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金融、外贸格局变化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10-28方行明张文剑屈子棠

区域金融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外贸经济

方行明 肖 磊 张文剑 屈子棠

(1.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4;2.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00)

一、中国对外经贸格局的演进及其重要特征

(一)中国对外经贸格局的演进

世界经济的联系是由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货币金融关系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国际贸易是推动国际分工格局发展、形成各经济体互动影响与共生演进格局的重要力量。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共同体,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大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展开广泛的经贸合作。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量均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显示,1979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82.8 亿美元,在世界的排位仅为第11 位,依次落后于荷兰、西班牙、巴西、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同时中国的外贸也处于初步及相对落后阶段。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工业产品功能与质量欠缺,缺乏国际竞争力,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当时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矿产品(如石油和煤炭)及农产品,通过初级产品的出口获取一定的外汇,用于筹集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外贸不断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以矿产品和农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逐渐向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当前的新能源产品和汽车产品转变。中国也由外汇极其短缺的国家跃升为外贸盈余最大的国家,经济总量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外贸的一次重大转折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WTO 之后,中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度提升,美国成为中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具体来看,2001—2005年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进出口相抵为逆差,而对美国则是顺差,顺差与逆差相抵,中国仍然保持着总体顺差,如2004 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804.01 亿美元,对其他国家贸易逆差为483.04 亿美元,由此中国获得了320.97 亿美元顺差(方行明等,2018)。此后,中国的贸易结构和顺差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2006年开始,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不断增长,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但美国仍然是中国顺差最大来源国。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由2006年的1442.64 亿美元和916.64 亿美元上升至2021 年的3965.84亿美元和2697.77亿美元,分别约上升174.90%和194.31%,且中国贸易总量持续上升。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官网数据显示,2021 年中美和中欧的进出口总量分别为7556.44 亿美元和9407.89 亿美元。中美贸易总量小于欧盟,但顺差数量却大于欧盟,反映出中国对美国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总量较大,2021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8782.06亿美元,仅次于中国与欧盟。在2012 年以前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而从2012 年开始出现转折,中国对其贸易盈余转为顺差,且不断上升,顺差由2012 年的84.51 亿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891.82亿美元,增长约9.55倍,但仍与中美和中欧的贸易顺差存在差距。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主要来源于美国、欧盟,同时由于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产品科技含量高,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此外中国与加拿大也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2021年顺差为211.36亿美元。

在东亚方面,中国与日韩之间的贸易盈余一直为逆差,逆差额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21 年中日、中韩逆差分别为397.04 亿美元与646.23 亿美元。从表1中可以看出,韩国对我国顺差大于日本对我国顺差,展示了韩国的外贸竞争实力。中国从日韩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进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高、质量高。中国与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南非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贸易逆差,2021 年逆差分别为984.36 亿美元、117.57 亿美元、568.35 亿美元和121.08亿美元,而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产品大多数属于资源类,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表1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家的外贸盈余(单位:亿美元)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应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史本叶和马晓丽,2018)。

(二)中国对外经贸格局的重要特征

从现有的国际经贸关系和贸易结构可以归纳出以下重要特征:

1.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因具有超强的产品组装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而被称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把发达国家(地区)的各种高科技元器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加工、组装成为价廉物美的产品,销往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地区),从而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与整合,引领全球化贸易格局(方行明等,202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上相对欠缺,经济总量仅排在世界第11位,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国际竞争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甚至引领全球化的潮流,反映出中国对全球化的重要贡献(方行明等,2018)。

2.中国在资源与核心技术上存在着短板。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通过资源(如煤炭和石油)出口换取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外汇,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也不断加快,自然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国成为煤炭和石油的最大进口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度上升(方行明等,2019)。在核心技术方面也存在短板,一方面中国组装的整机产品中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元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加强自主创新,在“卡脖子”的技术上有所突破,确立自己的技术优势,与发达国家形成技术制衡;同时继续扩大开放,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填补国内产业链的空缺,提高产业链的优势。经济全球化符合人类长远利益,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中国可通过推动进一步的全球化以获得新的发展。

3.中美欧之间贸易体量大,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2021 年中美欧的贸易总量合计为16964.35 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1813.98 亿美元)。世界各国都可以在此贸易格局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产生分工协作关系,从而提升自身贸易水平,但是这一贸易格局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如果中美欧的贸易增长不能维系,将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负面因素叠加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断推升。因此,中国要视其衰退的程度来判断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如果是重大的衰退,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一旦美国等发达国家因经济衰退而减少购买中国产品,那么中国的“世界工厂”也将被迫缩减规模,并相应减少甚至停止进口其他国家的元器件和资源、能源,由此整个世界经济将受到冲击。

