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鲁番学,古丝路上的另一颗明珠

2023-10-26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敦煌学吐鲁番遗址

文|本刊记者 张 霄

在新疆吐鲁番诞生的吐鲁番学,不仅是与敦煌学齐名的国际显学,更为深化新疆历史文化、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

提起新疆吐鲁番,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葡萄沟和火焰山等等。其实,在这座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城市里,还有不胜枚举的文物遗址、多语种文书、纺织品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而在这里诞生的吐鲁番学,不仅是与敦煌学齐名的国际显学,更为深化新疆历史文化、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曲折中发展

提起吐鲁番学,或许很多人都不甚了解。

著名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资深学者陈国灿先生,在他的《吐鲁番学研究和发展刍议》一文中这样解释:“吐鲁番盆地的地上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上自石器时代至周、秦,下迄明、清,既有汉族的,也有北方各个民族留存下来的实物或文字记录。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护、整理和研究的学问,被称之为吐鲁番学。”

“中国吐鲁番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椿园、祁韵士、俞浩、徐松、陶保廉等人到西域来游历的见闻著述。”据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介绍,吐鲁番位于吐鲁番盆地,有着夏季极端炎热、热量不易散发、全年降水量极少的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因此大量的可移动及不可移动文物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了吐鲁番学起源的温床。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各国探险家对吐鲁番的关注甚至肆意掠夺,致使吐鲁番学大量文物流散海外。”陈爱峰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引起了世界各国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此展开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学问。这一热潮也引起了国内许多知名的学者的重视。

1928年,中国和瑞典两国学者成立了“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展了中国学术界对吐鲁番等地的第一次科学考察,其中黄文弼先生的学术成就尤为引人关注,由此奠定了中国吐鲁番考古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大量文物的外流也造成了国内吐鲁番学研究者们的举步维艰。

图1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回鹘贵族供养像

图2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回鹘公主供养像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于中国、却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性质的吐鲁番学终于在本土迎来了飞速发展繁荣时期。

1959-1975年,为配合地方建设,在国家的资助下,新疆考古工作者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进行了13次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物,时代上自南北朝,下至唐代,以出土文献为大宗。1975年,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和支持下,以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对这批珍贵文献进行整理,出版有十卷录文本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后又出版了大四卷本的图录本。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吐鲁番学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83年,由国学大师季羡林等先生牵头成立了全国性研究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吐鲁番学的名称得以确定,吐鲁番学以此为契机得到了长足发展。

至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在吐鲁番学的诞生地终于有了自己的吐鲁番学研究机构,吐鲁番学研究人才队伍初步建立起来,迄今为止已经召开了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地扩大了吐鲁番学在国内外的影响。

敦煌学与吐鲁番学,这两门国际显学,也因发现过程、研究内容、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敦煌学比翼齐飞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目前研究这种汇流现象和汇流规律的地区,最好的、最有条件的恐怕就是敦煌和新疆。”而恰恰在这两个地方,诞生了两门闻名遐迩的国际显学——敦煌学与吐鲁番学。这两门国际显学,也因发现过程、研究内容、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吐鲁番学与敦煌学并称为姊妹学科。”对于两者的联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游自勇这样解释:“吐鲁番学的研究内容与敦煌学有相同之处,且二者同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关系极为密切。”

更极具戏剧性的是,追溯中国吐鲁番学的发展,我们亦从中看到了与敦煌学从被发现到大量文物流散海外的令人扼腕的相似经历。“不过二者之前也有一些不同,”游自勇认为,“敦煌学是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及莫高窟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吐鲁番学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广泛,是以吐鲁番周边的古墓葬、古城址、石窟寺及这些遗迹所发掘的出土文物为主,内涵与外延无疑更加丰富。”

同时,游自勇也指出,吐鲁番学与敦煌学相比文献资料更为零碎,二者发展道路也有所不同。“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国内吐鲁番学的研究缺乏实物和依据等原因,20世纪前半叶中国敦煌学的研究是远远超过了吐鲁番学的。”

对此,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在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敦煌学的成果要比吐鲁番学多得多,吐鲁番学研究院人员有限,有些工作无法展开。“我曾经在2009年时撰文,《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特别强调在吐鲁番出土文献的整理,在吐鲁番地域社会史、写本时代书籍史、丝绸之路胡语文献等方面,应当吸收敦煌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加大力度做吐鲁番学的研究。”荣新江说。

中外专家学者在西旁吐峪沟景教遗址考察交流

高昌故城景教“圣枝节图”

丝路研究的高地

早在吐鲁番学发轫时,吐鲁番出土文书所涉及的多种语言就为研究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站点和中西交通的孔道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化的交流情形与各民族的交融。时至今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开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吐鲁番学也自然同敦煌学一样成为了丝路研究的高地。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对文物工作关注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吐鲁番的考古工作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陈爱峰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正不断推进着吐鲁番学的发展,而吐鲁番学取得的成果,也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添砖加瓦。

据陈爱峰介绍,近年来在对加依墓地、胜金店墓地、洋海古墓、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不仅涵盖5000余年历史,更囊括了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儒家文化、萨满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文化遗存则明证了新疆始终是多元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新疆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就在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参会的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分组走进吐峪沟石窟、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对两处吐鲁番最新考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部丘岗上的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发掘出土过汉文佛经、道经及叙利亚文、回鹘文等文献,是中国现存罕见的早期景教遗址,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其遗址多元,文化荟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艾瑞克·亨特分享了对该遗址出土的叙利亚文手稿的研究,介绍了遗址在宗教、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我非常高兴能够同中国学者交流。遗址独特、手稿丰富。吐鲁番文化丰厚,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宝贵的财富。”她说。

与会的学者专家也一致认为,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扎实做好遗址的发掘、保护、展示、利用、转化等工作,积极探索遗址文化活化利用途径。

猜你喜欢

敦煌学吐鲁番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项楚先生与川大敦煌学研究
百余年来敦煌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相逢吐鲁番
晚清吐鲁番协理台吉
吐鲁番地名新探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