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

2023-10-29李春艳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文化

李春艳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的必修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确保红色江山不变色。

一、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表征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其中有不少高校积极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中,特别是一些红色资源丰富的西部地方高校。比如广西师范大学成立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建立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馆,他们充分利用西部地方独有的红色文化,实现了与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完美对接,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与做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充分有效地对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红色文化缺位、滞后等不足。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错位现象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错位,指的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没有实现精准对接,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流于形式。比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对接,但是实际上只是针对部分专题、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融入红色文化,只能笼统、生硬和片面地将红色文化内容安排到思政理论与实践课堂中,未能将红色文化整合为一套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理论呈现给学生,甚至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文化教育犹如昙花一现,风过则停,流于形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红色文化的讲述太过形式化、浅层化和碎片化,缺乏对红色文化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挖掘。可以说,各地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上还未形成整体规划,很多高校在各自开设的思政课程体系中积极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但却没有专门针对红色文化设置独立模块,更没有利用地方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去引入红色文化。因此,学生们对于红色文化内容的学习,只能像蜻蜓点水般浅层面接触,从不同学科混合教学中碎片化学习,故很难形成体系化的红色文化理论框架,也很难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力,而红色文化背后的育人价值也付诸东流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错位现象,不仅造成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存在滞后现象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存在滞后问题,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课程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点和时事热点去解读红色文化,要善于挖掘红色文化背后隐藏的重要时代价值,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高校思政课“火起来”,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发展。因此,要想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效性,用好用对红色资源是关键,即对红色文化素材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思政课堂所选取的红色文化素材不仅案例陈旧、内容具有局限性,而且教师解读红色文化过于生硬和空泛,依然停留于表面,不能结合时代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导致红色案例解读不深刻、说服力不够、时效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十六讲“全面从严治党”第二节“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宽松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涉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红色案例素材选择时,有些教师为了凸显“好干部”往往会片面性地只选取“焦裕禄精神”作为重点引入,但是却忽略了“新时代”这个重要因素,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时代的好干部也是数不胜数的,如“廖俊波精神”“黄文秀精神”,既能够凸显“好干部”,也能够突出“新时代”,因为他们就是“新时代的焦裕禄”,这样的红色案例更具说服力和时效性。因此,这种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思政课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必要性。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特别是“00后”大学生,网络成了他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把线上教学打造成为宣传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与红色文化的网络育人功能,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但是,纵观当前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普遍存在信息滞后、内容不完善、主题不够新颖、不够亮眼、专题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仍然停留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大杂烩”式的宣传层面。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搭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的需要。当下大学生呈现需求多元化,崇尚个性、喜欢新潮等特征,那么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搭建就要注重形式多元、内容新颖、主题亮眼和特色突出。比如,除了宣传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还需要宣传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动画、红色家书、红色讲座和红色影视作品等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成功博取学生眼球,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效果。高校可以尝试创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搭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如可以设置红色图书阅览区、红色故事分享区、红色歌曲播放区,红色文化场馆VR体验区等特色板块,以此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线上教学必须要与线下教学融合共生,才能相得益彰,因此,线下课堂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教育情景剧表演,参加红色文化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将学习成果和图片视频上传至网上红色文化对应的板块,这样一来,学生线上学习的红色文化素材就会变得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线下课堂也会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当讲到有关红色文化相关历史事件时,比如说三大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可以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中找出相关的资料并且进行课下小组学习和讨论,然后在下节课让同学们把讨论结果以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再进行点评。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们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推动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两手抓,不仅需要一手抓课堂教学,还需要一手抓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力抓手。

