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遗产公园的提升改造研究
2023-10-26谭春华
谭春华,刘 诚
(中铁建工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125)
0 引言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中界定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工业发展的反映,是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中国各阶段的近现代工业建设,都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见证并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无锡建议》)。保护工业遗产对于保持和传承城市的文化特色,具有重大的意义。铁路工业遗产属于工业遗产的一部分,是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分支。它包含可移动的机车与车厢、固定的建筑与设施、重要技术与资料,以及铁路设施所处的环境条件。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位于老城区的铁路线路及站场外迁,原有设施废弃,大部被拆除进行房地产开发。然而老火车站,虽已不再具有运输的功能,但作为人们生活记忆的一部分,从文化遗产角度来看往往具有历史、社会、艺术等多元化价值。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展铁路遗址保护工作的国家。1998年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奥地利塞默灵铁路(Semmering Railway),全长41 km,是世界上第一条以铁路遗址作为核心遗产物的世界遗产[1](见图1)。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已开始开展铁路遗产保护工作,但直至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才在《下塔吉尔宪章》中正式提出保护工业遗产,其中包括铁路遗产。
国内,铁路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开始较晚,2001年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首次列出铁路遗产,但保护对象主要是铁路相关的建筑(如车站、仓库等)。直到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公布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列入了16处铁路遗址地,所列保护对象从建筑单体层面拓展到铁路遗址全线[2]。
1 火车头文化公园由来
位于长沙市猴子石湘江大桥北侧,南湖路西口的长沙老火车南站(如图2所示)是历史上粤汉铁路长沙段的一个车站。粤汉铁路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南起广州,路经长沙,往北至汉口,20世纪30年代全线通车。长沙老火车南站始建于1934年,南站临江依山而建,是长沙南部进出城区的第一站点,除少数客运功能,主要是长沙的煤炭、木材等的货物水路联运站。原站在长沙会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至1990年逐渐扩建成5股货物线,5股专用线,并建有大型仓库一座,雨棚6座,是长沙重要的煤炭流通基地。它毗邻湘江,使得陆运与水运紧密相连,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沙老火车南站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长沙铁路总公司管辖,为三等站。
京广铁路线外迁后,南站正式停运。2007年因配合长沙城市建设修建湘江大道,经广铁集团同意拆除,后在原址上修建广场。2010年被正式改建为火车头广场公园,该广场作为铁路纪念地已成为市民了解长沙铁路发展历史和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但建设完成公园的后续维护不佳,年久失修,各项设施无法满足学习、游览的要求。2018年,综合各方意见,再次提质改造,更名为火车头文化公园。
火车头文化公园成为唤起人们对长沙城市记忆的场所,是可供人们追忆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具体场景。历史的变迁、自然和人为的改变以及场地中发生的事件也就成为了火车头文化公园中历史记忆的内容。在城市层面,长沙火车南站的铁路工业历史作为长沙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也就构成了长沙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现状问题
长沙火车头文化公园项目地位于殷家冲路与湘江中路交汇口东南边,背靠南郊公园,面临滔滔湘水,西望橘子洲,是长沙市南湖片区重要的公共绿地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基地为长沙老火车南站旧址,现状保留有火车轨道以及火车车厢等较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场地内一直保存着的一辆火车头是老式蒸汽机车(编号为0751),火车头高4.44 m,长21.51 m,后挂两节客车车厢,一节货车车厢,是由原铁道部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于1975年制造的我国最后一批该款火车车头(见图4)。
