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发展路径

2023-10-27周凯

关键词: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周凯

摘  要: 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议题。伴随着新冠疫情之后世界产业链布局的动态变化,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从数字经济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我国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原因。从建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对数字化社会的治理与服务几个角度出发,着力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阐述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数学经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数字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F113.2;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3-0013-07

一、数字经济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一)数字经济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提出的对于促进我国和世界经济活力的重要论断。2017年3月,国家正式将数字经济这一主题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政府宏观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应有之意与重心。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报告指出:未来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将是数字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另外,规划预计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与此同时,发展数字经济还将作为“十四五”期间及以后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这一举措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早在2016年甚至更早时候,就已经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本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并以国家战略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如美国于2016年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指出政府将重视对AI领域科技的政府支持,并会为此制定出相关法律和技术标准予以规范。英国在2017年發布《英国数字化战略》,提出要加强英国国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企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由此可知,发达国家已经将数字经济的转型成败作为将来其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来看待。在国际数字经济

发展趋势大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应有之意。其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科技的进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而来的信息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时代。因此,我国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

(二)数字经济的内涵

1996年,Don Tapscott在他的《数字经济:智力互联时代的希望与风险》里首次使用“数字经济”这个词语。[1]随后,随着Manuel Castells撰写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Nicholas Negroponte撰写的《数字化生存》等著作日渐畅销[2-3],数字经济的概念推广开来。“以数字化的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重要载体”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对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是能够使要素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经济形态。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信息经济侧重于信息的获取,数字经济侧重数据服务,信息技术是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数字技术是服务第三方。[4]数字经济是赋能,而非支配。[5]数字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技术、数据、要素、产业等方方面面。因此,本文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方主体参与其中,彼此相互协调、配合,多主体不断反馈、优化的生态系统。

二、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然而,对我国而言,发展数字经济除了时代背景外,更是当下我国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是应对当前欧美技术封锁,促使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对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关税、技术壁垒,逆全球化在局部初见端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逆全球化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加剧现象。欧美对我国的芯片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技术封锁的“卡脖子”手段。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以信息数字技术带动其他科技进步,攻克以芯片、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难关,成为未来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是应对国际产业链动态变化,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自2020年世界暴发新冠疫情以来,发达国家外资企业处于多元化产业布局的考虑,逐步开始将其产业链向诸如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转移。后疫情时代依然如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数量”为核心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开始逐步减弱。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通过数字赋能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知识赋能人才资源,是应对我国“人口红利”优势减弱,促使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可行之路,也是应对世界产业链动态转移,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是应对传统产业边际收益递减,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选择

传统产业往往是资本或劳动密集型的,无论是劳动力还是资本,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产出水平都会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减少,产生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但是对数字经济来说,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是知识与信息。随着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增加及精准性的提升,产出的边际收益可能出现成倍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边际收益的递增性。因此,发展数字经济能够促使数据驱动技术,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繁荣。

三、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构成

目前,学者们对于数字经济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具体形态还有许多争论。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应当由数字科技研发创新系统、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和数字产品应用服务系统三个亚系统组成。每部分亚系统都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成,相互协同,动态反馈。三个亚系统功能如下:

数字科技研发创新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技术支撑,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通信等。在该亚系统中,参与主体有高校、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其中,高校是核心,负责该部分科技的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企业负责各类数字技术设备的软件硬件的生产制造。政府则负责为数字科技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规划及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信息系统平台、云计算空间平台、5G基站、互联网、物联网等。

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中端核心,连接技术投入与需求服务。数字产业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数字产业化,一个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意味着将与数字信息关联的制造业或服务业做大做强,将这些业务从传统关联企业中剥离,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链条,形成特有的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则意味着这个系统中,技术融合到各个传统产业,形成如“数字+农业”“数字+工业”的“数字+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该系统中,企业是主导力量,负责产业的布局与相关产品生产。政府、其他机构则为企业的生产制造提供必要政策资金支持。

数字社会治理服务系统是整个系统的需求端和最终落脚点,位于数字产业发展的后端,包含政府治理政策法规与社会服务两个维度内容。政策法规主要是政府为推进数字化社会治理所颁布的法规政策,用以规范市场主体日常在使用数据过程中的行为。服务主要指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政府、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数字化消费、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康养、数字化政府便民服务等。在该系统中,政府是核心,负责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同时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和其他机构也是重要补充。

