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2023-10-26元氏县水利局
□元氏县水利局
元氏县地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南部,太行山东麓,北距省会35 km。全县辖8 镇7 乡、208 个行政村,总人口44.07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63 万人;县域面积675.3 km2,平原、丘陵和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全县耕地面积43.67 万亩。2015 年以来,元氏县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通过整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别是在八一灌区试点区建立了“六项机制”,走出了一条“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现代化灌区建设之路。
1.八一灌区基本情况
八一灌区始建于1959 年,有效灌溉面积5.1 万亩,是我县唯一的一座中型灌区。灌区位于我县中部,分布于山丘和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坡度在1/200~1/400 之间,适合自流灌溉。其水源为八一水库,该水库于1958 年建成,坝址位于潴龙河中游山区与平原衔接处,控制流域面积142 km2,总库容7387万m3,调洪库容5177 万m3,兴利库容3365 万m3。
元氏县八一灌区服务中心为灌区管理机构,隶属于元氏县水利局,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差额补贴),规格为股级,下设办公室、工程水管组、财务组、信息中心以及3 个渠道管理所。服务中心编制17 人,现有职工17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 人。
2.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2.1 存在的问题
八一灌区建成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灌区年引水量最大时达2700 多万m3,灌溉面积扩大至8.5 万亩,效益达到顶峰。90 年代后期,因灌区建设标准偏低,加之运行时间久、历史欠账多、维修养护经费不到位,灌区开始出现工程老化、渗漏严重、工程破损、渠道坍塌、灌排工程设施存在短板等问题。特别是“96·8”洪水后,水毁灌溉设施未能及时恢复,造成灌溉效益发挥不充分,灌溉面积萎缩,2004 年灌区灌溉面积萎缩至仅1.5 万亩。
2.2 解决思路
元氏县高度重视灌区建设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遵循“有利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利于灌区面积恢复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多元化资本投入,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制定了解决思路,即:以完善各级渠道节水改造建设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及建设管护机制为动力,充分发挥试点引领作用,实现“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
3.采取的措施
3.1 以建设节水工程为重点,构建“立体化”渠道,夯实筑牢现代化灌区发展基础
3.1.1 防渗干支渠,改造“地上灌溉枢纽”
利用2014 年和2018 年度国家中型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投资8300 余万元,完成所有干支渠的节水改造,长度达18.79 km,同时新建和维修建筑物257座。干支渠防渗使明渠输水时间缩短50%,灌渠输水能力显著提高,一个“输水能力强、节水高效”的地上枢纽工程初步建成。
3.1.2 推广渠改管,修建“地下输水网络”
利用灌区的地势落差,创新节水工程建设新模式,积极探索低压混凝土管道防渗技术,全面推广“渠改管”地下输节水工程。自1995 年在一分干下游成功建设第一条混凝土节水管道(长950 m)的基础上,经多年探索,我县先后借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南水北调灌区恢复工程、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投资1.4 亿元,新建支、斗渠“渠改管”工程170.8 km。
由于低压“渠改管”工程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且具有节水、节地、节工和节约费用等优点,深受老百姓欢迎。目前,该技术措施在灌区范围内已实现斗渠全覆盖,一个“辐射面广、节水程度高”的地下网络化输水格局初步形成。
3.1.3 建设小渠道,完善“田间节水配套”
为解决斗渠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输节水问题,满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量到户要求,近年来,我县利用小农水维养、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对地面田间农渠等小渠道进行了防渗改造,防渗形式以砌筑和混凝土浇筑为主,断面尺寸一般为400 cm×40 cm~600 cm×60 cm。同时,按地块每户预留一个出水口,方便群众灌溉。截至目前,我县已投资6500 余万元,累计建设小渠道等田间配套工程229 km,实现了水库到田间的节水工程无缝衔接,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水利用系数,而且实现了精确计量到户,提高了用水户的节水意识。
3.2 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核心,落实“六项机制”,巩固提升现代化灌区建设水平
