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桑基鱼塘的变迁看中国农业发展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2023-10-26卢全有赵卫国任永利沈曼曼侯启瑞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7期
关键词:湖州市鱼塘湖州

卢全有,赵卫国,任永利,吴 萍,沈曼曼,侯启瑞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100)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经济发展迅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部分效益低的农业产业出现倒退现象,桑基鱼塘就是典型例子。蚕桑产业生产劳动力密集、收益率低,逐渐被农户抛弃,尤其是在江浙等发达地区[1]。但桑基鱼塘系统作为乡村文化与劳动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水乡地域景观和农业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代表,对其发展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积极作用。湖州桑基塘鱼是浙江省湖州市的特产,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湖州桑基鱼塘的形成过程、演变与发展为例,讨论生态农业在新时期的主要模式,提出生态农业取得较高收益的措施。

1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演变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是一处6 000 年前由长江、钱塘江、苕溪、荆溪夹带泥沙不断冲刷形成的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大都地势低洼、河港纵横交错,容易闹洪涝灾害。这样的地形地貌在太湖南岸的湖州市尤其普遍,因此湖州一带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形成了水稻田、鱼塘和桑地交叉分布、相互依存的农业结构。

湖州桑基鱼塘的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2]。当地人因地制宜地将低洼易积水的田地深挖作鱼塘,挖出的泥土堆积在鱼塘周边作塘基,塘基种植桑树,桑叶喂蚕,废弃的蚕沙、蚕蛹养鱼,又根据不同鱼的生活习性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同塘分层养殖以充分利用水体养分,鱼粪、塘泥制作有机肥培桑,从而将植桑养蚕和围水养鱼融为一体,形成由多条小生物链构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实现了蚕桑业与养殖业的共同发展。在该系统中,桑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太阳能和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生产桑叶,是生产者;桑叶喂蚕,桑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给蚕,蚕是一级消费者;蚕沙和蚕蛹投入池塘喂鱼,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内的微生物分解鱼粪、藻类等废弃物,使其转化成N、P、K 等简单的无机物混在塘泥里,塘泥培桑又将营养元素还给桑,微生物既是三级消费者,又是土壤无机质的生产者,使这个生态系统开始新的物质循环。桑基鱼塘包含了桑、蚕陆地子系统,鱼、浮游生物鱼塘子系统,2 个子系统之间通过人类搭建的通道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被后一环节所利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的立体种养系统,通过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不断地被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低投入、高产出[3]。

1929 年前后,受世界经济危机和战争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太湖流域桑基鱼塘数量锐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湖州桑基鱼塘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因受国际丝绸业衰退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城市扩张、增修道路和大批企业涌现占用了大量农田,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使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大幅下滑,农民追逐经济效益重渔轻桑,桑基鱼塘的数量越来越少,桑-鱼-田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花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型基塘和规模化水产养殖经济模式,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多层次、多产业链混合的大循环经济模式,并由此产生“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4]。因此,桑基鱼塘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产过程既能合理地利用水、土和动植物资源,又能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只要运用得当,不论是生态上还是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

湖州桑基鱼塘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和孚和吴兴区东林等3 镇,面积7 200 hm2,其中桑地4 000 hm2,鱼塘3 200 hm2,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有着江南水乡典型的农业景观和蚕桑文化[5,6]。

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考察,于2004 年6 月将菱湖镇射中村作为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的桑基鱼塘教学基地,每年举办淡水鱼养殖培训和研讨会,接待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户学习并推广这一历经千年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6]。一直以来,湖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对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保护,2013 年成立了桑基鱼塘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2015 年又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纳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使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从法律法规层面得到有效保护。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长江》大型电视系列片摄制组于2016 年4 月到菱湖镇桑基鱼塘教学基地摄录了村民挖塘泥、培桑树、摘桑叶、孵化蚕种、喂蚕蚁、捕鱼的桑基鱼塘种养生产模式,并在荻港村摄录了600 hm2“油基鱼塘”示范基地的生产模式,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台连续播放。2016 年11 月,中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湖州市落地,工作站充分挖掘湖州市农业文化,开展桑基鱼塘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为申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技术支撑。2018 年4 月19 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申遗成功。

