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贷利率跟随式调整 银行或淡化存款考核

2023-10-28文颐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息差存款定价

文颐

2021年以来,监管机构对存款利率定价机制进行改革,并多次引导广谱利率(含存款、保险等)下行。

2021年6月和2022年4月,人民银行先后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将存款利率上限形成方式由基准利率浮动倍数调整为加点,并形成锚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利率的存款定价机制,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随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2022年9月至今,银行活期、定期存款利率已进行两轮下调,通知&协定存款利率进行了一轮下调,保险预定利率也进行了一轮下调。2023年4月,利率自律机制新增对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的考核,引导银行加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执行力度,监管正有序引导广谱利率下降。

回顾近年来利率政策变化,原考核机制以激励为主,新机制引入定价扣分项。

2022年4月,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利率、1年期LPR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对于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行给予适度激励。但实际执行效果一般,在激励为主的政策导向下,部分中小银行并未主动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存款无序竞争乱象仍然存在。

相比之下,新机制引入定价扣分项,要求银行各关键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1、2、3、5年)季度月均值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调整幅度低于合意调整幅度的,每个期限扣5分,最多扣20分。定价行为总分100分,除扣分项外,主要考核银行是否存在不 当竞争行为,以及存款成本较行业平均的偏离情况。

考核结果影响银行融资能力,评估一季一评,结果同时运用于当季度MPA和下一次合格审慎评估(一年一评)。如一年中两个季度定价行为不合格,或平均分低于60分,则下一年不能被选为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失去发行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金融产品的权利;单季度“定价行为”得分低于60分的,下一季度定价行为评估结果反馈之前不得新增同业存单及大额存单发行余额。存款定价行为与融资难度直接挂钩,银行争取达标以避免被扣分的意愿加强。

居民广谱利率曲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凸型曲线,后续定期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调。以居民普遍可获取的多类金融产品考察广谱利率期限结构,分别是:1.活期/类活期产品,流动性好、收益率低:代表为银行活期存款(利率0.2%)、7天通知存款(1.55%),活期理财(1.74%);2.储蓄型产品,流动性差、收益率略高:按照期限不同分为1年期定存(2.15%)、2年期定存(2.65%)、3年期定存(3.25%)、5年期定存(3.2%)、10年期保险(1.82%)、20年期保险(2.44%)、30年期保险(实际2.63%,预定利率3%),而同期限的国开债收益率分别是2.06%、2.33%、2.43%、2.58%、2.83%、3.16%、3.19%。

本轮广谱利率调整,中长期限产品利率下压更加明显,推测是为了引导资金期限短期化。根据国有大行2022年9月和2023年6月两轮利率调整前后的对比,活期与定期第一年利率仅调降10BP,第二、三、四、五年隐含真实利率分别调降30BP、50BP、17BP、17BP。

预计存款成本变化有望带动2023年四季度银行息差较一季度改善约6.2BP,其中,存款利率调整提振息差约6.9BP,存款定期化拖累息差约0.8BP。测算协定存款上限调降将提振上市行单季息差(下同)3.4BP,其中,2023年四季度预计体现1.8BP,2024年预计再体现1.7BP。

2023年5月15日,协定存款上限调降,四大行下调30BP,其他银行下调45BP。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上市银行协定存款占存款的比例为11%,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为11%、19%、10%、7%。从到期期限来看,协定存款将在1年内完成到期重定价,由于其合同期限一般为一年,因此,协定存款对息差的影响将持续到2024年三季度。

从息差影响来看,假设存款结构不变,协定存款上限调降,合计可提振上市行息差3.4BP,其中,股份制银行息差提振幅度最大,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息差有望提振3.2BP、5.6BP、2.7BP、2.1BP。从各季度改善幅度来看,协定存款对息差的提振主要体现在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预计单季度息差平均提振幅度为0.8BP。

2023年6月8日,国有大行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5BP,协定存款不在此次调降范围之内。预计后续其他银行将跟进下调,据报道,6月12日起,部分股份制银行也陆续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假设存款结构不变,活期存款立即重定价,有望提振上市银行息差1.3BP。从节奏来看,挂牌利率对息差的影响集中在2023年二季度、三季度,预计提振二季度、三季度上市银行息差0.3BP、1BP。分类来看,国有大行活期存款占比最高,最受益于活期存款成本调降。2023年三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单季度息差有望较一季度提振1.6BP、0.8BP、0.8BP、1BP。

