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孟子集注》训诂研究

2023-10-27刘小许

今古文创 2023年37期
关键词:训诂朱熹孟子

【摘要】朱熹用今人通俗的语言对《孟子》中出现的古词和古意进行解释。朱熹以《孟子》原本为依据,进行以训诂明义理,写下了《孟子集注》。对于朱熹《孟子集注》的训诂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几个角度:采取对词语进行解释的部分进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孟子集注》采用的古字注今字、今字注古字、注明通假字等几种训诂形式进行研究;对采用因声求义、音义兼注、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进行研究。并且研究朱熹对功能词进行训诂,对历史典故进行阐释,发现其对阐发文章句意和章旨的作用。接着,朱熹的《孟子集注》使得《孟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也在训诂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朱熹批判了汉代重训诂而轻义理的倾向,也克服了宋代重义理而轻训诂的弊端,采用了以训诂明义理的做法,使得重义理也不偏废训诂,对宋代理学和经学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孟子;训诂;朱熹;《孟子集注》;训诂方法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7-007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7.023

朱熹,字元晦,别号晦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等。朱熹是宋代训诂学发展的重要人物,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集合理学之大成,吸收了赵岐、韩愈、欧阳修等对《孟子》的注说。朱熹的《孟子注疏》注重将理学义理与为《孟子》作注相结合,对《孟子》学和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训诂的角度,对《孟子集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对《孟子》所表达的思想有更全面的把握,这对孟子学说和训诂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朱熹训诂中对词语进行解释的部分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朱熹《孟子集注》的训诂特点,分析其训诂内容、训诂功用、训诂方法及训诂方法论意义。

一、《孟子集注》训诂形式

(一)古字注今字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采用做训诂时所采用的方法,即是利用古代的字来对现在的字进行解释。如果对词语所表达的同样意思进行纵向的梳理,就会发现,不同的时代对于同样意思的表述是采用了不同的用词。这种不同主要缘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样意思所采用的字的理解不同,于是人们为了对此进行区分,而采用了“古字”与“今字”的不同说法,但实际情况是,这都是对同样意思的不同表述用词而已。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1]现代人为了更好地与古文进行衔接,尤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人所表达的前后意思,所以采用古代的一些用词来对今天的字进行解释。在《孟子集注》中,使用“古字注今字”的有如:

①《梁惠王章句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 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集注》:“镒,音溢。”这里的“镒”用作表示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古时以二十两为一镒。

②《离娄章句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孟子集注》:“眸,音牟。”这里的“眸”用作表示眼珠子的意思。

③《离娄章句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集注》:“援,音爰。”这里的“援”用作表示援引、牵引的意思。

(二)今字注古字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采用“今字注古字”来寻求词句的意思。在表意方面,古代的一个字可能会涵盖有多个意思,但如果用今天的字来进行表述,那么也可以对其中的意思进行代替,甚至如果从一个字的构成来看,今天的字还有表义。[2]在《孟子集注》中,使用“今字注古字”的有如:

①《梁惠王章句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仁之术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集注》:“说,音悦。”这里的“说”用作表示开心、喜悦的意思。

②《公孙丑章句下》:“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集注》:“见,音现。”这里的“见”用作表示显现、显露的意思。

③《滕文公章句下》:“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孟子集注》:“辟,通臂。”这里的“辟”用作表示躲开、躲避的意思。

(三)注明通假字

朱熹采用“注明通假字”来对词句进行训诂。所谓的通假,是指原本两个是不同的,也只是在读音方面相近或相同,然后用另一个字来代替这个字。本字表现为古人在书写时本应使用的字,即通假字所代替的字。在《孟子集注》训诂中,使用“注明通假字”的有如:

①《梁惠王章句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集注》:“辟,与僻同。”这里“辟”用作表示邪僻、古怪的意思。

②《公孙丑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集注》:“由当作犹,古字借用。”这里“由”用作表示“就好像”的意思。

③《梁惠王章句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則犹可及止也。”《孟子集注》:“旄与耄同。”这里“旄”用作表示老人的意思。

二、《孟子集注》训诂方法

(一)因声求义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运用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字词的读音寻求语义,对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借字进行假借,运用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文献词义[3],即“运用文献语言的材料,依循语音变化的规律,寻找同源字之间音变的轨迹和确定借用字之间音异的状况,以进行推源、系源和溯本的工作,达到探求文献词义的目的的方法。”[4]如:

①《梁惠王章句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孟子集注》:“爰,于也。”即“爰”与“于”二者声母相同,韵母阴阳对传,属于音近字。爰,有“于”的充当连词表示“于是”的意思。

②《公孙丑章句上》:“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恥为矢也。”《孟子集注》:“由,与犹通。”“由”为幽部喻四母,“犹”为幽部喻四母,“由”与“犹”读音相近,借“犹”字表示“就好像”的意思。

③《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集注》:“颂,诵,通。”据《汉字古音手册》,“颂”与“诵”上古同属邪母,东部,语音相同。朱熹将“颂”字当作是借字,认为其本义为“诵”,取义为诵读、念诵。[5]此例为朱熹从“颂”的读音出发,寻求其同音的“诵”字,进而求得“颂”的诵读义。

(二)音义兼注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采取了音义兼注的训诂方法,对字音、词义、句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6],朱熹采用假借的方法,对原来的字描述其意思,而假借的字和原来的字之间在多数情况下读音方面相近,但这两个字在构形方面是不同的。

①《离娄章句下》:“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孟子集注》:“而,读为如,古字通用。”由此可见,“如”和“而”在声母方面是一样的,只是韵母对转,属于音近假借。

