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峰:“美丽中国”的见证者与践行者

2023-10-26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文明绿色

文|本刊记者 周 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让人民享有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贾峰(右一)与生态环境部的同事一起骑行上下班

2023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国开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50周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现任首席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贾峰从事生态环保工作35年,在生态文明、环境法治、环境教育、环境影视、邻避化解、公众沟通、舆情引导、气候传播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既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倡导者,又是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让人民享有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独创而超前的中国经验

1973年,中国政府提出生态环保理念,至今已经跨越了50年。回望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到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再到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升华,“美丽中国”成为强国目标。如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已成为全民共识。

贾峰说,自己感触最深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发生了一个历史性、全局性的转折。中国在环境监管方面制定了前所未有的目标,“这些目标非常超前,而且此前没有经验可借鉴,可以说是中国独创的。”贾峰指出,这些开创性的举动,是为了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存。

他进一步指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恶化。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很多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日本的水俣病等等。“这些都是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造成的。”

中国在最近十年的发展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观”。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其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其中,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打赢蓝天保卫战

大气污染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相继出台气、水、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向环境污染宣战的三大战役。因每个行动计划包含十个方面的措施,故被简称为“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其中,2013年9月颁布的“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这些目标究竟意味着什么?贾峰解释道,从2012-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从约4000美元增长到了约8000美元,仍处在一个工业化的进程中,还没有达到小康。而西方国家处于这一工业增长阶段时,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都在增加,环境持续恶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增长阶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同步改善。中国制定的“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目标就是要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有所保障,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贾峰回忆说,“物以稀为贵。2012-2015年这段时间,朋友圈经常有人晒北京的蓝天白云,觉得好幸福。但如今,朋友圈和微博上极少有人晒蓝天,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气十条”如期完成之后,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又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芝加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迈克尔 格林斯通2018年3月12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刊发署名文章,他指出,“美国实现空气污染值下降32%的目标,距离其颁布《清洁空气法》过去了整整12年,而中国则在短短4年里就实现了目标,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该研究所的研究还显示,从2013-2020年,北京的PM2.5浓度从85微克降至38微克,意味着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因此延长4.6年。也就是说,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不仅能直观感受到,还体现在预期寿命的改变。

绿色骑行和传播实验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政策研究、参与决策、制定计划、开展培训等。”贾峰说,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他发现环境传播的策略要发生改变。“过去我们的思路是‘按照我说的去做’,现在转变为‘让我给你做示范’,要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民众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学习。”

自2020年4月15日起,为了鼓励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贾峰开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骑行故事,他称其为“绿色骑行实验”和“绿色传播实验”。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而消费端的人均碳排放在整个国家的碳排放量中占比相当高。贾峰指出,中国现在人均大概八九吨的碳排放,其中超过50%发生在消费领域,如果这部分碳排放能减下来,生产端就能减轻很多压力,碳排放总量也会下降。

贾峰开始对骑车通勤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上下班往返是15公里左右,如果按照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大概将近4000公里。按照高德地图模式计算减排数量,通常是每10公里3公斤,4000公里就1.2吨,即实现了“一人骑行一年减碳一吨”的目标。

作为社交媒体的活跃用户,贾峰是生态环境部唯一在微博上有实名公开账户的,目前粉丝量是25万。“我希望通过详细描述和记录自己的骑行过程,把这种绿色低碳行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写了370多篇关于骑行的微博,总阅读量1100万,很多单篇浏览量超10万,也有超百万的。”贾峰说,这个过程让他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通过分析大家的反馈,不断改进绿色传播的写作风格、叙事方式、发布时间,并就如何讲好环境传播的故事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2021年,生态环境部成立骑行协会,贾峰被选为会长。他告诉同事们,“我们不仅是骑行爱好者,更应该是决策者和绿色行为的引领者,应该主动向家人和朋友进行传播,让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这种生活方式。”

当然,一个人能否选择绿色出行,不仅取决于他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人次,单日最高骑行量突破471万辆,市民慢行交通出行意愿持续提升。2021年,北京市民骑行某品牌共享单车共走过6.94亿公里,相当于减碳2.75万吨。

新冠疫情以来,很多商铺都关张了,但是北京一些自行车专卖店却呈现逆势增长。贾峰敏锐地指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正从自行车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这也是绿色生活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过去简单的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希望天更蓝、水更绿。其实在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都存在更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他说,“广泛形成”代表有相当比例的人数参与这场绿色变革,未来将催生各种新业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这也是我们的工作特别有意义的地方”。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