2023年5月15日,通知存款利率上限下调,四大行下调30BP,其他银行下调45BP。测算上市行通知存款占存款的比例为2.8%,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为2.8%、4.7%、2.5%、1.6%。

假设存款结构不变,通知存款立即重定价,有望提振上市银行息差1BP。其中:从节奏来看,通知存款上限下调对息差的影响集中在2023年二季度、三季度,预计提振二季度、三季度上市银行息差为0.5BP、0.5BP。分类来看,股份制银行通知存款占比最高,最受益于通知存款利率上限調降。2023年三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单季度息差有望较一季度提振0.8BP、1.4BP、0.7BP、0.5BP。

假设存款结构不变,活期存款立即重定价,有望提振上市银行息差1.3BP。

2022年定存挂牌利率下调将持续助力上市银行负债成本改善,2023年预计继续体现1.7BP,2024年预计体现0.8BP。

2022年9月15日,国有大行下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其中3年期定期下调15BP,其他期限下调10BP,包括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挂牌利率。后续各类银行跟进下调各期限存款挂牌利率。

假设存款结构不变,定存利率调降可继续助力上市银行2024年四季度息差较2023年一季度改善2.5BP。从节奏来看,假设每年到期的结构不变,测算上市银行2023年四季度单季度息差较一季度改善1.7BP,2024年四季度单季息差較2023年四季度改善0.8BP。分类来看,综合考虑存款期限结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2024年四季度较2023年一季度息差提振空间分别为2.8BP、1.9BP、2.3BP、2.7BP。

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预计助力上市银行2023年四季度单季息差较2023年一季度提升1.1BP,2024年四季度较2023年四季度提升1.7BP。

2023年6月8日,国有大行下调长期限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其中,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10BP、15BP、15BP,3个月、6个月、1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不变,预计后续其他银行将跟进下调。

假设存款结构不变,长期限定存利率调降助力上市银行2024年四季度息差较2023年一季度改善2.8BP。从节奏来看,假设每年到期的结构不变,测算上市银行2023年四季度单季息差较2023年一季度改善1.1BP,2024年四季度单季息差较2023年四季度改善1.7BP。分类来看,长期限定存利率调降,有助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2024年四季度息差较2023年一季度分别改善3.1BP、2.1BP、2.6BP、3.1BP,其中,国有大行、农商行一年定存占存款比重及存款占计息负债的比重较高,更受益于长期限存款调降。

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参考上年同期定存变动幅度,预计定期化拖累息差在2023年继续体现0.8BP,2024年体现3.8BP。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2017年以来,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持续上行,2022年年末定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为54%,较2017年 年末上升8个百分点。从行业数据来看,2023年以来,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住户定存和非金融企业定存占比均呈上升趋势,2023年四季度末住户定存占住户存款较2022年四季度末上升3.1个百分点至71%,非金融企业定存占非金融企业存款较2022年四季度末上升2.2个百分点至67%。

定期化对息差的拖累作用主要体现在定存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预计拖累上市银行单季息差1.6BP。分类来看,定期存款成本与非定期存款 成本利差越大,受存款定期化的拖累越大。定存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拖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单季度息差分别为2BP、1.1BP、1.4BP、1.6BP,其中,国有大行受定期化的拖累最大。

从定期化节奏及累计影响来看,2021年以来,存款定期化幅度均高于历史平均;从季度间节奏来看,一季度存款定期化环比上升幅度最大,后续季度定存占比环比波动。假设定存占比季度间环比上升幅度参考行业上一年情况,定期化预计将使上市银行2023年四季度息差较一季度下降0.8BP,2024年四季度息差较2023年四季度下降3.8BP。

从中性情况分析,2年期定期存款还有约5BP的降息空间,3年期有约35BP的降息空间,5年期有约20BP的降息空间。基于定存利率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利差水平,1年期及以内期限存款利率调降空间已不大,2年期、3年期、5年期定存分别有约10BP、50BP、30BP的下降空间;与同期限国开债收益率比较,则2年期定存利率下降空间不大,3年期和5年期定存分别有35BP、20BP的下降空间。

从息差影响分析,在保守假设下,存款利率调降可提高上市银行息差水平3.1BP;在中性假设下,存款利率调降可提高上市银行息差水平6.5BP;在积极假设下,存款利率调降可提高上市银行息差水平9.9BP。预计近期LPR将出现非对称性调降,2023年存款成本调整完全对冲LPR降息影响,上市银行四季度息差有望较一季度提升3.2BP。

