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救寺西厢记文化景观的建构与塑造

2023-10-26

山西建筑 2023年21期
关键词:西厢西厢记文化景观

潘 鑫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普救寺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峨眉塬上,作为《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而名扬天下。“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1],《西厢记》的爱情主题为普救寺寺庙建筑赋予了别具一格的爱情文化。本文从对普救寺充分开发利用的角度探讨对文学作品《西厢记》影响下普救寺的文化保护。

1 年轮中的普救寺

1.1 普救寺的现状

普救寺目前所存的景观大体沿三条轴线分布,分别是:西轴线、中轴线、东轴线(见图1)。西轴线上分布着大钟楼、莺莺塔、回廊和大雄宝殿,同时西轴线西北部大雄宝殿西边分布着西轩、西轴线东北部大雄宝殿东边分布着梨花院落,在回廊的西边分布着莺莺小道、击蛙台和听蛙亭;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十王殿、罗汉堂、藏经阁和书斋;东轴线前段有枯木堂和月老殿,后段是斋堂。

1.2 历史上普救寺的状况与景观

隋朝初年,普救寺已经存在。隋唐之际,普救寺只有西侧一道轴线,前边是钟楼,中间是宝塔回廊,后边是佛殿。宋金时期,普救寺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了中轴一线,增加了天王殿、菩萨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等建筑。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冬,普救寺在蒲州大地震中倾圮,八年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时任蒲州知州张佳胤重建[2],此时依照惯例,将中轴线上藏经阁改为大雄宝殿并在东侧一线新增加了僧房、禅堂等建筑。清代普救寺没有大的修理,民国年间,寺宇荒凉,僧侣四散,抗战初期,仅剩舍利塔和三间菩萨洞尚算完整。

建国以后,普救寺得到保护,被列为山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85年开始了搜集资料与研究论证,并在请教国内著名西厢研究专家王季思、霍松林、王朝闻、吴晓铃、蒋星煜等学者的基础上进行重建[4]。

1.3 关于普救寺名称的考证

在乾隆已亥本《蒲州府志》中记载“普救寺,在郡城东六里,唐时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汉遣郭威讨李守贞于河中,周岁城未下。威召院僧问之,对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威折箭为誓。翌日,果破,乃不戮一人。因改院曰普救。明初,并广化、旌勋、藏海、乾明四寺入焉。寺有窣堵波合砖成之,于地击石有声,若吠蛤,盖空谷应响类矣。”[5]清朝官方修撰的地方志上明确记载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在五代时因为郭威而改名“普救”。受此影响,2005年子欣在相关文章中提到“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详,据《续高僧传》载,隋朝初年即已有了。不过,那时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时,曾对寺院大加修葺。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皇帝高祖刘知远派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有杀戮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6]2011年胡辅华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普救寺始建于隋朝,原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河东节度使李守贞作乱,后汉刘知远遣大将郭威讨伐,围蒲州城数年未克。郭威召寺僧商量对策,高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剑发誓,不杀城内百姓,翌日果然攻克蒲州,故改名为普救寺”[7]。

