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言规范的意义、原则与对策
2023-10-28邹珉
邹珉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目前,新媒体已经形成了一条神奇的信息交流 纽带,改变了现有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文化生态,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生活。富有特色的新媒体语言日益丰富起来,给传统语言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也“对现代汉语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1]。新概念、新词汇、新用法层出不穷,与目前的语言规范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新媒体语言的不规范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现代汉语的正确使用”[2],规范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语言规范问题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下,来不及解释就发生了变化,语言规范化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对新媒体语言进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新语言现象,当前新媒体应积极调整研究视角,确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站在国家语言规划的战略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新媒体语言规范的现实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对语言文字规范提出切实的对策,把语言文字规范推向新阶段。
1 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首先,语言规范化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没有语言符号,就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文化。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被代代传承,主要依赖语言文字的历史记载功能。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思维的方法、过程和范围。然而,当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语言不能满足其需求并制约其发展时,便会促使人们改造和发展语言。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一些新语言、新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有鼓舞、凝聚全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其规范化、标准化体现了文化的发展程度。语言的发展关系着文化的兴衰,规范的语言能够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文化竞争与融合中,我国亟须一个统一、普及、明确、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来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增强文化的竞争力。
其次,语言规范化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稳定的语言规范是语言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3],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植根于语言本体,促进语言生态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语言的规范化与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同步发生的,为了交际的顺利和成功,人们在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同时会自发地制定规则,纠正错误,规范语言。同道德、意识等一样,语言规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群体共同逐渐形成的、人们自发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这种自发的规范无疑植根于语言本体。语言文字是动态的符号系统,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行为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研究也要不断跟上语言文字发展的步伐。语言规范化可以协调语言、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发展,不断推进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
最后,语言规范化推动国家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语言文字的规范统一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统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规范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教育的普及等都离不开语言规范化。我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语言规范化,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能保证交际顺利,信息、政令畅通,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化应用;能保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顺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能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所以,语言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程度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
2 语言规范化应遵循的原则
2.1 层次性原则
以于根元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在解读网络语言时曾指出,“新媒体语言的规范是分层次的”[4]。语言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作用和价值就在于交际,衡量它的唯一标准是交际值,能否交际到位是衡量其是否规范的标准。中国的民众千差万别,学识、学历、文化素养各不相同,不同的阶层语言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姓大都根植于农村,言语交流常常注重口语化、通俗化。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则大多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学术性。年轻人则率性交流,不严格遵循传统语言的规范,随意搭配语言符号,随意更改某些文字的既定意义。对应文化的层次性现象,新媒体语言规范也必须依照层次性原则进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来循序渐进、层层渗透地传递规范的语言。
2.2 包容性原则
由于中国网民的层次性,新媒体语言也出现了高雅与粗俗相伴、规范与随性并存、中文与英文互用、数字变意等良莠不齐的现象。专家学者对此褒贬不一。有的专家认为新媒体语言冲击破坏了传统语言固有的规范,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担心随着新媒体语言的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会渐渐失去自我。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语言的任意组合、生造新词是中国年轻人中西方思潮影响下而出现的畸形现象。也有学者建议客观认识新媒体语言这一新生事物,毕竟每一种新生事物都在批判中成长。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它的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其伟大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中断的原因。所以,对待新媒体语言,我们也应当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寻找其存在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作为中华民族的新生语言而立足于世。
2.3 引导性原则
社会是在不断向前的,新媒体语言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通过引导,新媒体语言会转化成符合道德规范的、代表时代的标志性语言。新媒体语言的缔造者和使用者大多是年轻人,在校学生居多。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较强,如果对新媒体语言以偏概全、全盘否认,势必引起年轻人的反感。所以,对新媒体语言要找到其优势,挖掘蕴含其中的智慧和精华,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合理地引导。
引导年轻人正确使用新媒体语言,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坚持对年轻人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加强语言的规范化,推广普通话。很多地方已通过开设国学课堂、组织国学进校园活动、利用社区街道的宣传长廊等多种方式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语言文明,恪守语言规范,丰富公民的语言知识,普及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营造一个尊老爱幼、兄友弟恭、邻里和谐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充分利用最重要的教育主阵地——学校教育。当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已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语言已走进课堂,成为校园传播最快、使用最广的语言。新媒体语言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现代化进程社会文化体系中一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亚文化,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是各种文化汇总、碰撞的中心。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有选择地接受并吸收新媒体带来的新文化,如何汲取新媒体语言中的精化并将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内外的教育和引导来推动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的发展。最后,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一个学生生存和依赖的最重要场所,原生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规范文明用语、遵守语言发展规律、自觉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必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推动新媒体语言的规范发展。只要全社会都参与进来,重视新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人人都认为规范是必须的,自觉查找并改正,从根本上改变新媒体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就能使新媒体语言向着规范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2.4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原则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更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具有静止稳定和动态发展两个特性。语言的动态发展性体现在新的语言形式和新的语言现象上。新的语言形式和现象主要用以表现社会发展而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现象,它生动地体现了语言的鲜活性,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材料,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既定的语言规则。语言静止稳定性体现在既定的语言规则上,要求语言不能肆意地更替和变动,以免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新媒体语言就是在这种静态和动态辩证统一的更替交换中发展起来的。鉴于语言的静止稳定和动态发展的双面特性,新媒体背景下的语言规范工作要遵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保持汉语言的相对稳定、促进其有序发展的指导思想,平衡好语言的鲜活性与语言的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3 确立新媒体语言规范的策略