②《公孙丑下》:“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孟子集注》:“内,读为纳。”“内”,是上古泥母物部,奴对切。“纳”,为上古泥母缉部,奴答切,所要表达的意思为结交。

(三)直陈词义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使用了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即从现有的意义出发对训释词做出意义的界定,而不考虑词义的来源与形义的关系。直陈词义的方法又包括同义相训、反义相训等方式。[7]如:

①《梁惠王章句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集注》:“申,重也。”这里表示的是阐明、强调的意思,为近义相训的用法。

②《滕文公章句下》:“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孟子集注》:“则,法也。”这里表示的是效法的意思。

三、训诂功用和方法论意义

(一)说明功用的术语

朱熹用“辞”来说明被释词是虚词,如:

①《梁惠王章句上》:“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孟子集注》:“于,叹美辞。”这里表达赞叹的语气和情感。

②《梁惠王章句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集注》:“抑,发语辞。”这里用作充当一种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叙说事情,有引起下文的作用。[8]

③《梁惠王章句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孟子集注》:“已,语助辞。”这里用作表示肯定的语气。

朱熹用“言”揭示比喻义,训法包括了“明比喻法”[9],在《孟子集注》中,有如:

①《梁惠王章句上》:“缘木求鱼。”《孟子集注》:“言必不可得。”

②《梁惠王章句上》:“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集注》:“运于掌,言易也。”

③《梁惠王章句下》:“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孟子集注》:“阱,坎地以陷兽者,言陷民于死也。”

朱熹用“属”来表示类属关系。“属”意为归属、隶属。如:

①《梁惠王章句下》:“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孟子集注》:“羽旄,旌属。”

②《梁惠王章句下》:“师行而粮食。”《孟子集注》:“粮,谓粮精之属。”

③《公孙丑章句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集注》:“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

(二)广征博考,力求贯通的功用

朱熹发挥训诂的功用,对与文意有关的历史故事进行叙述,使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加连贯和清晰。朱熹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考证,使得《孟子》的思想得以贯通。朱熹通过对作品中所隐含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典故进行叙述,使文章的句意、章旨更加明了。如:

①《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孟子集注》:“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溢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此处对梁惠王的身世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孟子的先游齐还是先游梁的历史进行了考证。

②《公孙丑章句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孟子集注》:“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嬴,齐南邑。”朱熹讲述了孟子“自齐反鲁”的历史。

(三)训诂的方法论意义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文章的词句、历史典故等进行说明和解释,其中使用了多种的训诂形式和训诂方法,并且他在训诂的过程中对其理学思想进行了阐发。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汉代、宋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进行字词考证、名物训诂和句意说解的基础上谈论其理学思想,以达到“以训诂通义理”的目的。朱熹不仅批评了汉代重训诂而轻义理的治经倾向,也克服了宋学重义理轻训诂的弊端,而是将二者的重要性放到突出的位置。朱熹以阐发义理为主要目标,又不废训诂考证。

历代《孟子》的研究论著有很多,朱熹的《孟子集注》的出现使得孟子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0]从西汉以来,有扬雄为《孟子》作注,此书今佚。到了东汉赵岐作《孟子章句》,并撰《题辞》,这为《孟子》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和儒学自身流弊的显现,导致这一时期关于孟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进入到唐代,因为有一些诗人极力宣传《孟子》,才使得其为时人所熟知,但即便如此,该书也没有被认定为经书。到了宋代,随着孟子研究的专著增多,《孟子》之书和孟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孟子》正式被官方列为经书。宋代理学注重从对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中阐发思想,这带动了孟子研究的发展。宋儒不拘泥于汉儒传注训诂,重在对义理的阐释,从语境、语气去挖掘其内在精神。[11]

接着,《孟子集注》是朱熹用理学思想阐释儒家经典的代表之作。朱熹所使用的训诂形式及训诂方法研究,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训诂的角度对《孟子集注》的训诂形式进行更深刻、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全面把握《孟子》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对于《孟子集注》的训诂特点、训诂史的研究、训诂与理学结合的特点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朱熹的《孟子注疏》对字词句意进行疏通,随文释理,对儒学义理进行发明。并且,对于朱熹《孟子集注》的训诂研究,使人们重视宋代训诂学,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补充。

四、结语

本文重点选取了朱熹在训诂中对词语进行解释的部分进行了个案分析,从内容、形式、方法等入手,对朱熹《孟子集注》的训诂特点进行分析。本文对《孟子集注》采用的训诂形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古字注今字、今字注古字、注明通假字;对《孟子训诂》采用的训诂方法研究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因声求义、音义兼注、直陈词义。《孟子集注》的训诂功用为说明词性,对文章词句、历史典故进行说明和解释,广征博考,使文章贯通。《孟子集注》涉及内容全面广泛,包括注音、释词、发凡起例等,其训释语言精练严谨,恰到好处。朱熹在《孟子注疏》中,采用了义训、声训等多种方法。朱熹在注释中,重点在于对义理的解释,同时也兼顾训诂中的考释,重视训诂考证。朱熹的《孟子集注》克服了宋代学者重义理轻训诂、汉魏学者讲训诂不讲义理的缺点。

参考文献:

[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张春艳.《孟子集注》和《孟子字义疏证》训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王彦坤.训诂的方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

[4]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博出版社,1989.

[5]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周大璞.训诂学要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7]馮玉涛,郭常娟.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09-117.

[8]孙园园.发语词的功能及其与虚化的关系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0(03):60-64.

[9]白兆麟.实事求是乃学术之第一要义[J].古汉语研究,2001,(01):77-81.

[10]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1]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刘小许,女,汉族,广东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儒家经典解释学。

猜你喜欢

训诂朱熹孟子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磨刀不误砍柴工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