4.中国的外贸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国外技术和投资,借助全球化的外力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也要发挥本国比较优势推动出口,一些国家如日本经历了出口导向型经济阶段,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可以拉动内需,引导形成国内产业链。然而,外向型经济比重过高容易出现风险,即对国际市场依赖过高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疲软,或者主要出口国家经济出现衰退,就会冲击本国的外向型经济,并产生连锁反应,引发本国经济衰退。为此,中国积极调整外贸结构,让贸易顺差占GDP 的比重处在一个合理范围。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定,外贸顺差占GDP 比重在4%之内较为合理。根据表2 数据显示,2006 年、2007 年、2008 年我国顺差占比偏高,分别为6.5%、7.5%和6.5%,之后大多数年份处在合理区间,2017年后一直保持着合理比例。“十四五”期间,外贸依赖度将进一步显著降低(李稻葵等,2021)。由此可知,中国外贸结构已经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表2 中国进出口差额占GDP的比率

现在中美欧的贸易总量不断攀高,这背后则关系到大量外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生存。美欧经济若发生大的衰退会直接破坏现有的外贸结构,进而会影响外贸企业的发展,而外贸企业又同各国的内需紧密相连,导致内需和国内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21 世纪初,我国外贸相关企业的年度注册数量稳步增长,增速维持在14%~25%。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企业共50.6万家,同比增长5.5%(海关仅统计直接出口的企业数,不包括出口相关企业的数据)。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在2020年8月有超过546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有“外贸、进出口、外销”。2010—2020年,我国外贸企业数逐年增加,年增速维持在20%至30%之间。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外贸顺差占GDP 比重4%能够应对一定的外贸波动,一旦发生重大经济危机而引发衰退甚至萧条,根据以往经验,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并产生连锁反应:可能出现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影响国内对外贸企业的供给链,造成失业人数增加并导致民众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内需下降,对整个经济产生冲击。对此,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加以应对,以抵消外部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中美之间的外循环格局变动与博弈策略

在世界经贸格局中,中美经贸关系较为关键。就单个国家来说,美国曾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而美国出台的金融和经贸政策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先发性影响,对全球和地区局势造成更多的不稳定性甚至风险。因此,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国际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不仅对两国至关重要,也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中美之间金融与贸易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

自中国加入WTO 之后,中美贸易合作保持良好态势,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同时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也在扩大。美国一方面大量进口中国产品,另一方面又向中国大量举债,中国曾长期保持着美国最大债权国的地位。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过多的外贸盈余需要保值增值,而美国经济体量大,美元地位稳固,购买美国国债可以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中国希望维持良性的经贸模式,保持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增加,以解决中国发展和就业问题。这种关系和机制各有利弊:有利的是,在美元作为稳定的世界货币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和更充裕的资金积累;不利的是,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美国的外债过大可能会引发债务风险。2018年4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其官网上发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公告提出对价值约500 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拟征收25%的关税,其中绝大多数是高端制造业产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此后,美国对中国产品关税层层加码。加征关税的结果不仅会影响中美贸易关系,而且助推美国的通货膨胀,即关税拉动型通胀。由此可见,中美经贸合作来自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导向,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会对多方面产生冲击。

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主要采取以下两个办法:一是对华产品的禁购;二是对华高科技产品的断供。以华为为例,美国以损失网络运行效率为代价对华为实施禁购令,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对美国网络运营商拆除华为设备的补贴不足且资金难以到位,拆除效果未达预期。除此之外,美国相继在芯片、发动机、专用软件等核心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断供,其中芯片断供造成美国企业巨大损失,迫使高通公司裁员、缩小规模、营收缩减(方行明等,2018)。高科技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巨大,其创新的目的就是实现更高的利润和资金的回笼,以便投入新一轮的研发。国外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其营收锐减,并影响进一步的研发与创新。美国除了实施上述措施外,还希望在东盟国家找到进口替代,并与其他西方国家商讨将投资转向越南、印度等国。基于脱钩模式的背景下,中国面临复杂的经济与机遇挑战,需积极找寻自身的出路,即增强自身的产品出口能力和全球化渗透能力,同时加强与东盟、欧洲和日韩的合作以应对贸易格局的变化。从表面上看,美国寻找对华进口替代取得了成功,墨西哥、越南和印度对美国出口大幅度增加,美国最大产品进口国已不再是中国,而是由墨西哥所取代。从实质来看,墨西哥、越南、印度对美国出口大幅度上升时,中国对墨西哥和东盟的出口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对美国直接出口下降,但间接出口可能在上升,这实际上降低了国际贸易效率,抬高了贸易成本,对中美两国都不利。事实说明人为割裂全球化的经贸关系并不可行,但中国企业也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创新技术,改善管理模式,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以化解各种“脱钩”操作。

