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古村 稀罕河阳

2023-10-28撰文摄影唐红生

浙江林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河阳鹅卵石

●撰文摄影/唐红生

在浙江缙云几天,雨时断时续。去河阳村的路上,田野朦朦胧胧,山峦云遮雾绕,满眼美丽的景致。不经意间望见“河阳古民居”牌坊,一条青石板道被润得油亮亮的,树木繁茂,青翠欲滴。尽头处是白墙黛瓦,好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江南水墨画。

路旁是村史廊,图文并茂,简要叙述了河阳的前世今生。这是个有着10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始祖朱清源、朱清渊兄弟生于唐末,河南信阳人。时值中原战乱,避难于钱塘。由于朱清源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被当时吴越国王钱镠重用为掌书记,朱清渊为武将。公元932年钱镠卒,因内部权力争斗加剧,兄弟二人举家迁移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为使朱氏后裔不忘故土和根脉,遂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名“河阳”。千百年来,他们崇尚礼教,重农经商,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

古建林立

古村依然有浓浓的烟火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白墙上留着时光漫过的痕迹,或枯黑、或剥落、或烟熏、或水渍,泛出几分沧桑和古意。行走在一条条巷弄内,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步入人家。绘画、书法、石雕,随处可见,虽历经悠悠岁月,但仍保持昔日模样。

老宅的门额上题写“竹掩”“松台”等字样,富有诗意。有的更为讲究,如“廉让之间”取自于“廉泉让水”典故,尽显主人家风操守。进得“松台”门内,偌大的四合院或许住着一个大家庭,砖木结构,屋面双披,墙脚青苔碧绿。天井用鹅卵石铺筑,盆盆罐罐和几段朽木上种满了花花草草,以剑兰、天竹居多,散发清雅之风。露珠在叶上打着滚,或悬挂在叶尖,闪着晶莹的亮。

弄堂、古井、水系布局合理,文翰公祠、荷公特祠等一一跃入眼帘。河阳有大小祠堂十多处,让人尤为惊奇的是石雕、砖雕、木雕复杂多样、技艺精湛,人物花卉、鸟兽草虫,寓意深刻、栩栩如生。我细细观察一牛腿上的木雕,鸟在松间觅食,鹿妈妈正在给一只小鹿喂草,身下还护着另一只小鹿。鹿身上斑纹、茸毛乃至眼睛雕刻得异常精细。小鹿温顺可爱,母鹿舐犊情深,十分传神。

宗祠、民居固然有故事,而一口古井、一处装饰、一段土夯墙,也隐藏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轶事。许多人家门口会用鹅卵石铺就一枚巨大的铜钱,寓意“招财进宝”,或铺成象征吉祥的动物,寄托美好愿望。眼前这户人家,铜钱轮廓线用的鹅卵石经过卤水浸泡。正值阴雨天,被卤水浸泡过的鹅卵石受潮后发黑,能清晰地看到铜钱。这可用于天气预报,因此又称为“气象钱”。将装饰与识别天气结合在一起,足见河阳人的智慧。

在村中走走停停,不知不觉来到答樵路。抬眼望去,一堵堵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似乎蕴藏着一种韵律,叩动心扉。我数了一下,共32 堵,犹如32 匹骏马昂首长啸,气势非凡,展示朱氏家族的辉煌,也激励着后代奋勇争先。一旁的池塘水已满,锦鲤似动非动,宛如绣在绸缎上一般。水倒映着黑白相间、飞檐翘角的马头墙群,背后树木葱茏、群山逶迤氤氲,恰似一轴水墨画卷,泛着陈年香醇,使我久久沉醉其间。

耕读民风

像“松台”这样的民居又称“十八间”,前厅三间,后堂三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计十八间。楼下为卧房,楼上用来晾晒和仓储。“循规映月”由两个“十八间”及附属建筑组成,共72间,为体量最大的家族建筑群。一重重门廊外方内圆,颇具苏州园林风格。牖窗的格子细如筛洞,让人叹为观止。更让人觉得趣味横生的是第二道门额上题字从未见过,众人莫衷一是。经介绍,这是主人自创的会意文字,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巧妙地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上“牛”下“田”,意为“耕”;上“口”下“心”,意为“读”;宝盖头下有“人”,并在“人”下面加了一“点”,代表男丁,意为“家”;在“云”字上画了流动的线条,如风吹云动、云在飘移,意为“风”。这四字连起来即为“耕读家风”,道出了农耕社会传统的生存形态:“耕”乃生存传宗之本,“读”为明理荣身之路。一手锄头,一手书本,世代相传,或许正是古村经久不衰的缘故吧。

人才辈出

河阳正门是一座“八士门”,因宋元时期出过八位进士而得名。正门没有想象中高大气派,只有2米宽,不大起眼。门两侧有一对像无头的石狮,却大有来头,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旧时官员路过此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原来,朱元璋见国子监丞朱维嘉在修家谱,得知河阳耕读之风浓郁、民风淳朴,有八进士和“八士门”一事,大为欣喜,便赐一对石神兽,取名“稀罕”,意思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村竟出了八位进士,实属稀罕。

老街有150多米,漫步街头,那些辞旧迎新的春联还是红彤彤的。一副副楹联,与红灯笼、暗红的门、雕花木窗、青石板路相映,那么和美。楹联不是统一印刷出来的,而是手书,且字体不一,内容不同。随意读几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便让人觉得有意思、有文化。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读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原来,宋元时期,河阳曾出过20多位诗人,形成了盛极一时的“义阳诗派”,无怪乎墨香如此浓郁。

传统技艺

在这里,我见到了独具风格的河阳剪纸。河阳剪纸技艺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入选了浙江省非遗名录。作品多以戏剧中人物为题材,结合当地的生活习俗,构思巧妙,富有浓郁的江南气息。展柜中展示的是母子两代省级传承人的作品,特别是人物剪纸,重形似更重神似,衣褶阴刻,背景阳刻,恰好形成对比,令我啧啧称奇。

寻着面粉的香气,来到池塘边一家作坊,里面正在制作土爽面。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面的特点在于“土”与“爽”。师傅边忙碌边介绍,这是用农家自种的小麦作原料,无任何添加剂,“和、发、切、揉、上、拉、晾”七道工序全由手工操作。只见师傅和面、搓条、上箸,一拉一抖一抻,箸上的面团越拉越细。由于阴雨天,细长的面条晾在屋内架子上,一丝丝如龙须草般,在风机吹拂下,律动且柔美。同伴吃过这面,“爽滑柔韧、面味纯正、满口清香”,他脱口而出,并一连说了好几个“爽”。面一小捆一小捆包扎好,我们每人买了一些,打算带回去与家人分享美味。

街巷中、转角处、大院里……不时地见到学生在写生,一处建筑、一扇窗棂、一件雕刻都成为他们笔下的风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熟悉这里一砖一瓦,熟知村中传奇故事。“崇尚礼教、耕读传家”“忠孝廉节、循规映月”“尊祖睦族、善行义举”,这些从千年流淌而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浸润着他们的心灵。我想,这更是河阳的稀罕之处。

猜你喜欢

河阳鹅卵石
太平洋海底发现鹅卵石小路?
会说话的鹅卵石
孟津河上徒寂寥
『稀罕』河阳村
映像畜牧业
鹅卵石里的中国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纵向保护与横向传承
上庄村,在鹅卵石上打坐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你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