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文学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以黑猫英语分级读物为例

2023-10-28

考试周刊 2023年41期
关键词:文学类整本书语篇

周 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课程内容六要素,其中主题是第一要素,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识别、提炼、概括语篇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主题意义和观点;能就语篇的主题意义和观点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也就是说,基于语篇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和判断语篇的主题意义,并对主题意义做出反应。

与传统英语教材中单篇文章或文章节选不同,整本书阅读中文学类读本通常语言优美地道,思想内容深刻,主题意义丰富,是近年来语篇教学的新领域。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文学类整本书不仅可以感知到语言的优美,还能够感悟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意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学生通过较长课时段的学习,一步步探究、理解、领悟、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培养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文学类整本书阅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存在如下问题。

(一)按照章节阅读,没有整体意识

部分英语教师在进行整本书教学尝试时,只取整本书阅读的形式,而未能选取其精髓。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仍然机械地将一本书按照章节“切割”,然后按照传统语篇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语篇信息的遗忘率大幅提升,部分同学甚至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对丰富主题意义的探究了。

(二)语篇解读浅层,主题探究不深入

优秀的文学作品借助人物的塑造、精彩的对话、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和耐人寻味的结尾使得学生感受文字艺术之美,领悟思想和人伦。但是,不少教师对文学类整本书阅读局限于对人物关系的梳理和情节走向的简单讨论,缺乏引领学生探究和挖掘主题深度,拓展主题宽度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困难,但却是引入文学类整本书阅读的原因所在。

(三)读后活动缺乏,无法评价教学成果

《课标》建议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紧密结合,循环递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化对语篇和其承载主题的理解,并具备了在新情境中创造性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设计具有读后联结性的迁移创新活动。

二、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文学类整本书阅读策略

文章所选用文学类整本书为黑猫英语分级读物系列中《The Nutcracker》一书。该书改编自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同名童话,以文本为依托助力学生探索语言、文学及文化相关领域的知识。本节课为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的第二课时。

(一)研读语篇、解读主题内容

《课标》的三级教学提示中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特有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所用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教师对语篇的研读首先要从What、How、Why三个方面出发。What指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How指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Why指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教师通过这三个步骤明确语篇的主题,并根据主题创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

What:该书讲述了在一个圣诞夜,女孩克拉拉收到一个特别的圣诞礼物——胡桃夹子。深夜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同老鼠兵作战。后来王子又将克拉拉带到梦幻王国,一起享受了一次舞蹈和盛宴的快乐故事。

Why:故事中小女孩关爱胡桃夹子,“不求回报”。胡桃夹子变成王子后,“知恩图报”,带着小女孩来到梦幻王国。这两种品德是整个童话故事的核心思想。

How:故事一共六个章节:第一、二章主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第三章为剧情上升;第四章为故事高潮;第五章为剧情下降;第六章为故事的结束。第三、四、五章为整个故事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小女孩富有爱心、有勇有谋的形象,弘扬了爱终会战胜诅咒和邪恶的思想。

(二)设定目标、探究主题意义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要树立主题相关教学内容,以主题为引领来设计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概括整本书故事主要情节;

(2)分析整本书主题,获取支撑主题的细节信息;

(3)探究本书主题的不同层次,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4)分享读书体会,推荐喜爱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二个目标为信息理解层次,是探究主题意义的基础目标,为后面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三个目标为分析、评价层次,是探究主题意义的决定性目标,为主题意义的挖掘做好准备;第四个目标为创造性目标,学生深化主题理解,是体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目标。

(三)循序渐进、理解主题意义

《课标》要求学生能在主题意义引领下,进行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初中语篇教学中,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是获取新知的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是深度解读语篇的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是超越语篇,表达学生自己情感、观点和态度的活动。教师要结合语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合理设计上述教学活动,稳步实现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升华。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辅助学生探究和理解主题意义。