该旧式蒸汽机火车头由于长期露天停放,年久失修,长期无人管理,内外损坏严重,车辆的铁质部位已经出现锈迹斑驳,出现脱落的迹象,车厢内部更是到处是垃圾,游人稀少,风光已不如昔日。
从中还是看出火车头公园免费开放后的后续运维管理的问题较多,缺乏财力和动力去更好的维护与经营遗址公园。所以在2017年政府平台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长沙市规划院通过竞赛招采的方式,成功拿下本项目的提质改造设计任务。同时政府平台公司找寻到场地的运营方,将其中的一些场地和空间作为商业运维的成果纳入到新的火车头文化公园的管理模式。
2017年重新改造的时候遇到的问题:1)定位不清、功能单一。第一轮改造的设计定义此项目是绿化广场类(G4),第二轮也就是本次改造的定性为文化公园类。场地周边的场地也从原来的纯粹足球体育公园变成了“1123文化艺术创意园”的文创商业和滨江住宅类地产。对项目的诉求和公园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原来单一的拍照、休憩等功能也无法满足现在公园场地内的参观游客。2)城市文化和铁路遗产文化体现及传承不够。城市公园是城市解决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等问题的重要载体,长沙火车头广场公园的建设,以往只注重“新”,对于铁路遗产文化的展现、挖掘、传承方面,只停留于一个文化石头、一个文化展示长廊。3)服务不全、运营缺位。长沙火车头广场公园在2010年完成第一次建设后,因当时地块周边还处于未开发阶段,长期无人管理且被严重损坏。由于运营的缺位,导致长时间的成本压力之下,服务、维护出现混乱现象。
本次提质改造,我们改造设计团队采用运营的思维,来对原有公园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场地进行策划、设计及运维的全过程咨询工作。即“从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一体化、闭环式及整体化解决城市公园更新”模式;我们团队对长沙市第一个铁路遗址类项目的愿景是让火车头公园不仅“活”起来,更要火下去,变成网红大长沙的一份子[3]。
3 运维策划
运营思维不仅需要贯穿、介入整个策划、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来,更需要从最后一个阶段变成第一阶段指导策划、规划、设计及建设。对市场、人群、客流量、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研判和方向性把控,并提出要求,对后期停车场、后勤、游客动线、业态、配套、二次消费点等方面的策划、规划、设计及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1)从市场需求来看,有一种文艺,叫做“压铁路”,时下许多年轻人热衷于拍摄铁路,那延伸的铁轨,老旧的火车头,似乎在安静的诉说过往的故事,有一种“在路上”的感觉。经过改造设计后,该公园变成了年轻人拍照的胜地,尤其是新婚燕尔的年轻夫妻们,在这里可以和铁轨、火车头、站台等进行拍照,也可以拍摄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湘江边、麓山脚下的风景。由此拓展为长沙婚纱摄影的重要取景地。
2)从功能角度来看,长沙火车头广场公园的定位应进行调整,从“以人为本”到“待人友好”的设计理念。将原来“看一看”的文化型城市广场转变成符合当下年轻人诉求的“聊一聊”的社交性城市公园,通过铁路遗产的主题,避免历史文化遗产被碎片化与离散化。通过现场展示的遗存物品、各种文字说明、通过车厢、车头进行场景再现等手法,将市民日常生活与历史展示有机结合。只有这样符合当前和未来需求,才能使本项目的更新更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3)从业态及配套角度来看,利用火车头和车厢,引入轻餐饮、文创小店等商业服务功能,采取室内外相结合的销售方式,让车厢活起来,让车站活起来,再现当年车站景象。既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活动可能性,也能更深入的体验长沙首个铁路遗产文化。
4)从公园更新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居民日常活动有序展开,促进了城市特色文化的传播与认知。同时公园改造不仅要进行物质环境的更新,还要在内容及运营上进行更新。
在新的一轮改造中,我们从公园后期运维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铁路遗产的文化价值。当铁路遗址作为游览目的地而非纯粹的文物时,应明确保护对象与范围,在加强遗产本体保护的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合理地向公众展示、阐释铁路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综合世界各地对铁路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主要有建设遗址博物馆、建设主题公园、组织观光游览线路以及混合开发等保护与利用四种模式。