存款降息为LPR调降打开空间,从近两年存贷利率调整节奏上看,自2022年8月LPR利率下调后,存款利率已经历三轮调整,分别是2022年9月全国性银行普遍调降了存款挂牌利率(2023年4月其他银行跟进),2023年5月调降通知和协定存款加点上限,以及本次国有大行普遍调降存款挂牌利率。根据前文测算,我们预计近三轮存款利率调降,有助于上市银行2023四季度息差较一季度提升6.9BP,2024年四季度息差较2023年四季度提升4.1BP。

LPR、存款利率调降综合影响,预计LPR调降将使得上市银行2023年四季度单季息差较一季度下降3BP,2024年四季度息差较2023年四季度下降3BP;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存款定期化的讨论,预计存贷款政策对2023年息差支撑作用为3.2BP,对2024年拖累作用2.8BP。

展望未来,净息差-ROE-内生资本支持的贷款增速已处于紧平衡状态,预计存贷利率跟随式调整将成为常态。

从净息差角度来看,根据《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监管合意的净息差为1.8%以上,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为1.74%,首次跌至1.8%以下,已至临界线。

从ROE角度来看,中长期视角,行业ROE已经无法满足资本内生要求,基于2021-2035年中长期资产增速与名义GDP增速(7%)持平的假设,银行业资本内生所需ROE为9.8%,2022年ROE较此低0.5个百分点;中短期视角,银行资产投放正在透支资本,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资产实际增速远高于名义GDP增速(分别高3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也远高于ROE可支持的内生资产增速。

若单边下调贷款利率,将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和资本压力,进而影响信贷投放、影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意愿。据此判断,存贷利率的跟随式调整未来将成为常态。

资料来源:Wind,公司公告,浙商证券研究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提及“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故国信证券认为,当下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维持低位,定期存款持续高增,而银行则面临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这给银行净息差带来一定压力。受此影响,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的动力减弱,而扩张AUM以提高手续费收入占比的动机提升,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个人投资者资金向资本市场转移,这有利于助力资本市场活跃。

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投资机会缺少以及对后续经济预期担忧等原因,中国个人存款规模显著增长,其中个人定期存款增长更加明显。存款定期化给银行存款成本带来较大压力,尽管近几年监管部门加强结构性存款管控、通过互联网异地揽存等的管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存款压力,但2022年上市银行平均存款再次回升。

存款快速增长原本应该受到银行欢迎,但现在银行面临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加上LPR也在降低,因此,银行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叠加存款定期化带来的负债成本压力,导致银行净息差管理难度增加,银行净息差持续下降。

银行对中长期定期存款吸收动力减弱,未来有望更加重视AUM增长。在当前的情况下,银行有较强的动机来减少对中长期定期存款的吸收力度。以工商银行为例,其于2023年6月份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较大,存款挂牌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扁平。

根据国信证券的分析,银行后续将淡化存款考核,而更加重视AUM的增长,预计银行将淡化存款考核。2022年9月,原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其中对银行存款考核做出规定: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在当前市场形势以及监管导向下,银行有望淡化存款考核。

此外,商业银行未来有望强化AUM考核,更加重视财富管理与理财业务发展。招商银行是重视AUM考核的先例:2007年招商银行率先实行按AUM经营考核代替存款考核理念,引导全行零售业务从存贷款经营思维向财富管理思维转变,后续招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持续领跑,且盈利能力以及估值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随着个人中长期存款利率的下降,其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减弱,而随着银行加大AUM考核,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原本的存款向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存单等资产转移,其中有一部分将流入资本市场,助力资本市场活跃,而存款迁移有望助力资本市场活跃,居民财富迁移将遵循先债后股的路径。

资料来源:Wind,公司公告,浙商证券研究所

随着无风险收益下降和信用扩张提升,居民风险偏好逐步提升,财富产品配置需求涌现:从存款、现金类理财到债券基金、“固收+”理财产品,最后到权益基金;同时货币宽松预期、宽信用节奏也将加快这一趋势。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过程已经开始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银行理财已经率先迎来增量资金,公募基金后续有望有增量。3月以来,个人存款、个人定期存款增速下降,从银行理财子增量资金看,近期资金流入主要体现在现金管理类产品,但现金类产品流动性和收益水平已不如往昔,规模占比已达警戒线;信用利差已挤压至底部,交易结构脆弱容易引起新一轮债市回调;收益增厚资产中,近期权益缺乏赚钱效应而REITs等新资产表现不佳,银行理财市场“资产荒”明显。我们判断随着居民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催化剂体现在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经济复苏或新一轮改革机遇),居民会更进一步加大基金配置。

