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符号及文旅价值再造

2023-10-29庞忠海于佳卉

传媒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东北民间符号

文/庞忠海 于佳卉

迷因(Meme,也称模因、米姆等)作为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单位,具有自我复制性和传播性的特征。短视频平台庞大的用户UGC内容生产方式,使模仿、复制行为在平台聚集,从而形成迷因传播现象。因此,具备吸引受众注意力、引发受众模仿行为、激起受众分意愿的传播内容,是形成网络热门文化现象的内在驱动力。

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具有诙谐、热情、感染力强的艺术特性,恰好与以网络娱乐消费为形态的短视频内容生产相契合,加之其互动性、夸张性与可拆解性较强,具有东北民间音乐文化符号的短视频内容很容易被受众复制、使用、模仿和分享,使其在短视频才艺直播、短视频娱乐内容创作、短视频社交互动等方面被大量使用,展现了东北地区充满烟火气的原生态民俗生活。如何根据短视频迷因传播规律,使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成为受众关注东北、了解东北、热爱东北、走进东北的文化切入点;在东北民间音乐文旅价值构建中,提升文化活态传播能力,以期在文化延伸和文化再整合过程中促进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播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符号特征

短视频中的东北民间音乐突破了原有传播场域的限制,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声音符号,而是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符号的文化形态。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形态和UGC的内容生产方式,使其在迷因传播中形成了强视觉冲击力、高情绪感染力、强行动号召力的符号特征。

1.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视觉符号特征。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短、快、小”的传播特性要求视频需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引发继续观看兴趣,形成迷因传播的基础条件。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视觉符号融合了具有东北民俗特色的服装、造型、舞蹈等诸多元素,以夸张的动作、艳丽的服饰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热闹、欢腾、搞笑、“吸睛”的视觉体验。

随着短视频中娱乐化内容的风靡,恶搞、另类、具有反差感风格的视觉风格逐渐成为流行。搞笑博主们在视频中有的身穿色彩对比度强烈的东北花袄、有的打扮成二人转“丑角”造型、有的将东北秧歌中的扇子、手绢、毛驴等元素作为拍摄道具、有的在拍摄中使用“二人转”“大秧歌”等扮演类特效,形成短视频迷因传播中富有视觉冲击力和幽默感的感染因子。受众对这些感染因子进行拼贴、戏仿、恶搞等因子复制,虽在不同语境中表达出不同意义,但总体上都会给人以“搞笑”“花哨”“红飞翠舞”的视觉印象,强视觉冲击力的表征内容成为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视觉符号特征。

2.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听觉符号特征。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背景音乐、人物语言、特色音效等听觉要素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内容表现手段,听觉因子需要以“简单上头”的方式强化受众对内容的关注。因此,受众在短视频平台上使用的东北民间音乐声音素材多为调性明亮、旋律激昂、律动简单、节奏感极强的风格,给受众以火辣、喜庆、欢腾的感观体验。

随着短视频受众对于听觉空间的依赖性不断变高,听觉要素逐渐成为受众理解画面内内容、想象画面外内容、内容沉浸体验的重要载体。《火辣辣的爱》《家在东北》《小拜年》《美观》等音乐的歌词画面感强、情感表达豪爽、节奏明快,是短视频内容创作者们常常使用的“洗脑神曲”。东北民间音乐的听觉因子在短视频中被不断反复使用,发展出演绎秀、模仿秀、VLOG、舞蹈等各类创意内容,形成了具有浪俏、诙谐等意涵表征的内容集群。粗粝、直白、激昂、高情绪感染力的声音形态构成了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听觉符号特征。

3.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人物符号特征。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受众对于视频内容的最初印象,同时人物符号也起到意见领袖、诱发受众进行模仿行为的作用。人物因子需要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强大的话语号召力促使受众自发地对内容进行模仿、创作、分享,因此短视频中的东北民间音乐的人物通常可以用极短的时间消除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给人以热情、豪爽、直白、幽默的印象。