3.2.1 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机制
元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其列入全县重项改革工作内容。一是成立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水利、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合力推进改革。二是出台了“一个意见、三个方案、四个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搭建了推进改革的制度体系。三是协调办公场地,成立了“元氏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服务中心”并组建了工作专班,其中八一灌区专班由灌区人选组成。“服务中心”集用水协会管理、工程技术服务、水权交易、宣传培训为一体,负责专职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项措施的落实,自上而下构建了“组织健全、高效有力”的改革工作格局。
3.2.2 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灌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1134 万m3。二是开展水权分配。制定出台了《元氏县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方案》,针对机井和灌区分区制定分配方案,其中:井灌区为172 m3/亩·年,水权明确到户;渠灌区水权明确到村,额度待定。为鼓励使用地表水,压减地下水,在井渠双灌区域执行“超水权加价”制度,水权额度为172 m3/亩·年,超用水量加价0.1 元/m3,加价水费由村农民用水户协会收取并专户留存;在纯渠灌区执行“超定额加价”制度,灌溉定额为340m3/亩·年,超定额加价20%(0.03 元/m3),加价水费由村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委托人收取并上缴灌区服务中心专户,加价资金与奖补资金打捆使用。三是鼓励水权交易。出台了《元氏县农业水权交易实施办法》。2019年8月份,在全省率先建立水权交易系统平台(互通手机APP)。截至目前,我县在井灌区共计完成农业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168 单。下一步,计划在渠灌区探索实施水权管理制度,以村级管水组织或委托人为用水主体,相互之间开展水权交易。
3.2.3 建立合理水价形成及动态调整机制
坚持以水价促节水、强管理。一是分级管理,合理定价。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科学测算工程运行成本水价,通过政府定价和协商定价方式确定执行水价。2023 年6月,我县对八一灌区运行成本进行了成本监审,监审结果为0.28 元/m3。经综合考虑种粮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等实际,我县将八一灌区骨干工程执行水价由1999 年的0.15 元/m3调整为0.18 元/ m3,不足部分采取节水工程、财政补贴等措施解决;末级渠系终端水价以满足管水组织运行成本为前提,由协会组织协商,实行一村一价。二是科学动态,调整水价。在供水成本、灌溉定额等发生变化情况下,适时动态调整农业用水价格,在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下,确保供水工程收支平衡和良性运行。
3.2.4 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一是完善计量设施,登记灌溉用水台账。在完善传统计量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八一灌区智慧水利平台,在干、支、斗渠建设9 处水情在线监测站,配套31处超声波、可视等信息化计量设施,并执行“三级计量、四级台账”制度:总干渠进水口设一级量水点,建立一级水量台账;总干渠入支渠口设立二级计量点,建立二级水量台账;支渠入斗渠口设立三级量水点,建立三级水量台账,本级为灌区管理单位对村(用水合作组织或委托人)设立的供水计量,供需双方现场确认流量和时间,供方加强水源调度,确保水流平稳,需方排好浇地顺序,确保户与户无缝衔接;村管水组织或委托人负责收取水费,并建立第四级用水量台账,有条件的村(配有小渠道、一户一口)计量到户,按量收取农户水费,并按户登记。条件不具备的村按亩收取农户水费,按斗渠或农渠登记。二是出台奖补办法,完善奖补操作流程。出台《元氏县八一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自年度用水量统计、定额内节水量核定、申请奖补、年度考核到主管部门审批的一整套流程。年底,各村根据灌溉台账,将当年用水总量、各户用水量、定额内节水量上传至信息平台,同时上传工程日常维护信息。八一灌区服务中心根据年度奖补资金筹集情况,在排除超定额用水、考核不合格等情况后,结合各村申请及其工程维护费和节水量数额,制定各村奖补资金分配方案并上报县水利主管部门。水利局召开党组会研究通过后,奖补方案交由各村公示7 天,无异议后由灌区服务中心负责将奖补资金拨付村级农民用户水协会。奖补资金分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补助资金补助对象为协会等管水组织,主要用于工程维护;奖励资金拨到协会,协会可以统筹用于工程维护,也可以发放给节水户。
3.2.5 建立群众参与机制
一是成立基层管水组织,实现群众共建共享。在八一灌区灌溉范围内的27 个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其主要职责为辖区内工程维护、正常和加价水费收缴、水价改革奖补资金使用与管理、水量测量及台账建立、水事纠纷处理、节水宣传等。协会代表用水户利益和意愿全程参与灌溉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既是执行者也是受益者。二是设置独立银行帐户,建立奖补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县村两级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时,全部登记注册,建立独立银行帐户。县主管部门按照农业水价改革奖补资金发放流程,将奖补资金从县级专用账户直接拨付至村级协会账户,从而实现了“一杆子插到底”,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2.6 建立工程管护机制
