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仙山楼阁”的图像生成与长生隐喻

2023-10-26李曦微河北美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仙山长生神仙

文/李曦微 [河北美术学院]

“仙”是一种人格化的臆想形象,是中国神话传说与古典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之一。神仙所居之地,我们称之为“仙山楼阁”。关于“仙山楼阁”图像的描述,今人姜永帅有“另一个是画心的海岛部分,由三角形的山峰、灵芝云、红色楼阁、古松等母题组成的仙岛,这些母题构成了仙山楼阁的主要元素,称为‘仙山楼阁’图式”①之论。现存的图像资料中,与“仙山楼阁”相关的资料不少,梳理它们之间的文化关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线索。本文基于文艺史发展的视角,主要围绕“仙山楼阁”形象的生成和内容,讨论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与长生思想。

“长生”是中国文化观念之一,是人们为了寻求肉体延续与精神长存相统一的生命状态之追求。以“仙山楼阁”为代表的图像承载了此类人生愿景、心理寄托。在文字记载与图像记录中的“仙山楼阁”,是较为常见的视觉符号,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隐逸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在传统壁画、石刻及绘画作品中,仙台楼阁所营造的视觉图像作为纽带联结世俗人心与方外仙境,图式化了以老子为中心的隐逸思想。

一、“仙山楼阁”的文化发端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是中国人记忆中最早关于“仙”的文化因子。在其他传统典籍记载中,与“仙山楼阁”形象产生对应的文字也不少见。如《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样的名句,已经显示出古人心中关于山的崇高之意象。《论语》中也有“仁者乐山”和“乘桴浮于海”的记录,这应该是孔子对方外世界的期待。《庄子》中有“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的文字,所言“乘白云,至帝乡”,即是渴望前往方外世界。

晋代葛洪著的《抱朴子》一书中对方外世界的景象有较为明确的描写:“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或飘滭而星流,或滉漾于渊澄,或雰霏而云浮”“绮榭俯临乎云雨,藻室华绿以参差”“咽九华於云端,咀六气於丹霞”②。这些文字的描述虽然并未点出具体的形象,但是其中的“九霄”“渊澄”“云浮”“绮榭”“云端”“丹霞”等描述,已经初步完备了神仙居地的景象。在《黄庭经》中,方外之境的形象反复出现。《黄庭经》通过用“仙山楼阁”来隐喻人体,指导修炼者关注修炼过程中人体各器官的性能。比如“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肺部之官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肝部之中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等,“霄间”“紫烟”“华盖”“玉阙”“翠重”等用词,都是关于方外世界的景象。从此可知,古人心中的方外世界普遍云雾缭绕,台榭高耸,华屋鳞次栉比,是安定平和、闲适无忧的世界。

“世人对于仙山的想象由来已久,这些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观念一方面体现了先人朴素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世人对于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的向往。”③先民对自然的深刻观察、热爱山水悠远境界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隐逸情结使得后继信奉者将山水变成了其心志所托,于是对以仙阁楼台为代表的神仙胜境的描绘成为自然而然。传世的修炼文献中,除了以文字为代表的经书口诀外,常有通过方外胜境的图像隐喻修炼中的各种境界,仙阁楼台的形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仙山楼阁”图像的生成

“仙山楼阁”图像包含的内容主要围绕仙山展开,由常见的云、水(海)、树、石、亭台楼阁及仙人形象共同组成。由于图像所处的特定场域不同,这些形象的组合往往都代表着不同的情境表达。最常见的以山水楼阁为代表的山水画也包含有“仙山楼阁”的内容,然而山水画的范畴则更为广泛。而以描绘仙境为主的图像则侧重于对“方外世界”的引申,这些图像在汉代以来的各类壁画、石刻及绘画中都极为常见,而到山水画形成以后,着重表现仙山楼阁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中国人热衷于表现仙山的传统,是现实中仙山不可求而转向精神内求的结果。在汉代,把现实中的山川描绘成想象中的仙山是创作路径之一。“根据现实中的山岳原型来创造仙山的形象正是汉人山水图像创作之路。”④如何把现实之山转化为神仙境界之仙山,“汉代艺术家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从三种不同的源头发展出一整套视觉语汇以表现仙山。这三种源头为图像文字、长生象征物以及对以前装饰纹样的重新阐释”⑤。在出土的诸多文物图像中,有许多三峰相连的“山字符号”,比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漆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等都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图符已具有“仙山”的暗示。除了仙山以外,汉代人对景象器物的描绘都赋予了特定的寓意,“汉人将青铜器纹饰发展而来的抽象图案赋予文学含义,在汉人眼中,山、人、植物、兽等形象都可以统一在一个抽象的图案空间中。而汉人对‘气’的观念的重视更是让这种抽象的图案空间显得充满生机与趣味。在汉人观念里‘气’既是关涉宇宙生成本体的哲学概念,更是具体、有形的视觉之气,是世界生机和生命的表现”⑥。当把“山”与“气”创作为视觉图像,云气与山的搭配就是后来山水图像中最常见的组合,也是仙山、仙境的象征,后来形成的“仙山楼阁”图像也更为直观。