(二)數字经济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许多学者对数字经济确立了评价指标,但对数字经济的评价往往集中于数字经济的某一方面,并未将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当成一项生态系统来进行全面评价。比如,以王开科(2020)为代表的学者着重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所需的评价指标。[6]张雪玲和焦月霞(2017)等学者则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并提出了相应评价指标体系。[7]对于数字经济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来说,刘军(2020)从信息化、互联网、数字交易三个维度确立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8]但是,这些评价指标往往还是过多局限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数字产业领域,缺乏数字产品服务端的研究。同时,这些指标内部的子指标往往集中于政府企业某一主体,缺乏其他主体的参与内容。本文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数字科技研发创新、数字产业融合发展和数字社会治理服务三个维度出发,建立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全面性指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路径与政策措施

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是一项大的社会工程,需要企业、政府、高校、社会其他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协作、同时发力。该项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科技、产业、政策、环境等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

(一)建设新型数字技术创新生态体系,以基础创新带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的底层驱动力来源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其他技术,给其他科技赋能,最终实现经济的规模化成长。因此,要从顶层构建一个数字型技术创新生态体系,以数据“赋能”其他科技,实现以数字“驱动”科技、以科技驱动经济的局面。以数字技术反向驱动诸如通信、计算机、芯片制造等若干被“卡脖子”的前沿科技,实现我国经济的彻底转型。为此,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新型数字化科研人才,加强基础创新,解决技术上“卡脖子”问题

以我国产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人才的培育,同时加强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培育复合性高校人才。具体来说,对于与数字技术关联度较强的专业,要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培育出具有基础创新能力的学生;与社会、经济、市场营销等社会科学关联度较高的学科,要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使得未来的高校学生具有研发、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为企业培育出高质量的劳动人才,为国家培育高质量的科研人才,最终形成理论型、技术型、实践型及复合型人才体系,解决当下我国在数字化科学技术领域及其他关联科学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的难题。

2.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网络信息系统,打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链

政府要在省、市及有条件的县区建立覆盖全域的大数据动态网络信息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实时动态获取,将宏观领域各方面的事件、信息数据及时分享给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数据信息传递的加速,企业得以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企业自身而言,要尽快完成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实现企业技术使用上的数字化,还要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同时,多方主体应当以项目为抓手,建立政—企、校—企、企—企之间的长期合作联盟,实现不同企业之间在产权清晰基础上的技术合作,实现企业与政府在宏观目标确定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学校在产研上下游明确分工基础上的相互助力,攻克技术难关,解决当下我国科技遭受欧美“卡脖子”的困境。

3.推动企业从研发到服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智慧化数字信息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推动从研发设计到产品生产及员工管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具体来说,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的云空间和企业人工智能系统,实现企业运作的智能化。建立智能化的,数字化的研发生产体系,提高数字化研发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推动从研究开发、设计制作、生产流程、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以及内部管理实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最终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推动数字科技与基础产业融合叠加,大力推广“数字+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最终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升级来实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纯粹的数字技术产业化,另一方面是将基础产业数字化。将纯粹的数字技术产业化指让与计算机、通信等有关的技术尽可能地演化出更长的产业链。而基础产业的数字化指的是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尽可能运用较多的数字技术。要做到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网络化体系,实现要素资源的集聚

应当把新一代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传统的实体经济中,构建完整的数据采集、传输、储存、反馈的数据运作闭环,推动产业链上的数据流通,使数据赋能产业。这是总体上的产业数字化的思路。数字产业化要求的是,数字的流通、传输、储存和反馈在形成闭环的基础上,着力拓展边界,形成产业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将这种数据服务工作外包给专业化的企业及相关机构运作,构建起独特的数字技术产业,借由规模效应实现数字产业更高水平的繁荣和发展。另外,要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改变数据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形态,由原来的数据资源私密化、地域化走向公开化、网络化,协同推进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网络空间、全时间的数据网络生态系统,让数据本身成为服务于具体产业的工具,又和其他产业一样变成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链条。