(二)中美之间的货币关系及其对外贸关系的影响

外贸与金融、货币以及外汇结算关系紧密,因此,研究外贸关系必然要与金融、货币联系起来。本文所探讨的外贸环境包括国际金融环境。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而美国是中国贸易盈余的最大来源国,中国也曾长期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2022 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超3 万亿美元,世界排名居首位,且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美元若贬值,则我国对外投资及进口资源、能源都要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影响到国内经济、物价、就业等各个方面。

美元由美国发行,并成为世界货币,而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前提,就要让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因此,美国对各国保持一定的逆差是合理的(杨万东等,2019)。但是,一旦逆差过于大、过于集中于某国,则可能会使美国丧失一定的主动权。以中国为例,一是中国对美债的发行具有影响力,中国购买的债券规模及持有的延续性对美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二是中国在对外投资上占据着主动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逆梯度转移投资,即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以参股投资、收购股权等方式,获得企业管理权,从而学习管理经验以及技术,并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外贸竞争力;另一方面是顺梯度投资,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资(“南南合作”①“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它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组织和管理,在双边、多边、地区和地区间等多个层次为促进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开展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投资实力(陆长平和周云峰,2016)。三是在购买国外产品、调整国际关系上占据主动权。中国有充足的美元储备,因而可以较好地调控国际经贸关系,巩固与世界各国合作的经济基础。也正因如此,中国与欧盟、东盟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基础不断稳固。

从实践来看,持有美元相对安全,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均波动性较大,特别是在2022 年6 月美联储开始加息之后,欧元、日元等货币均出现大幅度贬值,持有这些货币存在损失风险。因此,充分利用美元储备,优化外贸结构,有利于中国推进全球化进程,发展稳定的对外贸易,并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美元的升值有利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但也存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随着2022 年以来美联储的密集加息而不断显现。

三、当前世界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外贸的冲击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经贸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其中美国金融政策的变化对世界经贸环境影响较大。由于近年来美国不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提升政府债务的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胀,2022 年美联储进行了密集的加息,共加息7次,累计上调425个基点,而美国的密集加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重。从2022 年6 月15 日开始,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 个基点,这是自1994 年以来加息幅度首次达到75 个基点。随后,7 月27 日、9 月21 日和11月2日美联储分别又公布加息75个基点。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再加息50个基点。

(一)美联储强力加息的意图剖析

美联储强力加息表面上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但是美国通胀主要由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受高关税因素影响,因此加息对通胀的抑制效果可能有限,甚至可能会滋生经济衰退的风险。美国经济状况出现滞涨的特征,经济下行时期需要通过降息提振消费和提高货币流动性,而加息适得其反,将会影响投资,抑制消费需求,打压股市和房市,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导致经济活力下降,增加衰退的风险。同时,加息导致美元升值,不利于美国企业的出口,反而会增加贸易逆差,造成美国出口企业运营困难,制约经济发展。

当世界经济呈现景气度下降趋势并进入衰退时期,衰退程度越轻的国家越占有优势,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其他国家经济恶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时,美国又可用其美元及资金的优势低价收购各国的高科技企业,抢占科技高地,通过这一方式逐步达成其目标。2022年8月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不仅着眼于通胀问题,而且旨在吸引外国企业向美国转移,因而遭到部分国家的反对。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结果反而加重了危机,后来各国间达成“共识”,主张开放及相互协同。但是,这种所谓“共识”是脆弱的,真正进入艰难时期,还是难以达成“共识”和相互协同。

(二)美联储加息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大量文献与研究都证实了美联储政策变动对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巨大影响。Caceres et al.(2016)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的货币政策受制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独立性有限,长期表现出利率协同效应,这种货币领域的协同性甚至传导并表现在许多国家的商业周期中。从具体实践来看,欧盟、英国和韩国均表现出了“协同性”,即部分国家(地区)会跟随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对有关国家产生如下冲击:

