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城市设计
2023-10-26
主要成员:段进,季松,张麒,李亮,胡旭明,袁金波,刘红杰,曹影丽,宫作成,杨奕人,仇月霞,钱艳,等
项目面积:230hm2
设计时间:2006-2007
Main Members: DUAN Jin, JI Song,ZHANG Qi, LI Liang, HU Xuming,YUAN Jinbo, LIU Hongjie, CAO Yingli,GONG Zuocheng, YANG Yiren, QIU Yuexia, QIAN Yan, etc.
Project Area: 230 hm2
Design Period: 2006-2007
2006 年,随着苏州城市北拓战略的确定以及火车站交通枢纽建设的启动,作为城市北拓发展轴上的重要一环,苏州火车站地区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机遇,有望成为交通与服务整合的新型城市空间、生机与活力激扬的综合功能区域、形象与文脉交融的城市标志性地段。作为苏州新空间的典型代表,苏州火车站地区具有尺度大、功能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因此,简单套用、模仿的规划技术手段显然已无法应对,如何规划与控制才能将苏州火车站地区塑造成为具有鲜明苏州本土特色的新型城市空间,意义重大且极具挑战。
方案以苏州火车站地区的整体定位、功能业态、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以及开发模式作为切入点,树立“水乡陆港、姑苏门户”的发展目标,结合TOD 理论构建“核心区—拓展区—影响区”三级功能圈层和网络式开发模式——以车站为中心、半径为300~500m 的步行范围内,通过多条地下步行道或二层的步行廊道连接周边公共建筑,构成商务商业、公共服务、居住等功能混合的城市综合体。同时提出城市触媒与空间缝合的设计策略,一方面遵循“由线及面,先拉框架后填充”的开发时序,另一方面从交通、视觉、景观、肌理、建筑5个方面对断裂的城市空间进行缝合,以达到整合城市空间、延续古城文脉的规划目标(图1-3)。
为展现苏州城市特色,团队基于苏州“廊空间”“粉墙黛瓦”等空间基因,综合运用群、序、拓扑3 种结构原型分析方法对空间基因进行解析评价,进而提出设计方案与导控要求:基于“廊空间”空间基因,沿人民路、苏站路以及火车站南北之间设置了“两纵一横”的立体步行和公共活动系统,在空间上,强调地下、地面、空中相结合,在功能上,集步行交通联系、空间组织、公共活动容纳、空间形态调整、风貌塑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有机地将各地块紧密地串接成整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舒适的步行环境,高密度、混合用途的新枢纽核心区;基于“粉墙黛瓦”空间基因,结合成熟的视域控制、视觉美学、场所文脉的规划技术手段,对站点地区的地块尺度与肌理、建筑体量与风格进行控制引导,使古城与新城、传统与现代之间达成协调与对话,形成渐进过渡、新老相融的城市格局和风貌(图4)。
1 苏州站地区城市设计总平面
2 苏州站地区城市设计鸟瞰效果
3 平江新城门户鸟瞰效果
作为苏州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综合性改造工程之一,在开工建设的6 年时间内,本项目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与介入对苏州火车站地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确保了后续的各项方案设计能够正确贯彻落实规划意图。累计完成火车站主体改扩建工程等七大类60 多个子项的建设。今天的苏州火车站地区,风貌特色显著,空间尺度宜人,古城与新城和谐并存,设想的“水乡陆港、姑苏门户”整体空间特色逐步得到彰显,良好的实施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图5-8)。本方案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2013 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4 苏州站东南向鸟瞰
5 苏州站南广场及环城河
6 苏州站地区北向鸟瞰
7 苏州火车站夜景
8 苏州站地区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