2.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模式,以数字驱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大力推广如“数字+农业”“数字+工业”“数字+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数字技术驱动各个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发展。具体来说,首先看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模式意味着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融合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精准定位,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方法来处理海量数据,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长期产业价值最大化。同时,未来还需要研发类似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化的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定制化、精准化。与此同时,这种数字农业模式还可以与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模式相互借鉴叠加,将农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创造出更多产业链。其次,从“数字+工业”的发展模式上看,数字工业就是将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运用于传统工业的方方面面,实现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的智能制造,达到多生产一单位工业、制造业产品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理想程度,大幅度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制造业的全面智能化。最后,从“数字+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上看,数字服务业意味着将数字化技术全面运用于第三产业。从企业的角度看,服务业数字化意味着企业销售服务的远程化,定制化。从居民消费者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数字化意味着未来许多的服务体验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完成。未来,企业应当通过收集消费者个人的数据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强化学习等算法技术,实现对不同偏好消费者定制化的服务。换言之,企业要尝试并推广以远程方式提供服务的远程销售、智慧消费、智慧医疗、智慧康养等第三产业模式。

(三)强化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在法律规范、财政税收支持方面的作用,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推进社会的数字化治理与服务

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建立依靠的是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其中,高校主要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是要素资源配置的主体和决定因素,而政府的职责是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在法律规范、权利界定、财政税收补贴等方面发挥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因此,国家应当通过完善政策法规,界定市场主体间使用数据的权责边界,维护各方主体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当通过自身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全社会的数字化治理,并与企业一起提供数字化的公共服务。政府应当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相关市场主体进行支持,缓解市场失灵。具体来说,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政府应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市场主体间数据、技术方面知识产权的界定与保护

政府应当完善在数字化领域中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共产品服务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法律依据,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以及数字化社会治理提供行动蓝图,为高校教学、企业的数字产业布局提供宏观方向引导。在此基础上,政府在各市场行动主体之间应扮演权力界定的角色,妥善解决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企业与政府及企业与用户之间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界定好数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依法保护企业、高校在数字化成果中享有的知识产权,为企业数字技术的研发,数字专利的申请提供优良的环境。同时,政府要依法保护居民在数据信息方面的隐私权,防止居民自身信息数据的泄露对其造成的伤害。总之,政府应当着力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因为权利界定不清产生的市场失灵,引导资源实现更加合理的配置。

2.政府应推进社会的数字化治理,着力打造数字城市与乡村

政府应当从基础设施、政务公开、社会风俗几个方面推进社会的数字化治理,打造全新的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具体来说,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在尽可能多的地级市设立大数据信息管理中心,尽可能提高每个区域云空间资源的覆盖面,提高5G室外机站数量,提高高端绿色 IDC 机架在所有机架中的比例,尽可能扩大5GSA的覆盖区域,让光纤光缆的铺设覆盖整个城市,提高 IPV6 网络和数字化信息平台的空间覆盖率。同时,在城市中,提高零售终端、视频终端及道路多功能综合杆的覆盖率;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提高数字互联网、物联网、4G、5G覆盖率,加强农村数字电商建设,提升农村地区4G覆盖率。

在政务公开治理方面,首先,要加快数字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居民、乡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务服务,方便人民生活,以数字化技术反向激励政务公开。其次,政府应当设置数字经济的各种政府议程与媒体议程,提升广大居民的数字化意识,激发公民参与数字化治理的积极性,在打造的智慧数字社区、智慧康養的数字化中心,实现政府对社区治理服务的“去中心化”,引导居民利用数字技术自发实现公民的自我管理。

3.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财政税收政策扶持数字龙头企业发展

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数字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发展及产业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发展。具体来说,政府要发挥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功能,对数字化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以及具有数字化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予以税收财政支持,促使其孵化更多的专业人才,创造出更高的产业增加值。通过实施龙头企业+数字化战略,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on Tapscott.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in the age of network and intelligence[M]. k:McGraw-Hill,1996.

[2]曼紐尔·卡斯特.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4]宋爽. 数字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

[5]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王开科,吴国兵,章贵军.数字经济发展改善了生产效率吗[J].经济学家, 2020(10):24-34.

[7]张雪玲,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17(4):32-40.

[8]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20(6):81-96.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cosystem

Zhou K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Digital economy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in the post-COVID-19 era. With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the world industrial chain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phenomenon of anti-globalization has intensifi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reason of constructing digital economy ecosystem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nd the government's governance and service of digital society,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digital economy ecosystem, and expound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digital economy and constructing digital economy eco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Mathematical econom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igital society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