还相应增加了趣味性、实践性以及口头式的作业形式,作业内容逐渐从课堂照搬转变成由深、由广的不断渗透和发展,使小学作业百花齐放,纵横向无限延展。“双减”政策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和协助者的身份,不仅明显提高了班级学生的作业参与度及完成率,而且很好地融洽了班级中师生与生生的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为小学数学特色作业的创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双减”政策的主导要求有二,一是减少课内作业,二是减轻校外补课负担,两者兼和,要求小学数学在作业上要重视减量去繁、提质增效,以确保作业环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师教学实效的辅助力量。特色化的要求给了作业设计灵感,为作业环节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同时也容易超出限制,继而为学生带来思想和认知上的难题,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融入“双减”政策,那么不仅能够为作业的特色发展指明方向,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有利于学生作业兴趣的培养以及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创设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一)以游戏为创设根基,培养学生的作业好感
游戏是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简单、直观,与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基本契合,但是内容形式的书面性较强,需要学生聚精会神地参与其中,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作业也多以书面内容为主,或照本誊抄或只些许改动。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凝聚力弱、认知浅薄且自我表达能力不足等特点,传统的“借鉴型”作业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甚至会让学生由于课上课下大同小异而逐渐丧失作业练习兴趣。因此,在以“双减”政策为指导设计特色作业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针对性的游戏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到轻松和愉悦,逐渐减轻对课后作业的排斥,并产生愿意接受和主动参与课后作业的意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为例,二年级的小学生对方向已经有了比较浅显的认知,前后左右等方位大多耳熟能详,所以在进行本课的游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回家任意写出50个关于前后左右的方位,然后依次完成。这种以学生比较熟知的内容展开游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以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后教师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将原先的前后左右方位变成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等方位的游戏,由于此阶段很多学生还没有明确掌握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指南针或家长的帮助,先确定各个方位的位置,再依据各个方位找出几种家中的物品,随后逐渐拓宽方位游戏的范围,找出自家屋子外各方位存在的几样事物,如建筑物、树木、道路等。在作业的最后环节,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个思考题目,让学生通过方位的练习找到学校的位置、亲戚或朋友家的位置等。这种具有游戏性质且层层深入的作业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保证作业完成率;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完成作业时的专注力,提升作业完成效率。
(二)融入生活情境,使枯燥作业有趣化
情境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要求,所谓情境作业设计,就是将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结合学生日常相关的生活实际,而创设出来的一种想象式作业,虽然是情境想象,却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紧密相关,因此可以适当减轻繁杂作业的枯燥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愿望,提升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特色作业设计期间,教师可以在有效分析班级学生实际数学认知情况及教学目标后,基于“双减”政策及“特色作业设计”等基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嵌入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并高效完成作业。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为例,在设计本课的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早晨上学的情境,如我今天早上7:00起床,7:30洗漱完毕,7:50在早餐店吃早餐,早餐买了一个糖包1元,一个肉包2元,一根油条2元,一杯豆浆3元,结账时老板找了我42元,然后起身去赶校车时手表刚好指向8:10分。8:30上了校车,23分钟后到达校门口,学校上课时间为9:10,到教室时还有6分钟打上课铃。请问我早餐共吃了几样东西,总共花了多少钱?校车是几点钟达到学校门口的,我又是几点钟到达教室的?在起床到正式上课的这段时间,共计几个小时,如果我今天晚半个小时起床,那么我还能在上课前赶到教室吗?如果不能,应该向教师怎样解释?如果可以,又该如何做?