一是明确管护主体,实行分级管理。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落实“两证一书”为基本要求,对灌区进行分级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干支渠产权和使用权归国家所有,由八一灌区服务中心进行管护;斗渠和农渠按投资主体明确产权,使用权归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委托人、承包人,由其进行管护。各级管护主体逐级制定管护制度,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人,建立日常管护台账,年终进行管护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分配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二是推广“赵村模式”,落实管养经费。“赵村模式”即地表水末级渠系管护模式,其特点是工程产权人将使用权移交村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开展“四统”管理,即统一灌溉、统一计量、统一收费、统一维修。在上缴灌区水费的基础上,每立方米收取0.05 元(基层管水组织协商制定)作为协会的管理费和工程维修基金,与上级拨付的奖补资金打捆使用,实现了水利工程有人管、有钱管、长受益。
3.3 以创新标准化管理为手段,开展“三化”建设,优化提升现代化灌区服务效能
为加强灌区管理,我县按照省水利厅开展灌区标准化建设相关要求,从“三化”着手,进一步优化提升灌区服务效能。
3.3.1 人员管理制度化
聚焦灌区现代化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做到精细化管理,先后制定岗位责任、工程管护、节水灌溉、设施操作、目标考核、行为准则等各项制度28 个,在灌区建立起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切实做到了工程管护到人、用水管理到人,目标任务到人,做到了灌溉设施完好率100%、灌区水费收缴率100%。
3.3.2 设施管理自动化
对9 处骨干输配水建筑物进行闸门自动化升级改造,构建“闸门远程+现地监控”系统,对接业务应用服务体系调度需求,实现了输配水节点指令执行、执行状态实时反馈、工程状态实时监控的自动化作业,使整个输水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设施管理自动化不仅实现了优化渠系供水、杜绝弃水,而且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降低了水损,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
3.3.3 用水管理信息化
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求,在八一灌区新建信息调度中心2 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3 套,安装视频监控25处,在干、支、斗渠安装信息化计量设施31 套。用水管理的信息化,可精确作出来水预报和需水预报,并依此统一分配水量、统一协调调度,实现了用水管理的可视化、网络化、远程化、数字化。
4.取得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实践,我县八一灌区通过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新路子,与过去相比,实现了“四省、一增、两提高、三扩大”。
“四省”,即“省水、省时、省工、省钱”。据统计,目前,灌区耕地年亩均节约用水100 m3,水头输送时间节约50%以上,年亩均节约劳动力2 个,年亩均节约灌溉成本120 元。
“一增”,即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灌区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种植收入明显提高,农民土地流转费用由过去的400 元/亩增加到1200 元/亩。
“两提高”,即渠系水利用系数由过去的0.48 提高到0.71;群众对水的商品性认知和节水意识明显提高。
“三扩大”,即一是灌区灌溉面积由过去的1.5 万亩扩大到现在的5.1 万亩,年可压减地下水684 万m3;二是因灌区改造适应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新趋势,扩大了灌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面积;三是通过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创新型组织,扩大了工程管护基金融资渠道。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元氏县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我县先后被水利部列为“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被省水利厅列为“整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苏阳乡纸屯村和殷村镇赵村农民用水户协会被评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2022 年,八一灌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节水型灌区”。国家级新闻媒体对我县做法进行了报道,财政部、水利部等领导和专家及数十个省、市、县考察团先后到元氏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