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人物符号受二人转艺术和东北民风民俗的影响,人物语言豪爽泼辣、人物性格火爆不羁,带有三分傻气,另外人物的“相”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戏谑相”“顽皮相”“幽默相”都是短视频中典型的东北民间音乐的人物形象。“魏三”“二人转张涛”“东北大秧歌七七”等短视频创作者以其鲜明的人物风格和带有狂欢色彩的东北方言收获了大量粉丝,大量受众使用其视频内容元素作为初始迷因进行模仿、修改、传播,强行动号召力的人格魅力成为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人物符号特征。

依据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符号特征,其在短视频传播中的文化符号涵盖了旋律、节奏、乐器、唱腔、服饰造型、道具、表演状态、语调方言等各种元素。可以说短视频中的“东北风”内容离不开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元素。

二、短视频中的东北民间音乐文旅价值

符号消费理论认为,文化符号的背后象征的是一种观念或价值,因此挖掘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资源是其符号价值所在。短视频迷因传播中的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呈现出高度娱乐化特质,虽然时常会给受众以 “土味”的印象,却掀起了短视频中模仿改编热潮,通过激发文化猎奇心理,产生文化认同、旅游吸引和地域文旅交融,为东北民间音乐的文旅价值构建创造了基础。

1.身份同化与文化认同。在短视频传播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通过不断展示自身特色,吸引受众注意力,使受众关注、了解并接纳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核,并与其自身已有的认知体系相融合,完成受众同化。这种同化不仅促进了东北区域族群的内部身份认同,增强了族群文化自信;经过分享、参与的共享情感,也促进了东北区域外的文化观察者们对东北民间音乐文化显著特征而建立起的集体认同,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通过直观化、娱乐化的方式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例如,以抖音短视频博主“小吴东”为例,经常身穿东北大花袄,将各类流行歌曲加入唢呐、镲、板胡等配器改编成二人转唱腔和曲调,视频场景多为东北乡村大院、田间风景和冰雪元素,这种自下而上的娱乐化传播方式使受众全方位的感受东北原生态民俗文化生活,引发关注。评论区内留言“好听”的受众涵盖了各地域、各文化族群,使受众因为音乐共识而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艺术产生好感,形成认知性文化认同和情感性文化认同。

2.文化记忆与旅游吸引。在短视频传播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经历了迷因同化阶段,完成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此时完成文化认同、具有“归属感”的群体成员会主动参与到模仿传播中,吸引更多群体成员将带有东北民间音乐文化的基因型迷因与表现型迷因再次传播,形成短视频群体狂欢效应,不断加深受众的文化记忆。

抖音短视频博主“伊博”“铁蛋儿Tyler”虽是外国人身份,但其视频内容中经常出现东北民间音乐的服饰、道具和音乐元素,发布内容不仅有大秧歌、二人转等表演片段,更展示了东北的“撸串文化”“洗浴文化”“广场舞文化”等生活内容;博主“东北的畅畅老妹儿”将东北民间音乐的符号元素与盘点东北生活点滴相结合,发布一百多条与东北真实生活相关的短视频内容,视频播放总量破两亿,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总量高达五千多万。接地气的内容表达和频繁重复的传播内容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深度文化记忆,使受众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真实生活情境中,产生联想,转化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3.符号表达与文旅交融。在短视频传播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经历了同化和记忆的内化阶段,进入外化表达阶段。受众受短视频内容的吸引来到东北,感受民俗文化艺术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同时,根据特定的场景与表达需要进行再度创作,并在短视频中发布。“南方人第一次来东北”“东北话十级挑战”“总要去一次长白山吧”等话题迅速成为短视频热榜标题。标题下的视频内容依旧大量使用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元素,使其在旅游传播和短视频迷因传播中完成“变异”,产生新的文化延伸,在受众的二度创作下持续提升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热度。

短视频迷因以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元素为载体,把原本边缘化的东北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相连接,形成的“文化、短视频、旅游”三边共生关系,促进了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迷因变异与进一步传播、延续了迷因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为受众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短视频中的东北民间音乐文旅融合再造

