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导向下的学生创新素养

2023-10-29卞国艳耿文艳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保温杯教学活动科学

卞国艳 耿文艳

在新课标导向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聚焦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基于此,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落实党和国家人才战略的重大举措与坚实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究。小学科学,作为激发创新意识的重点课程之一,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与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小学科学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即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时间、态度责任,都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养。基于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当深切认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意义,并且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抓住关键要素,让小学科学教育真正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有利于让教师抓住这一“黄金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桎梏,切实推动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素养的培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加深思考与理解的进程。除此之外,创新素养的培育还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打破学习过程中知识条块化、碎片化的情况,将所学知识进行交叉融合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科学的教学应当打破单向灌输模式,给学生思维发展更多的空间,创新既是学生成人成才所必备的素养,也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保驾护航。

(二)顺应了当前的人才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然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创新素养的培育则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当前的人才需求。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让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实际经验。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是培养创新素养的优秀土壤,教师应当利用课程知识、紧抓课程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让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陪伴学生的成长。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科学课堂呈现出“一言堂”的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备受打击,学习效率较为低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也阻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与落实。因此,想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应当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路。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朝着多样性与趣味性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二、新课标导向下小学科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勇敢质疑

提问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会对学生的质疑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这是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然而,提问与质疑才是点燃思维碰撞火花的有效路径,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才会有所疑问与质疑,才能够基于这些疑問进行思考,最终实现开拓创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知道“打破常规”并非是一种错误,引导学生勇敢地在学习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开创新思路。

以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古诗来引入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就这句古诗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老师,春蚕吐丝变成蚕茧后,不就开始蛹化为蛾了吗?诗中说的正确吗?”学生敢于对流传千古的名句进行质疑,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与表扬,教师可以先不着急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通过对蚕的出生、饲养方式、生长变化等,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首古诗从科学角度进行修改,学生经过思考,将“到死”改为“化蛹”。通过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学生能够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思维模式。

(二)以疑问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教师经常直接回答学生的疑问,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问题的产生才有利于创新素养的发展。当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时,教师不要急于向学生解释,而应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素养。

在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我们学到了“保温和散热”的内容。提起“保温”,很多学生立刻想到生活中常见的保温杯。有的学生说,一些保温杯是玻璃制成的,所以玻璃具有保温的效果;还有的学生说,用玻璃杯接热水的时候会烫到手,所以玻璃肯定不保温,学生就“玻璃能否保温”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刻解答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在下一节课带来了大小形状相同的双层玻璃保温杯和单层玻璃杯以及一个纸杯,并将同一温度的热水分别倒入三个杯子中,记录下杯中水的初始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学生发现纸杯里水的温度下降最快,单层玻璃杯其次,而双层玻璃杯中水的温度变化不大。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意识到玻璃并不具备良好的保温作用,通过观察双层玻璃保温杯与普通玻璃杯的区别,意识到双层保温杯保温效果应该是双层玻璃杯内壁和外壁之间的真空状态所导致的。学生的疑问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创新素养的显著发展。

(三)增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素养的路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只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实践应用情境,学生才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进行开拓创新,将科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促进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基于此,作为教师,应当设计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制作乐器》的教学为例。在之前的单元中,我们学到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变化,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通过控制震动部分的长短、粗细、松紧来控制震动的快慢,从而让小乐器发出规律、高低不一的声音。

(四)跨学科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综合思维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多个领域,本身就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跨学科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壁垒,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结合与运用,增强与丰富科学课程的学习。

例如:雨过天晴,学校的路上出现了许多小蜗牛,路过的同学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将幼小的蜗牛踩碎。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蜗牛设计一个家,并且探讨这个家应该是怎么样的?完成这一项目活动,学生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进行测量与计算,需要用到美术知识进行装点与美化,更需要运用到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蜗牛的习性以及工程的设计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打破了思维壁垒,将其科学地运用在了实践活动中,推动了创新素养的显著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导向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能够推动学生思维发展、顺应当前人才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当运用科学策略,通过鼓励质疑、用问题引发探究、增添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教学设计等策略,推动学生创新素养的落实与发展。

(侯金鹤)

猜你喜欢

保温杯教学活动科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年轻人的“保温杯”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设计保温杯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保温杯里,该不该泡枸杞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保温杯托贴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