3.1 调整研究视角,确立科学的规范观
科学语言规范观的确立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即语言的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语言的交际功能与其他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针对语言的规范问题,学者提出了“纯洁语言”的观点。1997年,新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文字“服务”的语言观点,它要求全体语言文字工作者能够加强语言文字“服务于社会”的认识观念和工作观念。随之,一批致力于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学者提出了“规范就是服务”的语言文字规范理念,于根元提出“语言是为语言使用者服务的,规范也是为语言使用者服务的”[5]。施春宏在其著作《语言在交际中规范》中提到:“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和认知工具,它的本质属性就体现在服务上。”[6]有学者提出,纯洁不是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不能作为考察、评价语言工具的指标……对语言纯洁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这一追求是相对性的,不可能有绝对的纯洁[7]。这种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把握和处理需要所有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学者、专家及制定决策的人士要衡量好二者之间的尺度。一味地保持语言的稳定与纯洁而阻碍了语言的发展,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但从维护民族语言和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保护语言的纯洁性的观点也是必要的。所以,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维护语言的稳定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要承认语言的社会发展属性。因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语言交际需求可能会损害部分语言的纯洁性,但新的语言现象会更加鲜活有力地发挥着语言的社会服务功能。
语言有3种主要的社会职能,分别是交际功能、思维功能和文化功能。在其诸多功能之中,交际功能处于基础核心地位。组成语言系统的各个语言单位常常只能在某一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发挥它自身的作用,体现它自身的价值。除上述之外,语言还有很多其他功能。王蒙先生曾从不同角度谈及语言的功能,他说道:“语言具有人性化功能、记忆功能、修辞手段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游戏功能等功能,有神学效应,有心理释放和抚慰作用,还有一种发展人的能力。”[8]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定地域族群民众的文化、思维的呈现载体。因此,鉴于语言多种功能之间是主次、并存与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交际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不能为了语言的“规范”问题而过度限制语言的交流与交际作用,同时也阻碍了语言的思维与文化传承等其他功能。
3.2 加强语言规范的信息化建设
规范与标准是一对范畴内的名词,有规范必有标准,有标准才能加以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与管理同样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诸多系列规范标准。应用于语言文字信息化服务的规范标准的制定、推行及完善工作已然成为信息化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20世纪中后期,美国著名信息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认为,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语言具备价值、费用、效用、效益等经济活动中的工具属性”[9]。汉语资源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发展,我们身处互联网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应将“互联网+汉语资源”“互联网+汉语规范”建设得更好。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丰富汉语资源库的种类,扩大影响范围。目前,汉语资源建设的App产品较少,以汉语规范规则为内容的App更是少之又少,亟须加强建设。后续我国应该成立更多的国家优秀语言资源库,将汉语规范的科学观、规范原则融合于汉语资源建设之中,加快信息化语言资源库的更新丰富,使国家语言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日臻完善,保障多媒体时代我国语言文字科研工作与规范工作的顺利开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汉语及规范工作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
3.3 完善语言规范的法律法规
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输出与输入行为属于国民的个人行为,但在具体运用语言这一方面,必须使用统一的国家语言规范标准。就国家层面而言,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的推行和开展需要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使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有法可依。“网络语言的立法问题成为语言政策的重要内容”[10],当下专家学者提出的网络语言立法提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的体现,对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影响。在新的社会和新媒体环境下,出台新的语言法律法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不断修改与完善,以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以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都应该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3.4 积极编撰新媒体语言规范的辞书
我国辞书传统历史悠久,成果卓著。辞书的发展除了要考虑、考量和解决它与现阶段语言文字规范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相悖、包容性等问题,还必须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未来宏达的格局规划辞书的信息化发展问题。辞书的编写方面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已经建成的、已经投入使用的各种与汉语言有关的语料库、知识库,借助网络平台开发自动编纂语文辞书、编校语文辞书等提高编撰效率的软件。利用网络加强辞书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通和交流,及时发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鉴于纸媒版辞书内容不能时时更新、不能下载、不能检索等局限性,新媒体时代的辞书应当有数据库的开发观念,辞书的传播形式不仅局限于书本,更应以一种处于动态的、不断更新的数据库模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电子版辞书成为辞书编辑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辞书不同于其他书籍著作,一般人通读的概率很低,新媒体时代的辞书应该具备网络服务意识,建立网络服务机制和平台,在网络上设置“备查”功能,充分发挥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作用。总之,未来辞书的编辑、编撰、出版和阅读都要紧跟新媒体时代信息化的步伐,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辞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3.5 加强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师生聚居地,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是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主战场。教师们要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普及、渗透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向学生全面普及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的使用方法。在耳濡目染、时时熏陶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意识和认识到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自觉规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蝴蝶效应的方式影响到更多的人规范使用汉字。加强语言规范的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开展常规性的语言宣传,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培养。其次,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提升语言使用的质量,尽力展现汉语言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汉语言时的乐趣,才能让文化真正地传承下去。最后,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培训,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的规范的新媒体语言,并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健康、规范地使用新媒体语言,形成正确的语言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意识和担当。
4 结束语
语言的规范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石,是我们当下语言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新媒体语言,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公正、辩证的态度和做法,既不过度反对和歧视,也不否认新媒体语言为社会语言注入的活力和生机。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源于社会生活的需求。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交流之外,语言主要用于描述和反映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时代的发展必定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和状态的变化,因此语言规范也常常需要跟进时代、跟进生活。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创新会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它的活力,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语言规范的原则与准则。对于新媒体语言,要更加注重加强对共时语言的观察与阐释,注重历时语言变异的讨论与引导,要遵循“变化之中有稳定,稳定之中有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确保语言文字的有序传播与文明传承,让新媒体语言得以健康、和谐、蓬勃、规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