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南京站北站房、北广场综合客运枢纽规划
2023-10-26
主要成员:段进,杨涛,季松,於昊,罗崴,汤祥,李亮,何小洲,等
项目面积:340hm2
设计时间:2008-2010
Main Members: DUAN Jin, YANG Tao, JI Song, YU Hao, LUO Wei, TANG Xiang, LI Liang, HE Xiaozhou, etc.
Project Area: 340 hm2
Design Period: 2008-2010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铁路南京站枢纽作为长三角地区第一条“铁路公交快线”——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起终点,是南京四大广域综合对外枢纽之一。为此,2008 年,铁道部及南京市决定对现状空间与容量有限的铁路南京站枢纽进行扩充升级,在其北侧新建北站房及广场,最终形成连通铁路南北、整合多种交通设施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枢纽。北广场枢纽地区受南侧铁路线与北侧小红山山体的限制,用地局促,与既有南广场枢纽的交通联系与空间整合难度较大。因此,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化解现有空间限制,达到“南北整合、布局集约、交通高效、空间舒适、建设经济”的规划目标将是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
基于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愿景以及对枢纽及枢纽地区的交通需求预测分析,在总体规划层面,分别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对综合客运枢纽进行规划:整合现有南京站设施资源,优化枢纽地区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满足枢纽体内部客流换乘的需求以及各类车辆快进决出的需求,提出“节点顺畅”的理念,在数个关键节点设置高架定向匝道,实现南、北广场枢纽和城市交通的快速对接。在详细规划层面,分别从景观协调、客流换乘、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入设计:营造以站前广场与城际站房建筑为主体的核心景观空间,并注重站前广场形式及周边建筑与红山自然景观的自然过渡和景观协调;将红山南路合理北移,下穿小红山山体,从而拓展北站场空间,以地面公共换乘广场和地下公共换乘区两大综合换乘区域为核心立体集约地布置各项配套设施,以实现“人性化换乘”(图1-4)。
1 实施方案总平面
2 枢纽综合体空间断面规划
3 实施方案模型鸟瞰
4 项目实施鸟瞰
5 项目实施鸟瞰
其中,为了使枢纽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识别提取出南京站片区“靠山面湖、轴连南北”的空间基因,进而在规划设计上进行导控:在步行游线上,充分利用周边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延续南侧滨湖广场的做法,将北广场站前主要道路——红山南路下穿山体,将小红山景观直接引入北广场,并将广场步行集散与小红山游线串成整体(图5、6);在景观视廊上,对规划区内的建筑的风貌、体量、高度的引导与控制,保证“玄武湖—枢纽—红山”景观轴线的整体性,最终打造出“山—场—站—湖”相融的南京城市客厅(图7)。
目前,南京站的北站房及广场、配套的小红山客运站、地铁站厅、公交场站等均已按规划实施并投入使用(图8、9),与既有的南站区形成了较好的整合与互动,最终形成了依山傍水、换乘便捷的综合铁路客运枢纽。铁路以北地区在升级后的南京站枢纽带动下成为城市发展热点地区之一,其建设发展情况良好有序,由此获得2013 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6 配套的小红山长途客运站
7 项目实施鸟瞰
8 北站房及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