首先,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因地制宜,即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先选择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第九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具体讲到“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时,要把本地红色故事、革命精神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如上海地方高校可以选择建党精神,浙江地方高校重点突出红船精神,江西、遵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高校重点宣传长征精神,陕西延安高校重点突出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所在,随着时代变革和历史发展,这些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变得更加深刻。再比如,第十六讲“全面从严治党”第二节“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宽松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的内容,在讲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需要突出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讲述本地红色故事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如,广西高校可以选取长征牺牲最惨重的湘江战役,并结合2021年习近平在广西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考察时的讲话;湖南高校可以选择温暖人心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并结合2020年习近平在湖南郴州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的讲话,这些红色故事不仅充分地展现了革命者的铮铮铁骨、不畏牺牲的精神,还体现了革命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因此,各地各高校要注重挖掘各类思政元素,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如将这些红色资源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英雄事迹充分融入思政课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思政课样板,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注入不竭动力。

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单靠理论灌输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思政课教师还需引入实践教学。2019年,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2]因此,选择重要的纪念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实地调研,并且要求学生结合红色文化故事展开创作、撰写调研报告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不竭源泉。就拿长征精神而言,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有的通过亲身参观革命遗址湘江战役纪念馆,去寻访先辈们的足迹,挖掘红军的故事;有的通过“网上重走长征路”的方式来延续红色基因、革命薪火,比如通过观看微视频、书信朗读、革命文物切入等形式重温长征精神,感受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轨迹和永不服输的坚强斗志;还有一些高校把思政课直接开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一大会址、革命老区、革命先辈旧居等,他们通过实物实景参观的方式,向学生生动直观地讲述中华大地上的红色文化,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伟人事迹、伟人精神。如此一来,不仅学生们通过走进经典、重温历史,与革命英雄同频共振,提升了对革命英雄的认同感,而且还使得思政课堂变得绘声绘色,别具一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教学是理论灌输远不可比拟的。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借助“云端”,带领学生畅游红色文化虚拟仿真教育基地,如广西全州“5G+VR”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搬上“云端”,让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全景参观。因此,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自觉产生共鸣,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三)打造全环境育人机制

为了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需要整合教师和校园文化环境这两个重要的育人场域,充分发挥二者在育人方面的不同优势。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过“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品德的好坏和智力的高低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发挥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作用,也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以此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传承红色基因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这一论述充分说明高校思政师资队伍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来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要突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

一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论深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群体,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参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将教学与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认知有关红色文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历史必然和时代价值。比如第十六讲“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广西高校思政教师选取湘江战役红色素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注重挖掘湘江战役背后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学才不会是简单的政治宣传,理论才不会缺乏深度,也不会被束之高阁,红色文化也可以在新时代发光发彩。

二是创新教师实践教学模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力度。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教师要主动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理论只有照进现实才能发光发彩,思政课也只有走进现实才能变得鲜活。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不可拘泥一格,一定要坚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是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情感温度。思政课作为一门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一定要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家,绝不能把灌输知识当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高校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在马爱马”才能做到“在马信马”,才能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信仰者、引领者和传播者,让红色文化真正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芽和开花,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4]

第二,强化高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旦与校园环境建设相分离就容易出现孤岛效应,红色文化一旦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产生叠加效应。红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以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高校要全方位多领域地宣传红色文化,构建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举行革命、烈士纪念日活动、革命老区调研活动,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开展红色主题演讲比赛、观看红色电影、唱响红色歌曲、朗诵红色诗歌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红色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红色仪式感,使红色符号悄无声息地走进大学生的心田,也可以让师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主动升华人格、提升自我,从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落地。

另一方面,依托校园红色实践基地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中华民族有40多年改革开放史、70多年新中国史、100多年党史、500年社会主义史,高校可以选取以“四史”为主轴,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类红色实践基地这些有效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如广州大学创新推出党建红色文化长廊,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红色文化馆,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了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建立了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馆,江西师范大学成立了红色文化教育馆,这些红色实践基地真正让红色资源的根和魂“活”了起来,也让高校思政课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

综上,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务必要在思政课教学中注入红色文化血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正面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思政课堂“火”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自觉传承和践行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