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及实践路径探究

2023-10-29陈春颂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车轮教学活动数学

陈春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提问,是课堂活动中具有关键性的环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着随意性、刻板性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思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以巧问促巧思,开启数学教学的新篇章。

一、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面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往往难以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课堂提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一次次和谐平等的课堂提问,也能够消除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让他们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惑以及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困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保驾护航,让师生双方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提问频率并不低,提问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还让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情绪,导致学生恐惧并排斥课堂提问。究其根本,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设计并不具备有效性。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得过于浅显刻板,甚至让学生念出教材中的某一概念,就算是完成了一种课堂提问,然而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方法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出具有探索性与思考空间的课堂提问,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催动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思考并分析问题,最终找到正确答案。

(三)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成果

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师主生从”的严重问题,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节课下来,师生之间缺乏和谐的互动与有效的问答。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掌握与理解情况一无所知。然而,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内容虽然较为基础,但也存在着很强的逻辑性与递进性,基于此引导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关键。而有效性的课堂提问,能够让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学习反馈,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的结构、速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知识点与知识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让问题具有递进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实现思考过程的层层递进。这种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的思考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难题时,思维便不会过于发散。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在所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体验,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显著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做好课前预习,设计基础提问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质量与成果的必然保障,然而在小学阶段,不少学生都并不具备预习的习惯与能力,甚至不少学生将“预习作业”视为“没有作业”。究其根本,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课前预习作业没有考查措施,而课堂提问则能够成为预习成果的检验手段,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作业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往往是“一视同仁”的,或者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易错点与重难点开展教学。然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易错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基础性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摸底工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复习有关小数的基础知识,通读本章节的课本并且完成例题。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用一连串的提问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预习情况进行摸底,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速度——“小数的概念是什么?小数如何表示?小数如何比较大小?你认为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天赋,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对这一天赋的运用。在课堂提问中,不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枯燥死板、程式化,让学生既没有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又没有回答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应当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展开问题设计,由兴趣引领课堂提问,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问,可能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问时应当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那么学生便会摸不着头脑,而如果教师将问题设置在具体情境中,则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动物骑车比赛的情境,其中小熊骑的是正方形车轮的车子,小猪骑的是三角形车轮的车子,而小兔骑的是圆形车轮的车子。在比赛过程中,小熊骑得颠颠簸簸、东倒西歪,小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车子也没有移动,而小兔子骑得轻轻松松,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终点。教师可以就这一情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兔子的骑行如此顺利?”通过对这一情境的观察,学生能够感受到圆形车轮省力、稳定性好、转动轻松的特点,并基于此形成深刻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圆形半径相等,圆心到圆周的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骑行起来才会又稳又快。

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椭圆形车轮,都需要人力推动才可以前进,较颠簸、较费力,不适合做车轮。只有圆形车轮不需要人力推动就可以前进,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等于车轮半径,而且稳定性好、省力、能轻松自如地转动。

(三)连结新知与旧知,发挥提问的实效性

想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着眼于“问什么”“怎么问”,而且应当关注于“提问”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提问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效果最大化。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时,就是一个良好的提问时间。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与关联性較强,如果旧知识的基础不牢,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产生影响。教师应当在引出旧知的基础上提出新知,在衔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所学内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且在这两个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理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设置有效性提问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路径之一。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认识有效课堂提问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发展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成果的优势,并且利用科学的措施,通过设计基础提问、创设提问情境以及连结新知旧知的方式,推动有效性提问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徐德明)

猜你喜欢

车轮教学活动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车轮的位置
车轮开启赴爱之旅
有趣的车轮转动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修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