然而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却有“蒲之东十馀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8]这样的叙述说明该寺唐代已经叫“普救寺”,这就和清《蒲州府志》产生了矛盾,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孙望先生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相关考证,写成文章《驳普救寺之名始于五代说的错误》作为《莺莺传事迹考》第六部分原刊于一九五〇年金陵、华西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丛刊汇刊》第九卷,现收录在《孙望选集》四《蜗叟杂稿》中。他在考证中得出结论“普救寺之名,不始于五代,而是始于隋代,不是从郭威的故事上得到普救之名,而是从僧道积‘普救殷赡’、乐于施舍的事迹上得到普救之名的;不是仅见于董解元、王实甫、关汉卿的《西厢》传奇,而是初见于《道积传》,再见于《莺莺传》,三见四见于杨巨源和赵校书的诗咏里面的。既证明普救之名不假,那么《蒲州志》《一统志》《池北偶谈》《竹叶亭杂记》等书的记载,无疑的恐怕都是传闻错误之谈。至于西永清院,就我看来,或许是其中一部分地方与建筑的名称。例如《大藏经·佛祖统记》卷二七‘德美于会昌寺西院造忏悔堂’,又如《白香山集》卷五九《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终于圣善寺华严院’,张读《宣室志》‘长安兴福寺有十光佛院’等等,都是寺中别有院堂的例子。因此我便怀疑到西永清院恐怕也是普救寺里的一部分,因传闻有出入,后来便误认为由西永清院改为普救寺了。”[9]孙望先生资料详实、考证严密,但是由于年代的局限,文章传播并不广泛,影响也很有限。在修复普救寺前,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又进行了相关考证,他认为“普救寺隋初已有之。隋唐之际,已是蒲郡佛刹,住持僧侣屡见于传记。唐代诗人杨巨源《同赵校书题普救寺》诗,曾以寺额作为诗之命题,以上俱证,寺已早就,寺名亦为世人所闻。”1993年王雪樵在文章《普救寺名始何代》中也分析了这个问题并探析了普救寺名在《蒲州府志》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的原因——险峻政治文化氛围对修撰地方志的影响[10]。

2 西厢记对普救寺的文化景观的塑造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军在普救寺山坡上修筑了工事,残存建筑一扫无余历经战火洗礼、岁月催剥,普救寺只剩下了一座舍利塔和残破的三孔菩萨洞[11](见图2),1965年普救寺被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时任所长柴泽俊先生主持下,普救寺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2.1 专家指导下的普救寺复原

1961年,戏剧家田汉先生来永济参观了普救寺。当时的普救寺只有舍利塔高耸,先生根据《西厢记》中的描写,绘制了普救寺的草图,并希望当地可以尽快修复普救寺。

1985年,筹建普救寺时,苦于资料的缺乏,当地筹建部门去信征询王季思先生意见。他回信解答并给出古籍记载普救寺的提示,1986年仲秋王先生与第二次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的百多名古典戏曲工作者考察普救寺。1990年1月,王先生应邀为普救寺梨花深院写了牌匾和楹联。

1986年9月—1989年12月普救寺修复过程中还有霍松林、王朝闻、吴晓铃等一批学者指导过修复工作。通过实地发掘,从寺内出土了北朝晚期的三尊大型石雕佛像、唐宋寺宇的基址、大量唐宋砖瓦、碑块、经幢、陶瓷器皿和古钱币。与此同时翻阅了《高僧传》《法苑珠林》《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蒲州府志》和《永济市志》等有关文献资料。新修复的普救寺:西轴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大钟楼、莺莺塔、塔院迴廊、大佛殿;中轴线自前至后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自前至后有僧舍、枯木堂、香积厨、斋堂[12]。

玉米土壤耕种中,要做好后期浅中耕和免耕直播工作,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中耕要注意远和浅两个原则。远是指植株之间的距离在10 cm左右;浅是划破地皮,深度要注意控制在2 cm左右,保护玉米的根系,使土地中的微生物能够积极活动,增强玉米根部的生理机能,保障玉米生长质量。

2.2 普救寺的西厢踪影

1989年修复完后,和《西厢记》关联建筑有:张生借住的位于西轴线西北部的西轩、老夫人和莺莺居住的位于西轴线东北部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后张生居住的位于中轴线藏经阁之后的书斋,以及莺莺烧香的位于书斋北部的“后花园”和园内“拜月台”。

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因为西厢记的广泛传播而被人们叫作莺莺塔(见图3);在“回廊”和“击蛙台”之间有一段小路,也因为张生崔莺莺爱情故事被命名为“莺莺小道”;在藏经阁西北部、梨花深院的东边有一堵墙上写着“张生逾墙处”,具有神异色彩的是在前边恰好有一棵杏树“越墙而入”,刚好为一介书生的张生逾墙提供了借力。据说这棵树是自然生长并非人为,和普救寺西厢文化背景浑然天成,更增添了神话色彩。

