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博物馆资源与高校美术学专业发展相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3-10-26吴剑珊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美术学活化博物馆

文/吴剑珊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搭建地方博物馆与高等院校间的互通桥梁,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术交流,增加博物馆教育受众面、教育项目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等院校建立本地特色、拓宽学术宽度与深度,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通过融合机制架起博物馆与高等院校的教学联系,必定能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设和高等院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一、地方博物馆资源具备教育资源特征

(一)地方博物馆承载着教育功能

博物馆本身就具备教育的责任和功能。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实物与非实物的集成。在1978 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博物馆”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博物馆是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在1999 年版《辞海》中博物馆条的解释是:“博物馆,一称‘博物院’。保存、陈列、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可分为革命、民族、历史、军事、地志、自然、艺术、医学、科技以及综合等类型。”从博物馆一词的解释来看,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集成,且从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承载着教育民众、保护人类文明的使命。

(二)地方博物馆是当地优秀文化的集成

地方博物馆是当地优秀人文宝藏,代表当地优秀的、典型的文化集成。其类型包含历史类、人物类、文物类、民族类、文化类、优秀成果类等。建立地方博物馆的目的在于主题性地展示当地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民族特色、非遗文化、本地优秀成果等,是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地方博物馆会甄选馆藏及展览资源,力求展现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所以,地方博物馆的资源具有以下的特点:1.具有地方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2.代表着地方优秀的、传统的文化;3.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4.有特殊技艺或可操作性的体验;5.承担着传承和保护当地优秀文化的责任。

地方博物馆资源代表着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这正是高等院校需要的典型人文资源。同时这些人文资源是有深度、有特色的,具备学习的必要性。把这种优秀的人文资源融入高等院校课堂可以拓展校园课程内容,也可以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

二、地方优秀的人文资源走进高校美术学专业课堂是趋势

(一)符合教育部传承优秀文化的精神

利用好地方博物馆优秀的人文资源不仅是博物馆自身的目标,也是国家对优秀人文资源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的预期。早在2016年《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就对高等教育提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教育部2017 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工作。”从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来看,地方优秀人文资源走进高校是一个趋势,是符合地方博物馆“教学”目标的,也是符合高校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的举措。

(二)符合高校美术学专业发展的地方特色

近几年,教育部提倡高等院校建设要重视发展专业的地方特色、重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优秀人文资源走进高等院校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个优秀的人文资源和高等教育中的“内涵”应该是联系紧密的,指的是专业的文化特色、人才的文化修养。笔者的理解是,“特色”和“内涵”其实是对本专业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由此,我们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深度的文化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拓展,而地方博物馆的优秀美术人文资源正好符合这一特征。所以把地方博物馆资源引入高校美术学专业是合适的。

(三)进入高等院校专业课是地方博物馆资源活化的方式

地方博物馆资源融入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是对地方博物馆资源保护和传承的最好方式。以课程的形式存在是对地方博物馆资源传承的最好方法,而地方博物馆资源是高校美术学课程内容的有利的拓展和补充。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师范类专业承载着教师培养的目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能够把优秀的文化及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同时达到传承和保护本地优秀文化的效果。2.通过师范生的传承达到更大的传播目的。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把自身所学、所理解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传承的受众面随着教学对象数量的增加,也会达到更宽更广的传播面积。3.进入课堂可以持续地传播和活化非遗资源。作为课堂内容,可以让博物馆资源持续地传播与活化,是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地方博物馆资源教育活化与高校美术学专业发展相融合的路径探讨

鉴于地方博物馆资源的活化,产生了多种资源呈现的方式,而多元化的资源呈现方式、手段,为博物馆资源融入高校美术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路径,使得地方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成为可能。

(一)地方博物馆资源的活化方式多元

博物馆资源的活化方式一直是博物馆学的热门研究之一,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每个博物馆都依据区域环境、地方特色展开资源活化活动。其方式有数字活化、实物展示、讲解员讲解、定期讲座、研学基地、技艺体验等,给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方式,从而使得博物馆资源的受众面、受众群体得以增加;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博物馆资源的观看、体验方式更加适合受众接受。同时,也打开了地方博物馆资源教育活化与高校美术学专业发展相融合的大门。

(二)多元活化方式提供了多元的融合路径

地方博物馆资源呈现的形式有常设的主题展览、临时的主题展览以及各种各样主题的实物、非实物性展览和学术讲座、手工体验等,资源呈现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主题性。以地方博物馆资源的活化方式为基础,讨论其与高校美术专业相融合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字活化与线上课堂

这种活化形式,往往以虚拟展厅、线上展览为主要展现手段,把展览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可以不考虑时空的界限,便于课程中网络直播观看、讲解,也可以邀请讲解员、研究员针对展览内容开展线上课堂、线上讲座等交流活动。这种形式对时间、空间的要求较低,只要网络正常就能展开教学,是非常符合时代的教学发展趋势的方式之一。

