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德之手,与音同行

2023-10-29朱宁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德育思政

朱宁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音乐无疑是一门典型的艺术类科目,以塑造、优化学生的音乐知识、表演技法和健康、丰富的音乐审美情趣为主要教学目标,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优化学生价值感知、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思政教育任务。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相当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于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理解,经常把课程教学资源过度集中在音乐专业知识、技法的讲解上来,在主观上忽略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思政教育作用,这就必然会导致音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怎样在真正意义上开发、运用课程教学资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已经成了需要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认知思考、解答的一道必答题。

一、结合课内教育活动实现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小学音乐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应率先将对课内教育活动的有效研究和整合作为第一要务,分别围绕音乐作品的教学选择和音乐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讲解来设计出具体的工作策略。

(一)选择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音乐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和文学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对具体音乐表演技法的高超运用,而且应当以有质感的模式来融合作者饱满、真挚的情感和深邃、隽永的思想,通过这样的路径来完成对音乐作品内在灵魂的有机塑造。不少学生,甚至相当数量的小学音乐教师在选择课内教学曲目时往往只把曲目是否具有优美的旋律、是否具有容易把控的曲调、是否具有容易记忆和理解的歌词等作为衡量标准,对曲目中所存在的价值核心和情感内涵则往往疏于过问。针对这一问题,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制定出一套完备且清晰的曲目教学筛选标准,针对目标曲目中的价值内涵进行严格甄选,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出那些传递“正能量”、彰显科学价值取向、具有较强道德感召力的曲目当作教学、训练材料,以此来进一步达成提升学生音乐素质、道德水平的理想目标。

例如:在进行《草原上》这首歌曲的演唱教学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歌曲中所体现的浓郁的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元素,并着重播放这一段歌曲的MV来引导学生从直观层面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魅力,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到蒙古族的文化魅力。

(二)挖掘音乐艺术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真正卓越的音乐作品一定是要融入创作者的情怀和思想的,而这些情怀、思想往往脱胎于创作者别样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完善音乐知识的系统教学,而且应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为学生讲解更多课内曲目的诞生过程、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出发,开发音乐作品内部所凝聚的故事成分,同时着重提炼、萃取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依托这样的思路,学生对于音乐和音乐艺术家的了解会更为完备、深入,并且能够深入品读这些作品和艺术家所彰显出的可贵精神。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不妨向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曲作者——聂耳先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他虽然身处动荡年代并饱受颠沛之苦,但仍旧怀有报国、爱国之情,利用音乐才能抒发抗日救国之豪情和乐观心态、顽强意志,同时将聂耳先生坚持自学音乐理论、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等事迹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从中真切体会到聂耳先生的伟大人格。如此一来,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思政元素的感知将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能够结合有血有肉的人物来形成生动的理解,从而使教师的教育引导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二、结合课外教育资源实现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思政课堂构建一方面要巩固课内资源开发这一支点,另一方面要从合唱训练组织和社会性音乐活动组织这两个角度切入来搭建起课外德育渗透支点。

(一)利用合唱训练,实现德育渗透

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型艺术,其具体的表演类型是不一而足的,每一种类型都应当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发,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最为完备的音乐艺术素养。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往往过度偏爱于那些独唱曲目,觉得这些曲目的教学、表演“门槛”比较低,更便于学生去学习、掌握。就算是涉及了合唱的曲目教学,部分小学音乐教师通常也只不过是将全班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唱一遍。这一形式下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的完备认知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大大阻碍了合唱教学模式思政渗透作用的有效发挥。据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总体特点和教学进度、安排,有意识地挑选具有一定难度和团队协作要求的曲目,组织学生进行彰显出声部配合等专业方法運用的合唱活动,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并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在音乐演唱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才能。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将这首歌的部分内容节选出来当作合唱曲目,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把全体学生根据性别或自然音色、声调把控能力等标准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声部,使学生得以在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或者和其他声部之间的配合情况,精准地把握自己的演唱区间和相应的内容。倘若学生的音乐能力整体较薄弱,教师也可选择诸如《团结就是力量》《卖报歌》等难度相对较低的合唱曲目组织训练。

(二)利用社会性音乐活动,完成德育渗透

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思政渗透教育应当放眼于社会,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积极设计、组织一些兼具音乐素养和道德水准提升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发动学生参与其中,借助于社会这个“大课堂”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形成和提升的平台。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周边的植物园、公园或近郊去野游,一边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一边唱一唱《杨柳青》《嘀哩嘀哩》《春风》《大树妈妈》等讴歌自然、歌颂春天的歌曲,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感。

借助于这样的举措,学生的音乐课程思政学习体验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音乐是触及人心灵深处的艺术,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作用力,是培养人正确思想和高尚道德的有效工具。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起德育渗透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选取正能量曲目、组织合唱训练以及讲解音乐作品和艺术家背后故事等手段,带领学生品味蕴藏在音乐艺术中的高尚情操与可贵精神。

(徐德明)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