2.3 普救寺的演变

普救寺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轴线的景观已将近荒废,枯木堂没有对外开放,香积厨和斋堂已经改为文化陈列室并封闭,东轴线最右边的僧舍为了应和西厢记爱情主题已经改为了“月老殿”。

普救寺藏经阁有楹柱长联“從情始以情終字字情句句情一章一節一回一折一本書裏全寫的是情西廂記中人物皆為情生真個情撼天地,慕情來惜情去人人情紛紛情一磚一石一草一木四堵墙内無處不是情普救寺裏和尚也是情種好個情染境界”90字的长联更加突出了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的爱情文化主题。新景观的加入,使文化感增强,凸显了景观的整体主题,也优化了观光体验。

3 普救寺文化景观问题分析

3.1 西厢文化景观缺乏整体一致性

普救寺和西厢文化联系紧密的有“西轩”“梨花深院”“后花园”“拜月台”“逾墙杏树”等景观。结合西厢记相关文本分析,“西轩”和“书斋”两处景观,是根据《王西厢》设立,“逾墙杏树”这一景观是依据《莺莺传》和《董西厢》设立的。

普救寺中西厢文化景观依据多本书设置,每本书设置一点情节相关的景象未能以意逆志、做到整体筹划,给人很强的割裂感,对于不甚了解西厢文化的人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导。

3.2 文化景观缺乏联系性

普救寺西厢文化景观没有按《西厢记》故事发展设计线性参观图,因而割裂景观联系,使人得不到故事完整体验。独自一人参观普救寺时会晕头转向不知从何处开始,往往是转了一个佛殿,走了一个宅院,也不知道一个景观和另一个景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同时同一空间的故事用蜡像同时呈现,可能会引起空间错乱。

普救寺着力打造爱情主题的景区,发展出爱情文化节民俗旅游节庆活动,虽然每年都会更换婚礼花样如“西厢婚礼”“自行车集体婚礼”[13],却只有婚礼一个中心题材的主题来展现爱情,年年“新瓶装旧酒”、爱情的表现形式单一让人容易审美疲劳。

普救寺文化以唐代背景《西厢记》为底色,但是却和同样带有唐代底蕴、距离很近的“鹳雀楼”以及“开元黄河大铁牛”之间建立的联系较少,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附近有这些古代建筑景点。

3.3 文化景观周边缺少创意

《西厢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依托《西厢记》,普救寺文化景观周边产品应该丰富多彩,而普救寺景区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普救寺作为佛教古刹,本身不是产生“爱情”的地方,却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爱情”,本身就令人惊诧,确实独树一帜可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从《西厢记》自身来看,其内部关目就有不少可以开发的地方却没有开发,“联吟”一节可以“跳出文本”,设置场馆让游客“吟诗作对”;“听琴”一节也可以安排场地进行古典音乐展示,总之,普救寺尚有很多创意周边有待开发,已有周边景观也展现不出自树一帜的文化风格。

4 西厢记对普救寺保护开发的多方赋能

普救寺的开发可以取得经济效益,有助于集中资源维修保护古建筑,也可以助力以其为中心的景区进一步开发。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会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开发有助于更高效的保护,保护有助于更合理的开发。普救寺可以依托独有的西厢文化为景区发展多方赋能。

4.1 提升文化景观整体一致性的方法

西厢记相关的文本是普救寺文化景观塑造修建的参考,但是景区塑造要有主次,在主要景观上,要注重依据一个塑造,让景观内部一致,不能每个参考一点多方拼接,会给人破碎感。对于在建的景点,一定要多方听取意见、参考和景区主要景点参考一致的原著;对于已经使用的景点,尽量修改的一致,难以修改的要给予介绍,在景区西厢记相关的各个景观上可以写明依据什么著作修建。在空间较大的景区入口处广场上可以全文镌刻《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并介绍这些著作的流变发展,更好地传播西厢文化。