此类线上课堂要求学生理解主题性的馆藏和展览的历史、流派、形式美等,通过网络平台与主题对话,学会从主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主题的结果,形成合作意识,以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作为学习成果。

2.实物展示与实物调查

实物展示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展示方式。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从书本上得到的是平面化的、比较抽象的感知,我们可以利用博物馆的实物展示让学生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二维走进三维。让学生进行实景观看、参观、调查,亲临现场感受实物出现的场景、实物真实的质感,还可以现场观察图案、纹饰在物品上应用的方式等。对于高校美术专业来说,是从平面(书本)走向立体(实景)的最好的途径。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现场体验,以项目调查的方式观察、体验馆藏或展览的主题,发现问题、调查并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绘画、创作、汇报、论文的方式呈现对主题的学习成果,并以多元的方式学习和总结。

3.技艺体验与技能学习

很多地方博物馆里展示了许多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精品,并开设可体验的特殊技艺项目,比如民俗风情儿童体验馆、非遗书吧等。可开展学生对本地传统民俗、手工艺特殊技艺的体验,加深对民族民俗、传统手工艺技艺理解和学习。

老师带领学生以优秀的民族特色手工艺、民俗风情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与博物馆协调沟通好开展学习的内容和时长,通过技艺的学习、民俗的体验,加深对本土民俗、民族特色技艺的了解,最后以民族手工艺品的形式进行结课和汇报。

4.定期讲座与研究内容

高校课程内学生的学习需要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而专题的学术讲座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预约博物馆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根据博物馆开展的专题讲座进行深入学习,以加深学生对主题性展览的理解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老师带领学生以博物馆定期的主题展览、馆藏或学术沙龙、讲座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专业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针对主题深入思考,以小论文、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5.研学基地与定期课程

研学是活化资源的热门方式之一,不少博物馆也开展了研学活动,设置研学基地,开设定期的学习课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开设了研学基地,对接中小学学生的研究、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把研学基地作为地方性课程的有利补充形式,开展一系列深入的学习活动,学生提交相应课程的作业呈现学习成果。

6.讲解员讲解与现场授课

博物馆大都配备讲解员,地方博物馆也会设置讲解员对专题进行讲解,以便观众更好地了解展览或馆藏的主题、内容、形式、延展和结果等。教师可预定主题性的专题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了解主题性展览的组织方式、展现内容、展现形式,以及主题展览要达到的参观目标,实现现场学习的良好效果,以绘画、小论文的形式作为学习的成果。

7.生态博物馆与采风写生

民族特色地区的地方博物馆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动态化的分馆,即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中的、动态的地方博物馆。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就开展了“1+10”的生态博物馆项目,在南丹、那坡、融水等地开设了生态博物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和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都建立在比较原始的民族生态环境中,它们承担着收藏、保护、研究、传承、展示与开发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网络的职责。高校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中以地方博物馆研究为中心,组织学生采风、写生,深入了解民俗、民居、民族服饰以及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劳作环境等,以写生的方式描绘所见,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用绘画作品、速写、摄影等方式作为学习成果。

(三)展开融合的原则

地方博物馆资源教育活化与高校专业开展融合必须建立在不影响双方正常工作、展示、教学的基础之上,本着优秀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及双方利好的原则建立融合机制。以下是建立融合机制原则的几点建议:

1.采取就近原则。建议与本地的博物馆开展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其他课程的学习。

2.选择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拟定展览、讲座、体验的内容。

3.要提前跟地方博物馆沟通教学内容。根据博物馆特色预定展览、讲座、讲解等教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形式的调整。

4.高校设置的对口课程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设定的学时可根据实际来定。学期内开展的课时可以灵活,根据与地方博物馆协调的结果来设定。对于美术专业的课程来说,课程的设定尽量深入理解地方美术语言特征、深入技法体验,形成阶段性、系列的体验单元课,形成对本土优秀文化的理解。对非美术专业的课程来说可以设定成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课,了解地方美术文化、地方美术技法,理解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地方博物馆资源与高等院校融合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是符合人类教育发展规律的。博物馆的资源活化手段多样,教育也将成为其活化的方式之一,而资源活化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带来了丰富的路径。地方博物馆与高等院校都承担着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职责,搭建起二者之间的融合桥梁,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术交流,增加博物馆教育受众面、教育项目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等院校建立本地特色、拓展学术宽度与深度。由上所述,地方博物馆资源与高等院校融合是能促进双方向好的发展途径。

猜你喜欢

美术学活化博物馆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博物馆
作品(七)
露天博物馆
基于B-H键的活化对含B-C、B-Cl、B-P键的碳硼烷硼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