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创新探讨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2023-10-29蒙良秋唐晓君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数字化

蒙良秋,唐晓君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重大部署,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与推进教育数字化[1]。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下简称“转化”)是加强教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关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尝试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从把握好“转化”的规律、重构“转化”的内容、变革“转化”的话语、创新“转化”的方法入手,探索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改革。

二、把握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仅有一个逐渐深化与完善的过程,而且还要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转化”数字化新形态进程中,应当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遵循客观规律。

(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规律

数字技术为创新“转化”方式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若缺乏价值导向,便容易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政课改革更应思考“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2]的命题,把握好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规律。毛泽东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灵魂”[3]。作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在数字技术赋能“转化”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必须理直气壮地讲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谓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只有通过正确的政治立场来规范与约束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够保证教育数字化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诚然,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难有政治上的坚定。“原理”课重在讲理,以理服人,只有讲清、讲明了理论,才能坚定政治信仰。并且,“原理”课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人的头脑,抵制错误思潮,提升思想境界。在此意义上,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转化”也不可忽视学理性的重要性。一言蔽之,学理性是基础,促进了知识的有效传播;政治性是灵魂,保证了教学的政治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基本要素,而教与学的矛盾是最常见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转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那么师生的良性互动则成为了实现“转化”的必然要求。然而,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会对教师的地位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设计者和引路人,在数字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不能放任自如,要牢牢掌握教育数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主导权。没有教师的引导教育,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转化”还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充分引导与调动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总之,“转化”数字化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通过师生合力、同频共振,推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在VR、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逐渐缩小了理论教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提供了重要推力,通过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教材内容有机地与学生生活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把生涩抽象、有距离感的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能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如思想政治教育实验中心就能够依托数字技术充分给予学生体验、实验的机会,从而得到客观有效的数据反馈,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教育数字化为实现“既坚持‘内容为王’‘价值硬核’,又注重‘问题导向’‘现实关切’”[6]提供了工具和平台,有助于把教材讲活、讲深、讲透,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重构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容

数字化教育不是数字技术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坚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2]的理念,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新时代“转化”的内容,以数字技术之“器”,载好教育之“道”。

(一)内容重构整体化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按教材模块教学等原因,导致了主客观上存在肢解教材内容整体性的弊端。“原理”课堂亦难以摆脱这种局限,使得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掌握,产生一知半解的后果,这种似懂非懂的学习会引起负迁移的作用,影响学生“学马”“懂马”“用马”。当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通过资源组合与功能支持,为重构教学内容整体性提供了思路。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手段打破教材模块分割的局面,将教学内容由点及面地连接贯通起来,实现内容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在教材的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有机地重构教学内容整体化,整合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和拓展思维能力。

(二)内容重构全面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要志存高远、增长见识,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本领,亦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经过数字技术加持的思政课,因形式新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数字技术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毋容置疑的方面,但同时,数字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更应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加强学生的数字素养与能力提升。简言之,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思政课“转化”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教学内容重构全面化,即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也要注重价值引领,要将信仰塑造、价值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全面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内容重构时代化

就“原理”课而言,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的一个本质要求。当前,数字化转型如日中天,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经济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教育也应时代发展之势而生。数字技术不仅改变着教育的环境与设备,也影响着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数字教育时代将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提供技术保障,多资源开发、多情景展现、多形式交流将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7]。总之,通过教育数字化来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题中之义。在重构“原理”课“转化”内容时代化过程中,应主动利用数字技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时代或与当代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结合时代热点、社会生活的变化,使枯燥抽象的内容突出时代感、新鲜感、亲切感,才能提高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力地提升“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变革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话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涉及整个教育生态要素的系统性、根本性变革”[8],话语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变革话语体系是研究创新“转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侧重将教材的书面话语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话语

思政课教材通常是以正规且专业的书面话语来表达的,尤其是“原理”课教材比其他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性更强、抽象性更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并且对生涩、枯燥的专业话语产生敬而远之的排斥心理。数字融入教育后,教材内容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课堂的教学话语也应随之转变,才能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雅为俗,少讲学生不易理解的专业术语和运用过于理论化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不要为了显出教师自身的学识渊博而滥用词汇、故作玄虚,而应多讲生动朴实的大众化语言,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师生的关系,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轻松、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有利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更顺利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侧重将教材的历史话语转化为时代的新鲜话语

数字时代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形式的话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不仅是新鲜话语的使用者,更是创造者,更易于接受与使用时代的新鲜话语。大学生在思维与言语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导致了学生与教材的历史话语存在着代沟。因为事实上,每一版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存在时间差,教材素材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滞后性,且使用时间越长,滞后性越明显,使得教材话语不新鲜、历史性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更加速了数字教材、数字资源、数字话语的更新换代,为了更好地实现“转化”,就要求教学话语应与时俱进,把教材历史话语转化为反映时代特色的新鲜话语,恰当地利用具有时代特点的话语形式来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语言更加贴近时代、充满鲜活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侧重将文件官方话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话语

数字化时代的语言形式具有多元化和创意化的鲜明特点,突破了许多交流障碍,为人们的沟通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思政课的本质是讲好道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必须明确对象、贴近受众,当前“00”后已然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个性较强、思想活跃、追求新意,思政课的话语必须贴近学生才能把道理讲好。数字时代创造的生活话语较易为大学生所接受,而文件官方话语的特点是过于正式,且语义晦涩,缺乏灵气和地气,与平常的生活话语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官方文件话语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话语隔阂,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数字化时代下,切实提高思政课话语有效性,就要求把文件官方话语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不断增强话语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让教学话语接地气、有生气,推动实现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

五、创新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

教育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化是引领未来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的碰撞,将奏出人类文明教育更优美的乐章。”[2]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政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媒体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逐渐为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并且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显而易见,数字化“转化”已然成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利用大数据提高“转化”精度

大数据就是通过采集巨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相对应的软硬件的分析和处理,不仅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信息,更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精准度。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提高,思想也不断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显而易见,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传统的静态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就需要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构建动态的方法。因此,“大数据+思政课”是新时代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也为实现思政课精准“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在各高校建立数据库,收集、归纳、分析学生对思政课的现实需求与评价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由大数据系统分析得出更精准全面的结果,让教师能够根据大数据的结果来精准设计符合学生预期的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作业与任务等,提高思政课“转化”的精度,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转化”模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融入各领域的趋势不断加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越来越普遍。显然,利用人工智能创新高校思政课“转化”方法是顺应时代所需。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期待不同,而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则为改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的支撑下精准掌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并帮助教师在“转化”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与模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我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让教学活动不局限于教室、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简言之,人工智能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并为思政课“转化”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利用VR技术拓宽“转化”场域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于教学环境与时空的限制,使得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理”课教材内容具有抽象度高和理论性强的特点,并且由于在过去与当下、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等方面存在差距的因素,制约着学生深刻领悟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VR技术的发展则为拓宽“转化”的场域和提高学生学习体验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在高校里构建了VR党史馆、VR实验室等,构建虚拟仿真教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即运用VR技术构建与思政课相关的教学场景以及教学互动空间,让学生能够穿越到特定的历史场景,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切实提高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实地考察实践达到的教学效果。显然,VR技术融入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场域上的限制,为实现“转化”提供技术支撑,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六、结语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数字与教育相融合已成为时代所趋、社会所需、发展所向,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转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借力数字技术的东风激发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