3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典型案例

2014 年,对家乡杭嘉湖区域传统农业有着深厚情怀的农民企业家沈晓龙在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南浔区成立了一个家庭农场[7]。该农场占地10 hm2,四面环水,地理位置和水、陆俱全的结构非常适合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经过改造,农场+池塘建成全部贯通的环形,在“塘心岛”西北方向用水泥浇筑了3 条水渠,渠道两端用铁丝网封堵养草鱼,渠道上端设置增氧泵。开机后,增氧泵在增氧的同时推动水体流动,鱼在流动的水中游动。沈晓龙将此种养鱼方式命名为“跑道养鱼法”。用“跑道”养出来的草鱼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售价比普通草鱼高1~2倍。为省去挖塘泥工作,沈晓龙在渠道下端铁丝网外3 m 处筑暗坝拦截和沉淀鱼的排泄物以及吃剩的饵料,然后用泵将它们抽到“塘心岛”上作肥料给鱼塘旁边的桑园使用,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农场其他水域养殖花白鲢以调节水质。养鱼收益支付农场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资,从而使草鱼收益成为纯收入。为了克服养蚕劳动力成本增加、大蚕饲养面积不够等困难,沈晓龙还研究开发了一种立体化大蚕饲养新技术。设计了一种像立体车库的6~8 层的大蚕饲养铺位,使大蚕饲养面积在不增加房屋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增加6~8 倍,通过铺位的升降和移动节约劳动力,从而提高饲蚕效率。再加上用蚕季重叠方式,不等一季蚕养结束就开始养第二季蚕,其家庭农场每年可以养大约11 季蚕共550 张蚕种,蚕种成本降至600 元/张。还提高了桑叶采摘的机械化程度以适应大批量养蚕需求。通过系列技术改革创新,大幅提高了养蚕经济效益。再加上小蚕共育收入,每年收益非常可观。

农民企业家沈晓龙探索出来的“跑道养鱼法”和“立体养蚕法”已在湖州市南浔区推广开来。该地区还邀请了高校和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共同打造了7 个蚕桑、水产、粮油、观光农业的产业联盟,为桑基鱼塘系统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除了桑基鱼塘,当地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油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并将这些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鱼塘生态景观与自然风光、古村落风貌和人文资源相结合,打造出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于一体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景区,为类似桑基鱼塘这样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了新方向。

4 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措施

桑基鱼塘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系统无废弃物,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8]。桑基鱼塘从诞生开始,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中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桑基鱼塘系统结构的变迁可以看出,生态农业一定要取得较高的收益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基于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科技、资本等),提出以下措施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首先,提高现有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补齐限制土地产出效率的短板。种子、土壤立地条件和肥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水利、电力等)等都是影响土地产出效率的因素,然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收益低,导致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供给不到位,限制了农业多元化的发展进程[9]。因此,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0,11],整合国家、政府的建设资金,补齐土壤改良和农田排灌设施等短板,提升农田等级和提高农民的利益,确保中国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政府也可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外部资金共同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重点农业项目的倾斜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科研院所应立足本地实际,培育适宜当地种养的高产、高抗、优质的品种。另外,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要强化金融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根据不同级别的农户需求特点设置金融产品和保险种类,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其次,应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农技服务,鼓励涉农企业以“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2]。农技服务要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采取多样化方式开展,可以是单环节、多环节或全程托管,为各级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生产培训、销售流通、土地流转和生产托管等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

最后,应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13]。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提升动力,生态农业也一样。根据地方农业特点,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种、养、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训,鼓励高素质农民报考职业院校提升学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湖州市鱼塘湖州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鱼塘的面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My family
巧建鱼塘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植树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好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