4.2 加强文化景观相互联系的策略

景区加强内部联系可以在景区内部规划合适的参观路线,并在醒目的位置标注。如西厢记发展路线,张生游览路线;寺庙游览路线等。西厢记发展路线将《西厢记》主要情节囊括其中,有“遇艳”“投禅”“唱和”“闹会”“解围”“请宴”“赖婚”等一共二十个情节,发生在“上方佛殿”“梨花深院”“西轩”“书斋”等十几个地点,可以根据西厢记情节发展深切理解西厢文化。张生游览路线主要依据的是《西厢记》第一折张生“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张君瑞的游览路线比较自由,但是追忆古人路径,更可真切感受古人心境。寺庙游览路线的话,就是传统的游览路线,沿着轴线进行线性游览。

对于同一空间设置不同情节蜡像的景观可以适当撤除蜡像,因此造成某些重要景观、重要情节没有直接的现场感的,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增添壁画、增加诗词或者用影像技术演播故事片段来衔接情节增强游客体验。

普救寺爱情主题不只可以通过西厢记串联深化,也可以加入中国古典文化中其他的爱情故事,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古典爱情文化展示馆,除西厢记外可以设置“梁祝化蝶”“牛郎织女”“木石前盟”“白蛇许仙”等展区。

景区之间加强联系可以规划各个景区之间的联合游览路线,如大唐西行、古刹风情等。大唐西行包括三个景点:普救寺、开元大铁牛、鹳雀楼。三个古建筑景区在一条向西的线上,最远的两个相距不到6 km,景区都有唐代风情,适合一同游览。古刹风情包括普救寺和中条山麓的万固寺,据说两个寺庙之间还有一段师徒斗技的美丽传说。同时景区也要多方合作,定期与同一地域其他古建筑景区合作开发新的观赏路线,让参观者有多样的选择。

4.3 打造独特文化品牌的路径

4.3.1 开发大型实景历史舞剧

以《西厢记》为蓝本,采用高科技灯光、音响及特效技术,将文学故事和实景演出相结合,重现典籍中的古老爱情。历史舞剧具体可依照《西厢记》设置“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个层次二十幕情景。通过园林风光、古典乐舞、诗词旁白和高新技术等表现手法,让观众穿越千年,领略大唐蒲州风光,感受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既满足人们的高层次文化需求,又拉动了当地就业与旅游,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统一。

4.3.2 设置室内情节影像

将科技与景观融合,在与西厢记相关的景观处利用现代技术布置和环境一致的影视屏幕,利用VCR等影视技术,展现在该空间发生的故事情节,注意和已有景观保持协调统一。同时做到影视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共情场景中人物的情感萌动,旁观跨越千年的崔张爱情,实现参与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结合。

4.3.3 开发新型文创产品

依托《西厢记》普救寺爱情主题,制作高端饰品摆件,如才子佳人爱情摆件,金婚、银婚、钻石婚纪念摆件;制作西厢记周边玩具,如旋转八音盒、创意普救寺模型、西厢记普救寺拼图;制作西厢记为主题的传统国风服饰汉服唐装等;和音乐企业合作制作张生琴等传统乐器;和文具企业合作制作笔墨纸砚西厢记主题国风文具,特别制作张生“状元笔”。

5 结语

爱情是人们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深度绑定西厢记、普救寺两个文化IP,让“读西厢记、游普救寺”成为古典爱情话题的重要内容。西厢文化是普救寺文化景观的灵魂,它赋予了普救寺文化景观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参观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大力推进西厢文化和普救寺文化景观的深度融合,让西厢文化更有活力,使普救寺文化景观更有底蕴。推动普救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让普救寺的保护在游览开发中真正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西厢西厢记文化景观
西厢故事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
放风筝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