一是对日本和韩国的冲击。加息的直接结果是日元、韩元大幅度贬值而美元升值,资金流向美国避险,加剧日韩的经济危机。日本因长期发债,政府债务居高不下,债务风险较大,加上日本长期采取负利率,美国加息会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的经济现状决定其难以跟随美国加息,日本选择抛售美债以应对风险,这也加剧了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韩国则选择跟随加息,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同时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加上日韩货币的贬值,导致购买能源的成本上升,从而对日韩经济造成冲击。截至2022 年11 月,日本已出现连续16 个月的贸易逆差,同时,韩国也出现较为严重的持续贸易逆差,两国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近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向好的发展趋势。在日元贬值的初期,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日本出现连续的逆差,但此时也在形成出口增强的动力,最终日本出现大幅度的出口增长而拉动GDP 增速的上升。辩证地看,利率、汇率的上下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当经济形势的变化促进了有利的一面,经济形势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宏观调控来说,要善于充分发挥有利的一面,促使利益的最大化,以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因此,即便美国加息导致人民币贬值,也不要完全消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应抓住时机推动出口,通过出口带动内需增长,以抵消或对冲不利因素。

二是对欧洲的冲击。由于地缘政治环境的恶化,美国加息政策后,欧洲遭受的冲击更大,面临更大的衰退风险。在美国加息压力之下,为了避免资金外流,欧盟也不得不跟随加息。2022 年7 月21 日欧盟宣布考虑加息50 个基点,2022 年7 月27 日美国立即宣布加息75 个基点。当预计目标还未完全实现,美联储接着于9月21日和11月2日分别再次加息75个基点,12 月14 日又加息50 个基点。如此密集加息,反映出美国实现目标的决心。美国加息再加上突发的欧洲能源危机对欧洲经济产生冲击,一方面加息导致欧洲资金流向美国,另一方面能源危机导致欧洲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工厂难以生存,出现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浪潮,欧洲将可能出现“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加剧经济衰退,同时,欧洲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为美国经济注入活力,有利于美国摆脱危机。

(三)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也产生了直接影响。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然无法避免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的影响,郝大鹏等(2020)认为,美联储加息政策会导致中国产出和投资的下降、汇率贬值、国际资本外流以及银行系统流动性紧张。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稳妥推进资本流动,减少由于固定汇率或盯住美联储货币政策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社会福利损失。姜富伟等(2019)则从美联储政策变动对中国资产价格波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会显著影响中国资产价格,美联储加息(或降息)会降低(或提高)中国债券和股票回报。预期的政策调整也会影响中国债券和股票回报,而未预期到的政策调整则会影响债券价格,因此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尤为重要。刘金全等(2016)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短期性,并不一定具有长期作用。因此中国货币当局应该在短期内运用政策对冲美联储政策变动影响,而在长期内按照计划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健性。除了对产出、投资、资产价格等影响外,肖卫国和兰晓梅(2017)认为,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对物价、汇率等都具有直接影响,但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与美联储政策变动关系不大,主要受到季节性、财政政策、外汇占款等影响,显示出一定的独立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已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中国的国际资金外流和人民币的贬值。中国也在对外汇市场进行有效干预,遏制人民币过快贬值。中国并未跟随美国加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降息降准调控,与美国的调控方向正好相反。虽然两国都是根据本国自身的需要而采取利率政策,但客观上形成了利率的“博弈”。

加息导致的美元升值对中国有利好的一面,不仅使中国外储升值,也有利于出口。出口的增加可增加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项目逆差。降息降准有利于提振国内经济,而当国内经济好转,亦有利于外资的涌入。

总体来看,现在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比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更加复杂。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部分国家采取抛售美债的措施,进一步冲击美国的经济。同时,加息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由于加息导致银行经营成本上升,2023 年3 月,曾连续5 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银行的硅谷银行因资不抵债倒闭,并引发美国多家银行倒闭,随后瑞士银行也陷入危机。

从2023 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美国经济表现较好,GDP 同比增速达到2.33%,但在这一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仍存在危机,“倒闭潮”已经从银行业延伸到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在美国,倒闭企业不仅限于中小企业,一些知名大型企业,如《福布斯》500 强的北美大型家具用品连锁企业3B 集团、全球运输业巨头的美国Yellow 公司都面临破产倒闭。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大面积的经济衰退,中国需要有相应的预案加以应对。

综合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欧洲各国、东亚的韩国经济形势更加严峻,经济衰退的概率更大,日本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其中,美欧这两大经济体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欧经济局面的变化都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一旦大幅度衰退会导致需求萎缩,影响中国的出口。因此,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密切关注各国经济发展态势及中国外贸形势的变化,借鉴以往的经验适时出台政策以规避风险。

四、外贸冲击的应对与调控方式的优化转型

在全球化的经贸格局下,特别是在中美之间的外循环格局中,中国经济深度嵌入世界分工体系,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会通过外贸渠道深入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性。中国应对历次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已形成一套稳外贸、稳增长、稳就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国应对外贸冲击的宏观调控体系也需要相应调整和转型。对此,本文在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历史回顾

