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中如何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2023-10-29陈红芳张艳霞
陈红芳 张艳霞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的主要渠道。优秀的阅读教学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它以探究为中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获得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内容,而探究性阅读强调了“主体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经历阅读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挑战欲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将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实践经验。
(二)问题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的中心是“探究”,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事无巨细”地将课文中的側重点都统统讲解给学生,学生只是答案的“背诵者”,却不是问题的“探究者”。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提高问题设计的思辨性、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地进行阅读学习,并且从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在问题的引导下收获新知,提高思维能力。
(三)合作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思”有“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讨论空间,在思考与合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合作性原则既确保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深入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协作、一起思考、合作解决、助力发展,使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合作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二、探究性阅读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阅读是以问题为基础所开展设计的学习活动。探究的起点是疑问,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时,学习活动才能高效顺利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在问题设计时注重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趣味性,从阅读文本的特点出发,分清文章逻辑内涵的重点与主次,使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设计时不应当固守陈规,设计出一些过于死板、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浮于表面、走马观花,无法发挥出探究性阅读的意义与优势。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宜过于琐碎,否则学生的思路很容易受到问题的牵制,难以获得整体性的发展与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心理等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明确文章的内涵与中心主旨。基于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开始前向学生进行提问,“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描写可以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通过思考“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可以把握全文的主要线索,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紧密串联在一起。通过寻找表现韩麦尔先生具体形象的描写,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深切感受到人物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体会描写的重要意义与作用。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既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主旨,又能够从细节入手,体会文章内涵。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过度受制于文本本身,然而想要让学生对一篇文章真正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就需要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出兴趣浓郁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情境成为探究性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从文本的具体内容出发,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对象,还原真实的写作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感受到自己与写作内容之间的联结,更为深入地了解写作对象,学生才能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思考文本内容,探究文章大意。
说明文一直是学生眼中的学习难点,这是因为很多学生都在阅读学习中深感枯燥无聊,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造成了“老师讲得难,学生听得累”的现状。在说明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兴趣低,教学成果不佳,然而有效的情境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点。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拱桥和梁桥的画面,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总结出两种类型桥梁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并且引出当堂课说明文的对象——中国石拱桥。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观具体地观察到石拱桥的样式,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探究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说明语言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到语文阅读的独特魅力。
(三)立足文本,开展合作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意在让学生体会到主动且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对文本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立足文本,在探究、思考以及交流合作中形成深入理解,增进理性思考。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一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让一组成员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内容,让二组成员找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的内容。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补充、互相评价。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木兰回到家乡后会发生什么事?”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却需要学生从文本出发,运用想象力与推理能力,作出科学合理的推断。在探究与讨论的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了显著提高,也能够在交流中博采众长,领略其他学生思考的方式与优势,从而进行借鉴与学习。
综上所述,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结果,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及合作性原则这三大原则,并且运用科学的方式,通过巧设疑问、创设生动情景以及立足文本开展合作探究等方式,推动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