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具体的“仙山楼阁”形象出现,但帛画画面中“天、地、人”的三段式分割,已经暗示了从此世界到“他方国土”的精神升阶模式。这种想法缘于古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以及因受限于时代,对种种自然力量的不解,衍生出对“长生”的精神追求及幻想,并得出两条路径:生时的自我修炼和死时借助神秘力量的解脱于他方。对这两种途径所描绘的神仙境界与“他方国土”,都是人心所营造的宏伟蓝图,囊括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象而永恒存在。汉代对遐想中的方外世界尚处于混沌状态,但关于仙山与亭台楼阁的形象也已不少。画中图像多关于墓主人的生前生活场景,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也是作品的主题之一。比如对“四灵”的刻画、对盘古女娲等神话传说的描绘、对神仙灵兽的描绘,等等,这些形象与墓主人的故事相互交叉,是从现实描述到解脱升仙之路的图说式表现。由此可以证明,这些粗犷而简约的山石楼阁形象,已经隐含了一定的解脱寄寓,也隐含了神仙盛景的原始表达。

宋代以后,以“仙山”为山水画题眼的作品数不胜数,以“蓬莱”“蓬瀛”“仙境”“仙馆”为画题亦众多。这些作品所营造的仙山,绝大多数都与云或水搭配,把仙山放入虚拟的氤氲云雾之中,营造虚无缥缈的天仙境界。这些作品都遵循山水画的造境法则,“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⑦,“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如瀛洲、阆苑、弱水、蓬莱、元圃、方壶,纵使棋布星分,亦可以水源龙脉,推而知之……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⑧。这些山水画构成法则都基于现实景象的山、水、云、泉来营造图景,然而其表达的主旨与精神已经升华为脱离尘世、无牵无绊的方外境界。五代以后山水画开始注重山石质地的表现,代表山水画语言的各类皴法与造境方法也随之出现,山水画作为一种画体独立成科。艺术本体的专门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山水境界所营造的“方外世界”,转而更多地在艺术语汇、艺术表达与审美层次等艺术本体层面上建立知识架构。然而这些图像成了古人心灵与方外世界沟通的精神渠道依然没有变,也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⑨的真实注解。

在现存的各类壁画中,仙山楼阁也非常多见。一方面通过仙山楼阁的指引来约束现实世界众生的日常修行。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者而言,其所描绘的山水楼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载体。树、石、楼阁、亭台等形象通过创作者的创造,化身为他方世界的精神寓所,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净土蓬莱与神仙景致。

三、“仙山楼阁”图像中的长生隐喻

“长生”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自汉代以来,“神仙”与“方术”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追求长生不仅是一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注重与长生有关的生活话题。而代表社会规则的礼乐祭祀,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追求“长生”这一人生命题。“汉代以来的神仙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长生不老,通过炼丹、炼制仙药达到不死之目的;二是死后升入仙界,延续人世的生命;三是死而复生。”⑩这些神仙思想都在汉代以来的图像典籍中有所体现。