1.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应对措施。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盟各国、日本和韩国均造成重大打击,各国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并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中国的外贸总量下滑,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对此,中国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以刺激经济。一是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幅度由原来的10%调整到15%以上,其中,基建包括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城市、农村水利、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城乡电网、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及生态环境建设等。二是批准调整预算,1997 年11 月中央财政决定发行1000 亿元十年期长期国债,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 亿元扩大到960 亿元。1998年2月,财政部向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2700 亿元资本金,并剥离14000 亿元不良贷款。2000 年,在发行1000 亿元长期国债的基础上,增发500 亿元长期国债,主要用于水利和生态项目建设、教育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城市环保项目建设等。2001年,继续发行规模为1000 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弥补在建项目后续资金和工程收尾。同时发行支持西部开发的特别国债,规模为500 亿元,主要支持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1998—2004 年,长期建设国债共发行9100亿元(贾康,2000)。此外,中国还拿出一部分外汇支援其他国家稳定外汇市场,帮助其度过困难。上述经济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为中国赢得了较长的发展期。

2.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应对措施。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再次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一度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大面积停业,同时伴随着大量人员失业,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当时中国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以应对危机。一是中央启动4 万亿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中央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持续显现,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及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通过4万亿投资撬动数倍的地方投资,用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建设和各行业的刺激计划。二是购买美国国债。这两大措施均产生了效果,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提振了经济而且加速了中国高铁和城市地铁的发展,使中国成为高铁、地铁较为发达的国家;购买美国国债助力美国摆脱了危机,同时也增强了其对中国产品的购买能力,中美贸易恢复增长,保持了长期的双边贸易增长,并在2021年创下新高。

综上所述,面对世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带来的外贸冲击,中国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措施进行应对,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和应对冲击的韧性。然而,世界经济总是处于周期运行之中,每一周期所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亦有不同,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抵消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二)推动调控方式的优化转型,应对外贸冲击

美联储密集加息的连锁反应与过去重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虽然有所不同,但造成的结果是类似的,都是通过冲击外贸进而对内需和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应对外贸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过去的调控经验值得借鉴,但更需要创新,中国应推动调控方式的优化转型。一是增强调控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调控内容、调控手段、调控力度和调控方式。二是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精细化程度,即转变“大水漫灌”式的调控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靶向”转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推动调控方式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型。三是增强调控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不仅仅是针对眼前的问题,而是要有更长远的目标,在化解当前危机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1.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必须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贸易政策,提高出口质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2.发行特别国债。国债用于公共投资会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在总需求不足时可以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刘溶沧和马拴友,2001)。当前形势下,发行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财政开源的关键手段:一是可以应对多因素冲击导致的内需萎缩,有助于提振和扩大内需,推动产业振兴发展(方行明等,2020);二是针对国外经济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的冲击,通过内需的扩大,推动国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稳定发展。一旦发展环境转好,外资将会寻求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特别国债的发行,主要用于国内尚未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新老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筑牢发展的基础。此外,中国还应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引导国内投资,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妥善安排投资资金的使用(方行明等,2023)。

3.大力发展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在拉动内需、增添动力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密切跟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一是加大先进设备投资和更新力度,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二是加强数字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实现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三是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低碳改造,引领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布局,发挥我国在锂电池技术上的优势,引导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扩大出口,占据国际市场;三是加快协同平台建设,推进数字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基站建设,完善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电子商务、区块链、物流大数据、海工装备、自主可控天翼云等数字创新平台,引领并推动产业发展。

4.加强大江大河治理,解决黄河治理难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潜力巨大的开放窗口,而解决黄河治理问题则是推动该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恶性洪涝与干旱交替发生,大江大河的治理日趋紧迫。对此,应针对气候和水情的变化,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对大江大河进行系统整治,推进水利和生态项目建设,特别是解决黄河治理问题。根据水情变化(降水北多南少及北涝南旱特征),利用现代科技将黄河治沙、治水和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治理模式的优化转型。用现代系统的方法构建治沙、治水、用水的综合体,协调解决黄河水患、流域缺水和高效用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对黄河中上游含沙量大的支流或部分主干道进行人工再造,采用先进、合适的建筑材料,从而使水流不直接接触并冲刷黄土,以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并减少黄河泥沙输入量,彻底解决黄河携带泥沙过多、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悬河”的危机;同时,在黄河中上游构建分洪(分流)、储水、储能综合系统。这一系统工程可在丰水的年份、季节储水储能,而在缺水的年份、季节弃能供水,满足流域水资源的需求(方行明等,2020)。

猜你喜欢

外贸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透明的武器 外贸明星VT-4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