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探究
2023-10-28苏智泓徐泽正
苏智泓 徐泽正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在于凭借我国和相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利用已有的、可行的区域合作平台,改善并扩建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从而拓展我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并利用和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一个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经济融合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性地区,东南亚国家对该倡议予以积极回应,故而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民间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经贸活动的重要渠道,是促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纽带之一,有着极大的凝聚效应与文化认同价值。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分析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价值,探究加强其文化交流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对构建东盟一体化可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构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各国之间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如今,我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越发受到国际与社会各层面的关注,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十分重要。在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推动民意相通,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并深化民众之间的了解与理解。
一、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优势
(一)旅游行业互动优势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南亚国家有着热带风光与海滨景色,双方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极为独特的区域特征,旅游行业的发展可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1]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不断推进,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行业合作越发深入,一同建设了主题为 “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旅游景点,最大化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与历史底蕴,同时通过开发多元化的文物景点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助力双方的旅游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二)地理位置优势
在地理位置方面,东南亚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交通十分便利。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属于近邻,双方距离较近,便于进行文化交流。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记录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发展,文化交流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3]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部门为推动双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大力支持,积极完善双方的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的优势,交通方面的便捷,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创造了十分良好的环境。
(三)人文交流优势
东南亚国家居民对外来文化有着相对较高的接受能力。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顺畅,可理解双方文化间的不同,有效推动双方文化融合。另外,有部分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国家定居,有效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传播至东南亚国家。[4]例如,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城市几乎都有唐人街,且华人华侨在当地人口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方面,华人华侨可担任桥梁的角色,起到促进作用。
二、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价值
因海外华人长时间定居海外,同祖国在时间与空间方面都有着一定的隔阂,容易产生疏离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海外华人的民族归属感与情感因素也会逐步减弱。特别是一些已经在海外定居上百年的华人后裔对我国的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了解较少。针对此种现象,我国政府可通过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机,利用文化传播手段来凝聚并加强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5]遵循文化理念相同,使用的文化符号相同,秉承一致的行为规范与思维模式,方能形成文化认同。想要使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加强文化交流是有效路径。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文化输出与思想扩张进程不断推进。以往在东南亚国家,我国的儒家文化圈曾占据重要地位,现在已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输出所打破,对我国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进行文化认同重塑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目前,不同种族构建的文化认同体系在文化价值层面越发显现。在产生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会随之形成文明冲突和对立。[6,7]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贸合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关键途径。建设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在东南亚国家传播并推动中国文化,让东南亚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与亲和面,从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三、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难题
(一)缺乏文化交流人才
我国和东南亚国家虽然在文化方面有着众多的统一性,但不同国家在文化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与磨合,在共同合作的同时,对彼此的了解也越发深入。[8]想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更多的专业文化交流人才作为助力,但高质量的文化交流人才十分短缺,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二)部分国家政局不稳
在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属于我国的近邻。与东南亚国家构建和谐的邻居关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可对文化交流起积极影响。当前,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够稳定,外交政策也比较多变。此种情况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了阻碍,增添了变化因素,对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南海问题造成阻碍
南海问题阻碍了我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了不良影响。[9]目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体现了我国新时代的文化观与近邻观,但仍有部分东南亚国家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存在偏见与误解,影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四、加强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策略
(一)完善海外华人的教育培训机构
我国的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完善海外华人文化培养的教育机构有利于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使更多人体会到我国文化的优越性与亲和面。孔子学院是由我国国家汉办指导部分重点大学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并一同推进的政府行为,孟子学院则是部分高校自行与国外高校建立的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目标的合作办学机构。我国政府部门与高校应当给予在海外高校建设孔子或孟子学院足够的重视,派出专业对外汉语师资,系统培训海外华人的汉语写作与表达能力。[10]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强大的魅力,有许多外国友人与海外侨胞对我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为其提供可靠的汉语教学资源十分重要。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我国文化的同时,我国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拓展,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也会变得更为便利。
(二)发挥海外华文媒体作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的相关待遇在不断提高,所受到的歧视与偏见也在不断减少。迄今为止,大量的海外华人站稳脚跟并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为强化华人间的文化交流,一批华人报刊相继出版,成为东南亚国家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11]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刊物发行量相对较大,其华文报章可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重视海外华人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华文报刊等文化交流载体可通过共同母语实现海外华人华侨文化意识层面的团结,向海外华人华侨表达中华文化情结。
(三)重视海外华人新移民的作用
当前,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新移民人数越来越多,且其中有部分拥有高素质、较强能力与资源优势,故而海外华人华侨于所在地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日渐增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海外华人新移民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能够在其所在地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我国政府的对外合作交流部门应当重视海外华人新移民,不仅要关注其经济状况与安全问题,还需注重其文化认同感。[12]相关部门可派出专业人员定期与海外华人新移民进行交流,争取海外华人新移民的理解与支持,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 “文化中国”的软实力与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四)促进旅游行业与文化交流交融发展
旅游行业能够有效结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交流,促进我国和东南亚国家于文化领域的深入交流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应当科学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特色项目能够展示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独特性,显示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风情与文化特性。其次,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改进旅游产品的发展规划。一些地区因为具有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有着良好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部分旅游景区太过分散,未能对自身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投入使用,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因此,相关机构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创建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建造丝绸之路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筑,向游客与当地居民展现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相关部门可加大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力度。相关人员可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制作旅游宣传册等手段来宣传海上丝绸之路,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对外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我国通过艺术节、展览演出与文创文贸等途径与国外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使得东南亚国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了解。[13]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行”等大型文化交流项目有效增进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对双方文化的理解及尊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相关部门应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努力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促使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上的相互学习与借鉴,通过文化交流来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助力。
五、结束语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如今,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简述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文化领域交流的优势,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价值,探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进程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茜,张引,张梦.“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南文化在东南亚交流机制探究[J].文化产业,2022(30):151-153.
[2] 段婷,李蔚.“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71-72.
[3] 温智宏.“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与合作研究[J].新丝路学刊,2019(2):107-134.
[4] 杜军,林燕飞.“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东省与东盟国家建立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9(3):76-82.
[5] 赵滨丽,赵金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巴文化交流障碍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2):63-64.
[6] 王霞,韩昊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9(6):23-24.
[7] 黄益倩,崔粲.立足“一带一路”战略成都对外文化贸易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1):247-248.
[8] 黄净.“一带一路”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知识经济,2019(16):115-116.
[9] 吴静,陆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贵州省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4):185-186.
[10] 孙菡忆,杨欣欣.“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文纪录片如何促进“文化走出去”[J].新闻文化建设,2021(8):105-106.
[11] 蔡尚伟,张昕.论书院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與产业合作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2(2):63-66.
[12] 张鹏.立足跨文化传播 弘扬民族文化遗产:评《民族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建设》[J].传媒,2022(08):99.
[13] 刘岩.“一带一路”推动下的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J].艺术评鉴,2021(7):1-3.
作者简介: 苏智泓,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徐泽正,男,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交外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