《艺文类聚》引郭璞《青鸟赞》曰:“山名三危,青鸟所憩。往来昆仑,王母是隶。穆王西征,旅轸斯地。”⑪这段文字即说明青鸟栖居于三危山,往来于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山之间,是西王母的信使。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由于西王母是掌管阴阳两界最大的神仙,掌管着人间长寿最高的神,故而在诸多出土的画像中都有描绘西王母的图像。比如江苏沛县栖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其中棺东壁(正)描绘的就是众神朝拜西王母的画像。该图将青鸟刻画在一楼阁的下方,楼阁上方刻画的是西王母像,该画像石就是“西王母掌管仙药和神仙之道的图解”⑫。三危山、昆仑山、西王母等形象的出现,把人们追求长生的世俗念想表露无遗了,而这一时期的图像中有前面提到的仙山,也有西王母所居的楼阁,这些艺术形象在频繁出现,仙山楼阁背后所隐含的长生思想已经凸显。

对于长生的理解,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出现相应的变化。“随着道家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长生’的认识和理解也经历了从‘长生不死’‘肉体飞升’到‘性命双修’‘成真合道’的转变。”⑬这些改变从寿命上的延长到心性上的合道成真,通过修炼的方式达到形与性的共同圆满,进而达到练身成气、练气还神,以达到长生的境界。而他们的修炼所依据的基本程序和路径,就是在《修真图》和《内经图》中阐明,而这两幅图中形象与“仙山楼阁”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在《修真图》中,把人体比拟为仙阁楼台是以文字的方式表述,比如把人的头部之上比拟为“玉帝宫”,把头部比拟为“泥丸宫”,把鼻子比拟为“九霄雷府”,把人的心脏部位比拟为“朱陵火府”“绛宫”“南昌上宫”,腹部比拟为“寒灵丹殿”,而把下部比拟为各种地狱。在《内经图》中则完全是亭台楼阁等景象的描绘。比如将人体大脑部分完全绘成仙山大海的图景,胸腹部画成田园景致,下腹部画成浪涛与城堡。脊柱部分也由《修真图》的二十四节气标注变成了仙山与亭台楼阁。这些变化无形中拓展了“山水图像”的表达边界,同时也通过“仙山楼阁”这一独特的形象表达了修炼与长生的思想,把对“长生”的期待隐喻其间。在仙山楼阁与现实人生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联,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意义。

结语

不管是出土的墓室壁画、石刻或是后世的山水画,还是在修炼图籍的记录中,关于“仙山楼阁”的图像都陈列其中。说明关于山、石、楼、阁等艺术形象自汉代以来开始被着重表现,也为后来所形成的山水图像创造了基础。当这些形象组合成“仙山楼阁”这一艺术形象之后,它一方面既表达了人心对生命未来的期许,对超脱现实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肉体延续与精神永恒的象征,达到一种生命精神的“长生”境界,而“仙山楼阁”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其间就包含这一精神隐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与朴素的超脱追求是滋生神仙胜境的基础。仙山楼阁这一形象虽然是山水画重要的一部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形态也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面貌。然而其作为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却一直没有变化。作为一种指向精神世界的现实纽带,它承载了人心中期望“长生”的现实寄寓,这其实也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这种精神指引使得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成为几千年来独特的“精神长生”,而浓缩在“仙山楼阁”这一艺术符号里,这种“长生”的精神依然可以看得到。

注释:

①姜永帅:《仙山的形状——以文伯仁的〈方壶图〉为中心》,《美术与设计》2020 年第4 期,第5页。

②张松辉:《抱朴子内篇》,中华书局,2011,第1—3页。

③翟明帅:《仙岛上的攒尖顶建筑》,《美术与设计》2021年第5期,第27页。

④孙国良:《“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20,第38页。

⑤巫鸿:《时空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13,第136页。

⑥孙国良:《“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第39页。

⑦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第52页。

⑧⑨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152—156、583页。

⑩喻仲文、郑欣:《青鸟、昆仑与长生不死:魏晋鸡首壶中的仙道崇拜》,《艺术探索》2022 年第36期,第40页。

⑪欧阳询:《艺文类聚——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2005。

⑫喻仲文、郑欣:《青鸟、昆仑与长生不死:魏晋鸡首壶中的仙道崇拜》,《艺术探索》2022 年第36期,第42页。

⑬邹海萍:《肉身永驻到真性长存:张果“长生”意象的历史生成》,《美术大观》2023 年第3 期,第120页。

猜你喜欢

仙山长生神仙
仙山福洞
泉州九仙山
自主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银装素裹九仙山
Application of real space Kerker method in simulating gate-all-around nanowire transistors with realistic discrete dopants∗
神仙汤
我的长生天 我的厚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