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大食物观
——以科技创新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

2023-10-27王毅超宋金龙王书李梦龙马卓君

中国水产 2023年8期
关键词:水产品渔业高质量

◎ 文/王毅超 宋金龙 王书 李梦龙 马卓君

作为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主要生产方式,渔业该如何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水产品可持续、高质量产出,增强对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支撑能力,作为渔业科技工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聚焦种源自主可控,向种业源头要食物;突破养殖核心技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向设施渔业要食物等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渔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将渔业的战略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也为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主要生产方式,渔业该如何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水产品可持续、高质量产出,增强对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支撑能力,作为渔业科技工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渔业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渔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与国民经济发展齐步而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渔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大国粮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是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满足人民需求。水产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之一,是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重要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690万t,连续33年居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kg,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水产品消费约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保障了水产品稳定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有力践行了“不仅保障主粮安全,而是要保证整个食物安全”的大食物观。

二是推动渔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渔业总产值稳定增长,2021年,全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9689亿元,比1952年的6亿元增长了4948倍。渔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渔民增收,2021年渔民人均纯收入23442元,是1985年的38倍。渔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二、科技创新是支撑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我国渔业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正确的渔业发展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渔业科技创新的巨大核心推动力。渔业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的,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推动渔业朝向新的台阶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鱼类养殖学家钟麟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突破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成为渔业从“狩猎型”向“农耕型”过渡的关键标志。20世纪50年代,海洋生态学家朱树屏等发明了海带自然光人工育苗技术,带动和兴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一次发展浪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等攻克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使对虾进入到大规模全人工养殖时期。对虾、扇贝、大黄鱼、鲆鲽鱼类等重要养殖品种人工育苗技术的发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养殖浪潮,使老百姓从“吃鱼难”到“年年有鱼”“无鱼不成宴”。20世纪90年代的网箱、工厂化养殖技术,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为水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渔业科技加快关键技术突破,科技创新继续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海水养殖容量”“贝藻养殖碳汇”及“碳汇渔业”等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推进,使渔业绿色发展有了坚实充足的科学依据。渔业科技在养殖技术与养殖模式方面加快了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循环水养殖、稻鱼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推广,物联网养殖设备、大型深海养殖装备不断涌现,为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以科技创新驱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大食物观,将渔业的战略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为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渔业产业规模宏大,虽然渔业科技创新成果总体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天然水域渔业资源衰退、耕地红线不能逾越、渔业生产空间被挤压的形势下,我们仍然面临着水产种业创新不够、关键养殖核心技术有待攻关、渔业装备性能有待提升等问题。新形势下,我们要着眼于渔业科技制高点,着眼于强化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的竞争力,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种源自主可控,向种业源头要食物

种业是渔业的“芯片”,更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国水产育种在基因资源发掘、种质创制等方面已经处于领跑地位,但仍面临着拳头养殖品种占位不足,有育种利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少,种质资源保藏和利用不够等问题,要想实现种业振兴,必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种质资源保存与精准鉴定。以抗病、抗逆品质和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为攻关目标,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评价,筛选水产养殖优异种质。

二是加强原创性技术研究。开展水产生物表型组、合成生物学等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水产生物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技术,补齐我们在原创性育种技术方面的短板。

三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运用先进的生物育种理论与方法,培育突破性品种,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

(二)突破养殖核心技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的基础上拓展渔业的生产空间、提高渔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渔业的生产品质,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

一是积极向盐碱地进军,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地拓展养殖空间。我国农业无法直接利用的盐碱地占国土面积10%,开展主要养殖品种耐盐碱性能提升研究和盐碱水土资源一体化利用技术研究,实现“以渔治碱”,改善土壤结构与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盐碱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展水产养殖的空间。

二是推进渔农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地提高生产效率。突破渔农综合种养高质高效核心技术,构建鱼-稻、虾-稻、蟹-稻、鱼-菜等高质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显著提升渔业生产水平和产出能力,提高渔业生产效率。

三是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精细加工水平,提高渔业生产品质。突破水产品预制菜高质化加工关键技术、加工副产物中活性物质高效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及养殖污染防控等新技术,提高水产品品质,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向设施渔业要食物

我国国土资源广阔,资源类型丰富,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向设施农业要产出,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

一是突破池塘、陆基工厂化智慧养殖技术瓶颈。开展智能化养殖装备及智慧渔业平台开发,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水产物联网平台,实现养殖环境调控及系统管控。研发智能池塘生态评估装备和高效水体净化装置,实现集约化养殖污染的可控化,引导产业逐步走向智能化、精准化、健康化。

二是发展深海与极地捕捞业,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开展远洋捕捞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的研制,研发极地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智能装备,进一步向深蓝海洋进军,利用智能捕捞设施开发深海与极地蕴藏的丰富渔业资源,揽万里海疆,推动渔业挺进大洋。

三是深远海智能养殖设备研发,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开展深远海大型智慧渔场养殖装备、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技术攻关。发展深蓝养殖业,充分利用广阔的深远海空间,促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渔业发展成就斐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渔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渔业科研人员,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为引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渔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扎实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水产品渔业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