在数字媒介与旅游经济的双向赋能下,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迷因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联动,为迷因传播提供了真实度高、稳定性强的媒介环境。不仅拓展了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播范围,还促进了东北地区旅游业态转型升级。以文促旅、文旅交互共生,应以价值共创为核心,以文化发展为目标,提升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形象、加强东北民间音乐文旅业态构建,促进 东北全域文化发展。

1.优质内容赋能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形象构建。短视频传播中,在平台娱乐化倾向的裹挟下,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形象很容易被片面化、简单化地呈现出来。虽然草根博主们使用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元素创作的内容极具趣味性,但脸谱化、同质化、低俗化的缺陷同样不可避免,曲解了东北的文化内涵。如何打破这种固有印象,重构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和东北地域文化的媒介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在内容创作中把对受众的情绪刺激升级为情感共鸣和美学体验;在形式创新中使用跨界、混搭的方式,强化文化表达,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例如,由金志文、李雪琴、孟鹤堂改编并演唱的《乘风破浪》将喜剧、二人转小调、摇滚、DJ等多元素混合,在多个短视频平台被疯狂模仿使用并转发的音乐内容,作品中没有“扮丑装傻”和“奇装异服”,反而更为鲜活地刻画了东北风情;毛不易的《东北民谣》更是让网友齐呼“这才是东北!”。音乐使用了东北意象、东北旋律、东北配器,唱出了一个东北故事,使“塞北残阳”下东北人真挚、勇敢、不屈的文化精神跃然眼前。可见优质的短视频内容不仅依旧可以引发受众关注,还能从整体出发改善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媒介形象。

深挖东北文化意蕴、精耕内容创作、加强文化创新、观念创新,重构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形象,打破受众在“信息茧房”中对东北民间音乐文化乃至东北文化的负面刻板印象,用优质化的内容全面构建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塑造东北现代文化精神。

2.全域文化铸魂东北民间音乐文旅业态构建。短视频传播中,生活化的内容分享与迷因传播相结合,引得大量受众去网红地“打卡”,打造了一批批“网红景点”“网红餐厅”“网红城市”。但短视频中的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形象由于带有“土、粗、俗”的标签,使得其对年轻时尚群体的旅游吸引力弱。如何摘掉标签,构建短视频中以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元素为切入点的文旅业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短视频内容展示中的东北,使受众感受到的不再是单一化的旅游景点,而是充满烟火气的民间生活百态。此时,需要内容创作者们将东北民间音乐“吸睛”的旧东北“土”元素,升级为影视文化、民俗节庆等民俗特色元素;而旅游地的经营主体更需要整合全域文化之精华,将东北的生态特征、历史特征、娱乐特征等多重文化特征融合到旅游产品中,与短视频传播方式结合,使用热门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元素打造网红旅游项目。哈尔滨旅游局以打造“出圈”“网红”为目标,将东北雪雕、东北历史文化、东北冰雪运动、东北影视文化、东北艺术演出等多重文化娱乐项目整合,配以极具话题度与讨论度的迷因因子,结合《东北的冬》BGM,在短视频平台一经发布,冰雪大滑梯、乡村爱情人物雪雕、哈药六厂小卢浮宫、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等迅速成为“网红”,仅春节期间就吸引外地游客两百多万人次。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使用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符号为影响力切入点,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整合全域特色文化资源,形成更为立体化、差异化、品牌化的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在文旅交融中探索东北旅游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促进东北地域文化创新发展。

四、结语

短视频中东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核实则是中国乡土意识的延伸;是民俗原生态生活的趣味化表达;也是去中心、反精英、反传统的全民化内容表现形态。以短视频为媒介的文旅互栖共生关系不仅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同时短视频的迷因传播也将促使不同文化因子在交流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质态,不仅能促进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创新,同时也是新时代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展的创新举措。

猜你喜欢

东北民间符号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学符号,比多少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符号的由来
大东北的春节
变符号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