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阻力超等长练习对跳远运动员起跳能力影响研究

2023-10-28魏小杰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助力阻力

魏小杰

摘要:为了分析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对跳远运动员动态起跳能力的影响,探讨这种新式的超等长练习对跳远运动员的重要性,为跳远训练提供新思路,文章将15名跳远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对照I组(传统的大重量抗阻练习)、对照Ⅱ组(传统超等长练习),在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静态发力”能力指标、动态起跳能力指标、1RM以及跳远成绩进行测量。经过实验得出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大重量抗阻练习以及超等长练习,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的训练强度更高,对跳远运动员动态起跳能力的提升也更为显著。

关键词:助力;阻力;超等长练习;男子跳远运动员;动态起跳能力

许多教练员都采用超等长练习来提升运动员的爆发力,以增强跳远运动员起跳腿的起跳能力,从而提高跳远成绩。但是在超等长练习的向心阶段,当身体负重过大,运动员不能快速起跳时,练习效果将大打折扣。以弹力带作为辅助,在向心收缩阶段,运动员快速蹬伸时产生的向心力可以与弹力带拉长时的力相对应,形成一种弹性阻力。因此,为了探究这种新式的助力与阻力相结合的超等长练习与传统的超等长练习以及大重量抗阻练习对跳远运动员动态起跳能力的影响有何不同,以及训练效果孰优孰劣,本研究对“静态”“动态”起跳能力指标,1RM、跳远成绩等指标实验前后进行测量,获取运动员实验前后各指标数据,分析三种训练方式对于动态起跳能力的训练效果。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对跳远运动员动态起跳能力影响的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EBSCO、ScienceDirect等文献网站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并总结文章中的观点和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2实验法

本文的实验对象为15名三级男子跳远运动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对照I组(大重量抗阻训练)、对照Ⅱ组(传统超等长练习),三组在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以平均值(M±SD)表示。实验前用SPSS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测组间差异性。实验后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1.2.4比较分析法

将实验前后的数据整理分析,然后将对照组I、Ⅱ组和实验组的前后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后静态发力能力指标比较

原地双脚跳、原地单脚跳、1RM等三项指标均属于“静态发力”的能力,这里的“静态发力”是指从一个相对静态的模式下启动,起跳前或发力前依靠自身肌肉收缩或摆动技术产生力量,不依靠其他外力加持。原地双脚跳的指标中,实验组原地双脚跳实验前为56±1.58cm,实验后增加到58.2±1.92cm;对照I组原地双脚跳实验前为57.6±1.81cm,实验后增加到61.2±1.30cm;对照Ⅱ组原地双脚跳实验前为55.8±1.92cm,实验后增加到57.6±0.89cm。三种训练方式对实验组(P=0.037)、对照I组(P=0.000)、对照Ⅱ组(P=0.040)原地双脚跳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I组原地双脚跳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

原地单脚跳的指标中,实验组原地单脚跳实验前为346±1.67cm,实验后增加到35.6±2.07cm;对照I组原地单脚跳实验前为358±1.64cm,实验后增加到36.4±1.67cm;对照Ⅱ组原地单脚跳实验前为34.2±1.30cm,实验后增加到35±1cm。实验组(P=0.034)、对照Ⅱ组(P=0.016)的训练对原地单脚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I组(P=0.07)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RM的指标中,实验组1RM实验前为103±8.36kg,实验后增加到105±6.12kg;对照I组1RM实验前为103±11.5kg,实验后增加到116±9.61kg;对照Ⅱ组1RM实验前为102±8.36kg,实验后增加到103±7.58kg。对照Ⅱ组(P=0.000)1RM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组(P=0.178)、对照Ⅱ组(P=0.37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整体来看,在相对静态模式启动的动作中,传统的大重量抗阻练习在训练后的提升率较高。实验前后原地双脚跳对照I组提升6.3%,传统的大重量抗阻练习对原地双脚跳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传统的超等长练习以及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对原地双脚跳上的提升较小。但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在向心阶段也有弹性阻力。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超等长练习,新式的超等长练习在原地双脚跳的提升率略高。

实验前后原地单脚跳实验组提升2.9%、对照Ⅱ组提升2.3%、对照I组提升1.7%,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長练习在原地单脚跳的提升率略优于传统超等长练习。

实验前后1RM对照I组提升12.6%,传统的大重量抗阻练习提升率非常显著,其练习的针对性较高,对于肌肉面积的增长和绝对力量的提升非常显著。而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在1RM的提升率也略优于传统超等长练习。