其次,人身险行业储蓄型保险已经明显扩张。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储蓄型保险优势显著突出,其中收益确定且灵活度高的增额终身寿险优势更加明显。不同于年金险等其他储蓄型保险,增额终身寿险具有收益确定、保单现金价值高、配置灵活等特点,叠加定价利率下调等因素的催化,2023年二季度開始增额终身寿险一跃成为各家人身险企和各销售平台主推的保险产品。

宽货币对冲经济下行,利率调降仍有空间。从历史上看,宽货币政策是各国在应对本国经济下行时与极端外部事件冲击时所采取的主要刺激手段之一。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2010年以来4轮主要的宽货币周期也大都出现在短期经济面临明显下行压力的阶段。

站在当前时点,考虑到2023年以来国内经济疫后修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预计后续货币政策仍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政策利率的调降仍有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过去两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贷款与存款利率调整的同步性明显增强,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缓解利率下行而带来的盈利压力。

从历史上各降息周期来看,不可否认利率下行对银行整体经营带来了一定压力,银行业息差、净利息收入、净利润等关键营收能力指标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也能看到银行自身能够通过降低拨备反哺利润等方式平滑利率下降对于盈利水平的影响。以2016年为例,经历了2014-2015年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了150BP、165BP之后,上市银行净息差水平和净利息收入增速水平分别下滑了53BP和11.5个百分点,但净利润的增速在拨备逆周期调节下仍保持同比正增长(0.7%)。

2023年以来,包括LPR调降、按揭加点调整等因素对银行资产端定价水平带来较大冲击,但与此同时的存款利率下调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压力,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若考虑活定期存款分别下调10BP、15BP,能够给银行业带来9BP的净息差改善,故而综合资产负债两端来看,银行业整体营收虽然承压,但下行趋势相对可控。而且,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资产端定价压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启,基本遵循“货币-债券-外币-贷款-存款”的顺序逐步推进改革进程,2004年首次实施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2012年和2014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2015年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打开,直至2021年6月21日,利率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的定价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及不同类型存款,分别设置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据报道,四大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加点上限分别为10BP、50BP和60BP。

银行股作为能够提供稳健分红的高股息品种,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阶段其类固收配置价值同样值得关注。

2022年存款定价机制迎来重大调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 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同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 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左右,旨在通过降低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从而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在面对2022年新一轮降息周期时,以国有大行为首率先开展了自2015年以后新一轮的存款利率下调进程,于2022年9月首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下调 5BP,3个月至2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10BP,3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15BP,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10BP。

2023年同样在长端利率方面延续下调趋势,最新存款利率较2023年6月在2-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方面下调了10-25BP不等,长端利率的下调缓释了资产端定价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在二季度货政报告专栏中特别强调了保持银行合理利息和息差水平的重要性,后续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成本端红利也有望逐步释放。

从平安证券对2007年以来银行历史走势复盘来看,银行股的超额收益表现大都出现在经济改善的利率上行期,但也并不绝对,例如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以及2014年的板块行情,当时国内均处于利率下行阶段,尤其是2014年年底的超额收益行情,更是开始于一輪宽松周期的起点。

银行股作为能够提供稳健分红的高股息品种,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阶段其类固收配置价值同样值得关注。截至9月末,银行板块近12个月平均股息率为5.76%,绝对水平仅次于2014年牛市前期,若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无风险利率,银行股息率相对溢价处于历史高位,且仍在继续走阔,股息吸引力持续提升。

三季度以来稳增长政策信号不断强化,有望推动市场预期的改善,考虑到当前银行板块静态PB仅为0.55倍,对应隐含不良率超15%,安全边际依然较高。此外,伴随无风险利率中枢持续下行,银行股息收益率吸引力进一步凸显,关注银行板块作为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全年来看,居民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的修复仍然值得期待,成为推动银行板块盈利和估值回升的催化剂。

猜你喜欢

息差存款定价
本刊2020年36卷第12期版权页定价勘误
追回挪走的存款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生命的存款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帮爸爸定价
自主定价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