上述情境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便起床时间、吃早餐的形式、来校的途径等不同,但情境内容是大多数学生的惯常所见,所以还是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愿意逐渐深入地阅读下去。情境教学后的问题环节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模式,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想要探究到底的学习意识,而最后一个思考题还起到了帮助学生总结情境内容、使学生学会逆向看待和处理问题的作用,所以能够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发挥和拓展,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习中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四、设计非书面性收集作业,减轻作业的枯燥度
(一)将观察、记录、整理等形式添加到作业设计中,帮助學生全面发展
收集作业上交教师是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业完成后最普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率,让教师大致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与认知状态,但局限是传统教学中多应用书面作业,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和体现认知的一个途径,但是不少学生对此种作业形式存在排斥心理,从而无法保证最终的作业质量。因此,在设计收集式作业时,教师除了设计书面性作业,还可以从观察、记录或整理等层面出发,设计对应的作业内容,收集方式也不能仅集中于书面形式,还可以增加课前单人或小组回答等模式。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形,在设计本课作业之前,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以保证学生在区分两种图形时能够快速、准确地给出结论。其次,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可以从观察、记录和整理三个方面着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家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据实一一记录下来,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最后,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所以在简单地观察和记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并对应记录在图形的名称之下。
这种引导学生从周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业形式,打破了以往常规的书面作业形式,予以学生新颖感,同时,由于作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参与性,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书面作业一味对着同一平面物品展开测量的枯燥感,所以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意识。在第二日收集作业时,教师既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收集学生的纸面作业,也可以在新课开始前逐一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通过提问随机抽选一些学生,叙述本次作业的完成过程。多形式地收集作业不仅不会让学生因为反复进行某一种行为而感到乏味,在现场逐一抽查和随机抽问时,一旦学生得到教师的赞许,还能极大程度地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推动下一次作业的有效完成。
(二)课后口述性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对作业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复述能力
以往的作业核检多以教师为主导,如教师收集作业并修改、教师提问作业内容让学生回答等,这种形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但由于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总体而言会给学生知识的输出带来限制,无法实现了解学生整体知识领悟及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双减”及“特色化作业”的引领下,小学数学作业可以设计为口述形式,既能够激发学生在作业中自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编排及口述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保证其更好地参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一课为例,一亿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口述性的作业,深化学生认知,即使学生在口述中呈现出朦胧不清的状态,教师也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找因,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实现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字角度出发,先理清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及亿等数的关联,再针对性地分析一亿的整体概念;从建筑角度出发,分析一栋价值一亿的建筑与平常建筑的区别,以对比一亿有多大;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面积差不多大小的一亿人口的城市与几百万人口城市的区别,从城市的密集程度来理解一亿有多大。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做主,从其更理解的切入点出发,对一亿的概念进行分析。在第二日叙述分析结果时,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叙述时间以外,还要切实履行自身引导者的责任,如在改正口述学生错误思路时,同时提醒其他学生,以帮助所有学生尽可能地收获同样的认知,继而在后续的课后作业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完成作业,减少作业花费的时间,提升课后作业效率,实现“双减”提质减量的作业目标。
五、创设实践性作业模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材为了符合小学生的特征,内容偏简单,所以一般而言,此类课程比较适用于实践。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常常会在某知识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单独或合作,由简到难地进行课堂实践练习,以有效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除了课堂上应用外,在课后作业中教师也可以创设类似的作业形式,推动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从数字的认知转化到方程的认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简易方程发展为复杂方程更是一个不容有知识断层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不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在计算时不会使用更便捷的方式,只能大费周章地推演,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在简易方程上打好基础,为后续更繁杂的方程学习创造条件,在简易方程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就可以以难度为基础、以趣味性为辅助,从学生的基础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口算题,如2×3=(),0.3×2.4=(),然后逐渐提升难度,代入未知数,如4.13×1.65x=8.7,5.33×4.5x=6.9,也可以应用色彩鲜明的图文形式,让学生根据图文对话分析方程内容,并解答。这样难易度清晰且与小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作业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其间,教师还可从全班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大致分成不同学习水平的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相应难度的作业内容,以保证作业的整体效果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六、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作业”要求的提出是丰富小学数学作业形式的重要契机,是促进小学生更好发展的前提保障。而“双减”政策与“特色作业”要求相结合,不仅可以保证作业设计最大限度地符合小学生的理解及认知需求,还能保证小学教育教学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施教进程,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相应的作业时,要立足于“双减”和“特色作业”的基础之上,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目前所承受的作业压力、兴趣爱好及认知能力,设计出契合当前情况的作业形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取得预期成效,实现学生数学学业的整体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