2.2实验前后动态起跳能力各指标比较

助跑双脚跳、助跑单脚跳、跳远等三个指标属于“动态”起跳能力,这里的“动态”起跳能力是指从一个相对静态的模式下启动,起跳前或发力前除了依靠自身肌肉收缩或摆动技术产生力量,还需依靠助跑产生的水平冲量或高处下落产生的垂直冲量等外力加持。实验前后助跑双脚跳的指标中,实验组助跑双脚跳实验前为61.8±1.64cm,实验后增加到69.6±2.79cm;对照I组助跑双脚跳实验前为644±2.50cm,实验后增加到66.2±3.27cm;对照Ⅱ组原地双脚跳实验前为63.4±2.60,实验后增加到67.0±0.70cm。三种训练方式对实验组(P=0.000)、对照I组(P=0.021)、对照Ⅱ组(P=0.014)助跑双脚跳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助跑双脚跳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

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跳的指标中,实验组助跑单脚跳实验前为41.2±2.38cm,实验后增加到49±2.54cm;对照I组助跑单脚跳实验前为42.6±2.07cm,实验后增加到43.4±2.60cm;对照Ⅱ组助跑单脚跳实验前为41±1.58cm,实验后增加到45.2±2.04cm。实验组(P=0.000)、对照Ⅱ组(P=0.000)两组的训练对助跑单脚跳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对照I组(P=0.099)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前后跳远成绩的指标中,实验组跳远成绩实验前为6.39±0.05cm,实验后增加到6.57±0.05cm;对照I组跳远成绩实验前为6.41±0.07cm,实验后增加到6.42±0.07cm;对照Ⅱ组跳远成绩实验前为6.38±0.05cm,实验后增加到6.46±0.04cm。实验组(P=0.003)、对照Ⅱ组(P=0.011)两种训练方式对跳远成绩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对照I组(P=0.07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跳远项目对运动员的动态起跳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运动员先是通过水平方向的助跑获得水平方向的冲量,然后通过起跳动作将这一冲量转化为一部分垂直方向的动能。有研究表明,这一能量的转化主要发生在缓冲阶段。因此,运动员想要在跳远起跳中获得较好的腾起角度,就必须在缓冲阶段提高垂直力的转换率,这就要求运动员有着较强的下肢支撑力和快速蹬伸能力。实验组在动态起跳能力的各项指标中提升率都非常高。助跑双脚跳实验组提升12.6%,对照Ⅱ组提升5.7%,对照I组提升2.8%,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相较于传统超等长练习以及大重量抗阻练习提升效果更显著。在超等长收缩中,肌肉先离心收缩,以弹性势能短暂地贮存能量,然后在向心收缩时,贮存的能量将与肌肉收缩产生的能量同时释放出来。肌肉在离心收缩阶段被拉伸的长度与速度,决定了肌肉弹性势能所贮存的能量大小和作用于肌梭的刺激强度,进而影响训练效果。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在离心阶段通过对之前弹力带拉长后复原时所产生的拉力提高运动员在离心阶段的负荷速度,进而提高肌肉在离心阶段被拉伸时的速度和长度,为接下来向心收缩提供更多的能量储备。

助跑单脚跳实验组提升18.9%,对照Ⅱ组提升10.2%,对照I组提升1.9%,实验组和对照Ⅱ组在助跑单脚跳的提升上都非常显著,但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效果优于传统的超等长练习。在助跑单脚跳中,运动员只有起跳腿参与最后的支撑缓冲以及蹬伸动作,传统超等长练习刺激强度达不到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的强度。在无负重的超等长练习中,膝关节肌群起主要作用。在低负荷超等长练习中,髋关节肌群起主要作用,对膝、踝关节肌群的增强也有效果。而在助跑单脚跳或跳远起跳时,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工作对起跳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相较于传统的超等长练习,使有利于根据运动员能力去调节弹力带的拉力产生不同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速度。在向心阶段,运动员起跳腿肌肉产生的张力越大,需要募集的运动单位就越多,锻炼效果就越好。

实验前后跳远成绩实验组提升2.8%,对照Ⅱ组提升1.3%,对照I组提升0.2%。从肌肉工作情况来看,超等长收缩练习与跳远起跳瞬间肌肉收缩如出一辙,其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绩。从提升效果来看,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对于跳远成绩的提高优于其他两组的训练方式。对照I组实验前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跳远成绩提高并不明显,尽管进行了传统大重量抗阻训练,下肢的力量水平有著不错的提高,在1RM、原地双脚跳的测试中,干预后提升率远超实验组、对照Ⅱ组,但在跳远成绩的提高以及助跑单脚跳的测试中提升率较低。这是因为加上助跑后,运动员在起跳瞬间起跳腿承受了更大的冲击力,而起跳腿支撑力不足,缓冲时间延长,使起跳腿弯曲角度过大,蹬伸阶段缓慢,反而不利于垂直力的获得。再加上助跑后,对照I组不能利用助跑使其获得更大的下肢爆发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在动态起跳能力指标中,新式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的训练效果优于传统的大重量抗阻练习。

3.2建议

在今后的跳远专项训练中,需要强度更高的助力阻力组合式超等长练习去提升运动员下肢的支撑力、快速收缩力以及神经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跳远运动员的动态起跳能力。

猜你喜欢

助力阻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举手之劳,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
零阻力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单车前进的绊脚石阻力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健康助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