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的学术与大概其的自信
——以展览为例
2023-10-27刘进安
差不多与大概其的说法是指人们做事的习惯和态度,这种感觉式的工作风格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和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以画展为例,主办者想做一个严肃的学术性展览,但参展作品有可能就是另一回事儿。主题和作品对不上号,或文不对题,各自拧巴,最后差不多草草了事。当然了,要是主办者有差不多的习惯和工作风格,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可能以学术之名行实惠之实,大概其玩玩就算完成了使命。如果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能以差不多的方式行事,他将面临的就不只是学术问题了,在参展的人选上就会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人情,还有朋友、同道和上下级的人情,等等。因为这个行当里的人们都想“学术”呀!
由此看来,差不多和大概其对于学术是底线逻辑,也是最后的落点。这样的话,就懂了有些主办者用一个展览的方式,故意表现出故弄玄虚的做法,或者不论作品内容如何也要把展览名称命名得玄虚和抽象,甚至不惜回到远古寻找那些诘屈聱牙般的文词用于主题。意思是说,无论你们画得怎么样,我自己先“学术”了再说。
其实,差不多与大概其的习惯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然的话,有些条理、规矩在生活中不会不产生作用,变通让差不多和大概其成为事业的润滑剂,而且非常好使。
所以说,展览主题对于画家和主办者来说是把双刃剑,二者之间相互借力才是问题的实质。“文不对题”那是文章的错误,但在展览中实属正常,并不罕见,中国画自己也文不对题。所以,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无论是专家和学者,还是主办方和画家从不理会这个问题。对于主办者来说费劲巴力地弄成了就算成功。对画家来说被邀请就足以说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参与了这类展览犹如登上学术殿堂的门槛,这才是问题的正解。
有两种形式的展览研讨会也能说明差不多、大概其的“学术”风气。首先发言的是坐在会议桌内圈的那些人(也是所有展览都坐在内圈的那拨人,一套词,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术研讨会,即俗话说的跑场子,先一通大词,天南地北,云里雾里,内容依旧),无论说的是高或低都和参展作品不沾边,和展览也不沾边,说者自顾说之。我曾把这类研讨会称为新观点的发布会,看谁的观点更新更前卫。但是,那是指20世纪90年代的研讨会,现在的研讨会别说观点,连基本的认识恐怕都谈不上了。
个人展的研讨会就更玄乎了,不再是新观点发布会了,直接转化为个人的吹捧会。专家、朋友、同道一通可劲吹,吹得毫不相让,好像总怕怠慢了作者似的,有引经据典地吹,有理论论证地吹,有转弯抹角地吹,有堂而皇之地吹,也有莫名其妙和大言不惭地吹,一直吹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止……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这些大概其的话语就像呈堂证供一样将当事人以铅字印刷的形式作为证据刻成历史。
可见,展览组织方式、研讨会与画家构成的学术现实说明,“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
事实上,学术已经变成了日常,甚至比日常还日常,张口闭口都是学术,以学术而行为,以学术入仕,以学术获利,学术变得廉价,也变得脆弱。
差不多的学术和大概其的自信都是事物反证的结果,自信和脆弱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也相互转换。
差不多的学术是有它的语境的,而大概其的自信也是自设藩篱并在藩篱中自嗨的一种生存之道。“学术”,或许也可以是一种大概其的方式吧。
刘进安/米脂写生 纸本水墨240cm×60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