前面我们提到的对本公园的定位从“文化型公园”调整为“社交型公园”,那么重新植入与丰富铁路遗产主题文化,以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充分展示地域特色环境,打造新时代网红打卡地。
对现状火车进行情景性艺术包装,打造火车体验式主题景观;在轨道周边增加特色植物空间,营造观花植物主题。通过场地硬景及软景共同营造怀旧、红色、特色的艺术氛围,使之成为怀旧旅游、红色追忆、主题摄影、文艺小资打卡等活动开展的重要活动地。利用火车头和车厢,引入轻餐饮、文创小店等商业服务功能,将两节车厢改造成名为“不设指标”的咖啡店(如图5所示)和设计师自主品牌的服装店。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能更沉浸式的体验长沙首个铁路遗产文化。
公园本身是免费对市民开放,部分管理用房以及设施,通过合规流程公开招募运营单位,通过以租代管形式,对公园进行运营和维护。正是通过这种管理模式,才能一直以干净、安全、有怀旧文化氛围的面貌向市民开放。
4 公园改造策略
本次改造设计总面积为28 789 m2,其中景观改造设计面积为27 300 m2。改造设计内容主要是进行保护和景观风貌提升。
4.1 功能分区与景观设计
对原有广场公园的分区进行优化,调整为三个记忆区和一个游憩区(站前景观记忆区、南站景观记忆区、车站景观记忆区、登山游憩区)。注重铁路遗产文化场景营造,增添绿色、改善原有破败生态环境。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增设雨水花园示范点。顺接高差、丰富地形,形成有景深的视觉体验空间。
南站景观记忆区主要营造两个活动空间,通过草坡微地形描绘南站当年货运煤炭堆出小山的艺术形态,引出人们对南站的记忆;被弃置的火车车轮等情景雕塑置入草坡之中,犹如南站的记忆深深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同时通过候车棚、景观碎石、野草、枕木等营造记忆中的南站。
车站景观记忆区以置放的火车头及新建建筑为主,恢复候车月台,营造真实的乘车情景体验,火车往北驶离站台,通过秋色落叶树银杏渲染车站离别怀旧的氛围,使人产生怀念、惆怅之情。
站前景观记忆区以南站记忆大门、铁轨扳道、信号灯设施为展示对象。大门的设计增强场地的标识性及引导性,同时也是非常具有记忆的构筑物;铁路在这里交汇分流驶入站台,铁轨扳道、信号灯等设施营造具有工业气息的记忆场景,铁轨扳道可以形成情景体验,增强对场地记忆的体验感[4]。
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组织景观视线,开辟了视觉通廊将公园内重要的地标建筑和景点引入周边地段视野加强市民对城市工业遗址的认知。
登山游憩区主要利用保留的山体打造观赏游览步道,人们体验完具有南站记忆的公园后可以来登山遥望橘子洲、远眺岳麓山,感受湘江北去的浩瀚,感受毛主席当年的壮志豪情,感受湖南人的湖湘情怀。南站的记忆通过多种手法表达融入到新的公园广场中。以两条铁轨的路线作为主要的展示轴线,渲染怀旧,思念的火车文化及南站记忆氛围。
4.2 保留和利用原生植被
现状周围山体上植被覆盖良好,本次设计中将其作为火车头文化公园的背景景观予以保留。自2010年公园初建时,通过将污染土壤移除,移入周边山上泥土对原有土壤进行改造。历经7年的风风雨雨,除原有种植树木,一些适应能力极强的植被自然生长出来,形成生长良好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植被,形成了新的植物群落。这种自然再生的植被,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特殊的景观效果。这既体现出自然的美丽、生命的坚强,也记录着自然再生的过程。设计中充分保留自然再生植物群落,并对其的景观效果进行一定的干预,协调周边环境,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人工种植难以达到的景观效果(见图6,图7)。
5 结语
铁路是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里程碑,是基础性工业设施,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铁路更新迭代在我国历经时间短,留下大量铁路遗址。各地铁路遗址因建设年代、社会与经济环境不同亦各具特色。推动铁路遗址保护与利用,是传承工业文明与铁路文化、展示地域文化与特色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铁路文化主题公园是铁路遗产保护、展示与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加强铁路遗产保护的同时,亦应加强工业遗产的景观化与活化利用,主题公园强化人的活动,在市民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唤起人民对地域文化的回忆与认同。这一设计理念,既具有环境修复的生态意义,历史延续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具有功能更新的经济与社会学意义。工业遗址保护再利用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保护了一栋建(构)筑物、一种曾经熟知形式和与之相融的生活,它们代表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该项目获湖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园林景观)三等奖;项目组成员:谭春华、李江、周凌峰、陈晨、刘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