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盗窃丑闻后,大英博物馆何去何从
2023-10-28郭莎莎
郭莎莎
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正门。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但它的歷史却并不光彩。据统计,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全球至少21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万件藏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英国在殖民时期通过战争、掠夺、甚至欺诈的方式获得的。长期以来,大英博物馆能够心安理得拥有这些文物的一个主要说辞是,“外国文物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然而,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发生过至少六起盗窃案件。近日,该博物馆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莫名其妙失踪,其中还牵扯出博物馆内部人员长期“顺手牵羊”在eBay(美国在线购物与拍卖网站)上出售藏品的黑幕。该事件不仅震动英国,还牵动了所有不得不在大英博物馆“保存”文物的国家的高度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之为“现代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公告称此次丢失的藏品包括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和玻璃制品。随后,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引咎辞职。这些信息在令人震惊之余,也暴露出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严重漏洞,同时也戳破了其以安全为由拒绝归还文物的虚伪立场,继而引起国际各界群情激愤,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的呼声空前高涨。
绝不是一个无辜的收藏者
大英博物馆创建于1753年,当时的展品主要由私人收藏家捐赠的殖民地物品构成。18~19世纪,随着英国在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获得胜利,其在全球也建立了愈加庞大的殖民帝国,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也随之迅速增加。英国利用军事力量、外交手段或非法贸易,从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掠夺走大量艺术品和文物,并交给大英博物馆保管。这些文物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价值,是被掠夺国家的国宝和精神象征。例如,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像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作,1801~1812年间,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托马斯·布鲁斯(即埃尔金勋爵)用尽心机获得奥斯曼当局许可,将雕像拆下运回英国,并于1816年以3.5万英镑的天价出售给大英博物馆,而在当时英国普通人的年收入不过几英镑而已。
“贝宁青铜器”是指西非贝宁王国(今尼日利亚南部地区)在15~19世纪期间制作的面具、雕像、牌匾等。1897年,英国为打开尼日利亚市场,发动了对贝宁王国的侵略战争,并在洗劫王宫后将青铜器运回国。此后,这些青铜器散落于各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约有900件被送到大英博物馆。这些青铜器被认为是非洲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尼日利亚人民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近代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据估计,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有1000万件文物被盗。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其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2.3万件。由此可见,大英博物馆在英国殖民史上绝不是一个无辜的收藏者。
展示帝国历史“荣光”
作为大英帝国的“功勋”档案馆,大英博物馆首先是展示帝国“辉煌成就”的场所。早在16世纪,欧洲便有一些殖民者喜欢在自己的住所设立“奇妙房间”,用来展示个人从海外带回的宝物。这些“奇妙房间”本质上和后来的博物馆一样是殖民时代的产物,殖民者将占有文物视为征服其他国家的证据。大英博物馆的创立便是欧洲殖民者收藏“战利品”传统不断发展的产物,主要目的是展示帝国成就,希望帝国像这些文化瑰宝一样与世长存。
同时,大英博物馆也是建构大英帝国叙事的“宣讲机”,不仅反映了其在当时的观念和殖民策略,也影响着公众的看法。例如,19世纪末,在英国和其他欧洲殖民者对贝宁王国进行围攻时,当时的英国媒体在报道中提到贝宁正进行大规模活人祭祀活动,因为士兵们发现当地民居庭院中有几处装满尸体的深坑。但尼日利亚方面称,英国士兵在进入贝宁王国前就对其进行过数日远程攻击,死者被村民们匆忙掩埋在庭院中。在贝宁王国被夷为平地后的几个月,大英博物馆还专门举办了其获得的用于宗教活动的贝宁青铜器展会。
由此可见,英国建造大英博物馆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向并不热衷殖民冒险的公众宣扬帝国功绩,让他们看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金钱消耗的殖民活动可以带来的切实好处;二是向英国人灌输一种优越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推进对殖民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去文明开化那些“野蛮”国家;三是让公众了解大英帝国的屐痕已远至世界各个角落,强化人们的帝国情怀。同时,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活动还是一种政治行为,使殖民活动披上了一层合理化甚至道德化的外衣。
文物归还的法律与道义较量
在后殖民时代,大英博物馆面临藏品来源国归还文物的强烈要求。例如,尼日利亚政府和民间团体多次向大英博物馆要求归还贝宁青铜器,但均遭拒,大英博物馆曾表示愿将部分青铜器“借”给尼日利亚展出,但尼日利亚需承认前者对这些藏品的所有权。希腊政府和民众一直主张大英博物馆应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大英博物馆则坚持认为,这些雕塑通过合法收购获得,在其展厅中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埃塞俄比亚一直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英国在1868年的军事行动中夺取的该国北部的马克达拉宝藏,尽管大英博物馆网站承认马克达拉文物到达英国的道路浸透着鲜血,但仍推诿说,“与埃塞俄比亚合作伙伴有关马克达拉藏品的讨论仍在继续,博物馆正在积极投资这些藏品。”
中国是近代史上英国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几乎涵盖所有艺术类别并跨越整个中国历史。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一直致力于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大英博物馆则声称,根据英国政府在1963年制定的《大英博物馆法》,它作为公共机构无权“出售”藏品,因此拒绝归还。
大英博物馆声称拒绝归还文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但随着一起起文物盗窃案的发生,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从最近这起盗窃案来看,被盗藏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而根據既往先例,一些不法分子为迅速脱手文物“赚快钱”,很可能会将盗窃的黄金制品和宝石等文物熔化或切割再进行转卖,而这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也令人们对其他争议藏品的安全性感到担忧。正如英国下议院议员贝尔·里贝罗·阿迪所言,博物馆以安全为由拒绝归还别国文物的做法是“侮辱性的荒谬”,而援引《大英博物馆法》拒绝归还别国文物,则是“以自己制定的法律为借口,拒绝遵守国际道义、履行国际责任,非常虚伪可笑”。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塑。
遗憾的是,目前国际上尚无针对殖民时期被掠夺文物追索问题的法律。国际上关于文物追索的法律文书主要有三种:一是1954年出台的《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二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口、出口和转让文化财产所有权公约》,旨在打击文化物品的非法交易;三是1995年在意大利罗马签订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它规定了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归还或索赔准则。然而,这些国际公约都不具有溯及力,只能对文书颁布后发生的文物争议提供行为依据,而对于发生在殖民时期的文物归还问题却无能为力。
但是,法律之外还有道义。从道义角度看,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殖民扩张历史的缩影,即便英国抹去了侵略者在文物上留下的指纹,也无法否定文物的真正所有权。归还文物是一种道德责任,源于一种弥补历史不公正的义务感,而出于道义和责任感选择归还文物的做法在西方国家并非没有先例。例如,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非洲时宣布,他在未来的五年任期内,会把归还非洲文物作为“头等大事”;2020年,法国正式通过国会投票,决定将尼日利亚的流失文物悉数归还。2021年,荷兰政府制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以确认向前殖民地归还殖民时代文物;2023年7月,荷兰政府宣布将向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归还478件文物。
在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多样性的今天,大英博物馆固守拒不归还文物的态度与时代格格不入,本质上是殖民心态在后殖民时代不合时宜的延续。大规模归还被劫掠文物需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这种“不舒适的剥离”不仅可为曾被掠夺的国家提供弥合创伤的可能性,也为帝国主义曾经的殖民罪责提供救赎途径。在后殖民时代,大英博物馆或需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更多考虑道义上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积极回应文物来源国的正当声索,为世界文明交流作出真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