1. 学习理解类活动:梳理故事信息,初步感知主题

[教学片段1]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段故事摘要,设置六个填空,并给出相应的六个选项。教师在前一课时带领学生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已经克服了生词和句型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后,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师生共同完成了故事摘要(图1)。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翻看本书,发现所填内容均来自“目录”。

图1 故事摘要

[设计意图]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排列出来供参考的事物名目。名作的目录常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以章节为主题进行编录。目录的语言简洁,暗含故事的主线及各个章节间内在内容的衔接。由于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学生自读后教师仍需带领学生梳理整本书的主线,评价学生的自读成果。同时,教师要突破梳理语言和基本情节的局限,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发现书籍的目录也是重要的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以后开展课外自主阅读。

[教学片段2]

在完成故事情节梳理后,教师通过问题链的设置,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从书中细节体会到故事关于“爱”的主题,建议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想法,并找出细节信息,完成对主题意义的逐步感知和注意。教师问题如下:

T: What do you think the theme of the story is?

T: Did the girl, Clara, love the nutcracker?

T: Did the nutcracker love her?

T: Can you find out evidences from the book?

[设计意图]

授课班级学生在课前自读笔记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主题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敏捷的思维。教师从学生众多答案中整理出“爱”的关键词,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取出与主题意义相契合的细节,为下一步分析和深化主题搭好支架。问题链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梳理细节线索,学生思维集中,课堂节奏明快。

2. 应用实践类活动:启发思考,探究主题意义

《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围绕主题意义的学习,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应用实践类的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

[教学片段3]

克拉拉帮助胡桃夹子打败老鼠王,破解了咒语,使其变回了帅气的王子。教师提问:

T: Did Clara know that the nutcracker was actually a prince?

T: Did Clara know that if she saved him, she would be invited to the fairyland by him?

学生根据教师问题讨论,并在书中找到线索证明小女孩“不求回报”的救人初衷。此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了对主题的第一次深层次研究活动,并共同得出结论:“love others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设计意图]

作为一种高阶的思维活动,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新的认知环境,设置一定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发现。教师在这一步骤中通过先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和有意义的突破口,再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升华主题意义。

[教学片段4]

胡桃夹子变成王子后,带着克拉拉来到梦幻王国,那里满是美食和美景,还有歌舞表演。克拉拉和王子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根据这个情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第二次探究活动。教师设置如下问题:

T: Please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prince treated girl so well?

T: The princetreated her so well because she was nice to him first.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

T: In our daily life, if you treat others well, do they treat you in the same way?

T: What would you do in this situation?

[设计意图]

《课标》针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学段目标中指出,在对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境,通过学生不同观点的探讨和分享,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主题意义,提高学生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容易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和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结关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知恩图报是童话故事常见的主题,但是教师一味地灌输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师通过赞同学生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并引导话题回归到“爱”的主题,渗透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交友观。

3. 迁移创新类活动:创设新情境,升华主题价值

[教学片段5]

通过之前应用实践类活动,师生达成共识:克拉拉“不求回报”;胡桃夹子“知恩图报”。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这样高尚的品德是不是只存在于虚构的童话中”,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找出生活中自己体验到的同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童话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故事时,通过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和态度,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教师通过分析故事中“爱”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身边具有同样特点的“爱”,这是基于主题意义的新的情境。学生有了之前探究活动,反馈真实自然,惊喜不断,让人感动:My parents love me without asking anything in return; My pet dog loves and comforts me whenever I am sad.

[教学片段6]

因为授课班级为第一批开展文学类整本书阅读班级,教师设计了“好书推荐”这个小组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出书中最喜欢角色并给出推荐理由,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与组内讨论成果,完整呈现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此读后活动为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活动中组内合作分享读后体会,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是否涵盖了故事中的事实性信息和讨论过的隐含价值信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最后的展示活动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树立学习榜样。

三、 结论

优秀的文学类整本书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不同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难得机遇,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以主题意义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带领学生完成了情感和思维从书本迁移到生活,从校园迁移到社会。这个过程中,学生内化对“爱”的理解,实现了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学类整本书语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文学类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