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地理课程目标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023-10-29丁志平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课程目标思维

丁志平

思维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教学实践中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应当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文围绕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展开,分析了地理思维的常见类型,并探究了基于地理课程培养思维的基本路径。

一、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内涵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致力于让学生通过地理学能够正确地认识并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激发其对地理探究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积极思考的同时勇于探索,能够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并且掌握一定的活动策划以及行动能力。

二、地理思维的常见类型及分析

(一)地理形象思维

地理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依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这一思维类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表象、想象和联想为主。在地理学习活动中,获得地理表象的方式并不单一,包括文字信息描述以及地图等地理图像两种方式。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即使掌握了表象,也难以对所学的地理事物产生本质性的深刻认知,这就需要学生以表象为基础,运用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推动感性认知达到理性认识。当然,地理形象思维不仅包括文字信息描述与图像显示,而且包含了地理空间想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字描述的信息并结合地理图像进行思考,推动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路径。

(二)地理逻辑思维

地理逻辑思维属于抽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借助了地理概念,依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在通常情况下,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思维形式为概念、判断以及推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掌握地理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及推理的能力,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露其内在联系,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规律性的认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过度依赖判断及推理的结果,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及分析,那么很有可能会走入思维的误区。因此,在地理逻辑思维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应当从基础概念出发,进行合理的因果判断,在分析与综合中加深对地理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三)地理辩证思维

地理辩证思维是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地理环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地理要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所以辩证思维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人地关系中人类生存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关系,这些规律都是地理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常见思维的培养路径探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地理形象思维

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学更是将信息技术视为重要的辅助工具。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仅凭借教材内容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成果,而且能够从多维度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呈现,让学生直观清晰地认识并分析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将课程目标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丰富地理知识与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图像,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地理形象思维,更加有效地展开地理学习。

以“喀斯特地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谷歌地图将广西桂林、阳朔一带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从整体以及多维度体会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技术手段特效来引导学生观察重点,或者对图片进行放大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地理知识。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纪录片资料让学生从多元维度了解这一地貌特征,通过多媒体设备补充一些关于喀斯特地貌中人文景观、人地矛盾的影音资料,推动学生形成综合性理解。

(二)构建知识联系网,培养地理逻辑思维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了地方综合、时空关系以及地理要素三个维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深刻认识所学知识,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构建出知识联系网:从纵向的角度“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地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横向的角度,基于并列的地理要素分析相关地理概念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构建出科学化全面化的地理知识网,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接在一起,让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以“水循环”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原因时,可以将“水循环”作为扩散点,写出外因与内因两个分支,再以这两个分支为基础进行继续扩展:外因可以写出重力作用、太阳辐射,内因可以写出水三类形态的循环转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水循环的类型及意义,以及保护水资源的种种方式,促进地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也让学生对“水循环”这一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维链条。有了这一教学引导的铺垫,学生便能够自行对黑龙江、长江以及塔里木河的补给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就“河流补给方式的对比”归纳出新的思维链条。

(三)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培养地理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地理常见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忽略的思维形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课程重点放在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单方面影响,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影响的重视,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过度关注单一性的影响,产生了片面性的认识,在解题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到植被作用时,都会将强调的重点放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积极影响,而忽略了某些因素下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味套用“答题模板”,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2015年高考地理海南卷中,有一道以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为主体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灌丛沙堆在不同时期对绿洲的作用,需要学生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解答,如果学生只从正面思考这一问题,便难以发现灌丛死亡会威胁绿洲这一负面影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引导学生开拓创新,能够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的显著发展,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辩证地看待地理实践活动,推动地理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紧紧围绕着地理课程目标展开教学设计,让课程目标引领各类型地理思维的发展,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开拓创新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成果的显著发展。

(徐德明)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课程目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