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羔羊痢疾的预防和治疗
2023-10-26叶晓彬滦平县农业农村局河北承德068250
●叶晓彬(滦平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承德 068250)
在春季,外界气温变化较大,羔羊很容易受凉,导致自身免疫力低下,再加上受各种致病菌如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的感染,从而感染痢疾,导致羔羊死亡率增加。因此应提高对春季羔羊痢疾预防与治疗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降低羔羊痢疾发病率。
1 致病原特征
羔羊痢疾的主要致病原为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这种细菌短粗,呈杆状。细菌两端近圆形,边缘笔直。在细菌表面,可发现有荚膜存在。细菌经常以单个或者成对排列存在。魏氏梭菌菌体大小范围在(4.5~8.5)μm×(1~1.5)μm,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形成芽孢。魏氏梭菌是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但在培养过程中,如果采用的培养基比较陈旧,部分魏氏梭菌会被染成红色,成为革兰氏阴性菌。
魏氏梭菌对厌氧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在低浓度游离氧条件下,也可以存活生长。魏氏梭菌的最佳培养温度是37℃,在普通培养基之上也能够生长[1]。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中,如果含有葡萄糖,一般在培养24 h 后,可以形成半透明状大菌落。整个菌落的特点是中央呈隆起状态,边缘呈锯齿状态,菌落为灰白色。如果是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菌落特点主要表现为:形状为圆形,边缘呈锯齿形,灰白色,同时在菌落周围还会存在灰绿色溶血圈。在肉汤中培养魏氏梭菌,会产生一部分气体。在牛乳培养基中培养魏氏梭菌,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该细菌还会分解其中的糖分,产生大量酸,凝固成酪蛋白。大量气体会冲散凝固的酪蛋白,最终产生一种海绵样形态,这种形态又被称为“汹涌发酵”,这是酪蛋白比较典型的一种生化特征。
2 致病机制
魏氏梭菌作为羔羊痢疾的致病原,致病机制并不复杂。在自然界中,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为了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有魏氏梭菌都会生成芽孢。魏氏梭菌一般存活于土壤之中,但一些母羊的乳房因为拖地或者在躺卧时,容易沾染魏氏梭菌。当羔羊或者其他新生动物吮吸母乳,或者舔舐了被魏氏梭菌污染的物质,容易感染该致病原。如果羔羊摄入的污染物质过多,或者外界应激等因素导致肠道功能发生了紊乱、胃消化不良等,都会扰乱羔羊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导致魏氏梭菌大量繁殖,从而产生大量肠毒素,使羔羊发病,出现严重的痢疾症状。
魏氏梭菌进入羔羊肠道后,将会直接入侵肠道绒毛的上皮细胞,然后这些细菌会沿着基底膜区大量繁殖[2]。随着魏氏梭菌的增多,产生的致病毒素也越来越多,不断对肠道绒毛上皮细胞造成刺激,导致上皮细胞区域出现病理性脱落。肠道绒毛固有层也会出现病理性坏死。随着坏死程度不断加深,将会逐步深入到肠道肌膜部分。在此过程中,羔羊的肠壁血管也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引起肠道大量出血,最终表现为血性肠炎症状。此外,如果是急性痢疾,魏氏梭菌感染比较严重,这些细菌还会穿透羔羊的肠壁组织,入侵邻近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气肿现象。随着羔羊肠道大量坏死细胞的脱落,魏氏梭菌会广泛存在于肠道内部以及血液之中,并生成芽孢。此时羔羊会表现出严重的肠毒血症状。
3 症状表现
发病初期,羔羊萎靡不振,经常离群,食欲明显减退,一些羔羊还可见双眼发红、流泪现象。羔羊的体温会异常升高,一般最高能够达到42℃。随着病情的发展,羔羊痢疾加重,粪便变稀,且粪便中混有血液。有的羔羊还会表现出弓腰、弯背。羔羊的腹部呈紧缩状态,轻轻按压腹部,羔羊有明显的疼痛反应。随着病情发展,羔羊大小便失禁,粪便呈水样状态,酱油色。一些羔羊因痢疾还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羔羊的身体消瘦严重,四肢发凉,后续呈昏迷状态,最终因身体衰竭死亡。从生产实践来看,春季是羔羊痢疾高发期,且发病较急,病程长则3 d,短则3 h,羔羊整体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粪便带血的羔羊,死亡率最高。
4 病理剖检
对病死羔羊进行剖检可以发现,羔羊死亡后,尸僵完全,身体比较消瘦。可视黏膜呈紫红色。在羔羊腹膜表面存在严重的出血现象。胸膜腔浆膜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者斑块[3]。有的出血点呈米粒大小,有的呈黄豆大小。胸腔、腹腔内可见大量积液。心脏内外膜上也有出血点。其中羔羊的心内膜出血比较严重,心血呈凝固不良状态。羔羊的全身淋巴结出现异常肿大现象。切开羔羊的淋巴结,剖面呈大理石状花纹。剖检羔羊肝脏可见异常肿大,轻轻触碰即碎,肝脏颜色从原本的鲜红色变成黄褐色。肝脏表面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症状比较严重的病死羔羊,剖检还可以发现有1.5 cm 左右的坏死灶,呈灰白色,病灶切面呈现蜂窝状或豆腐渣样。羔羊的胃网膜存在严重的出血症状,幽门处肿胀变形。羔羊的肠系膜充血非常严重,出血范围也比较大,整体呈血肠样。羔羊的十二指肠明显变薄,整体近乎透明状。肠道内部可见大量肠液蓄积。羔羊的大肠病变并不明显,但在大肠内有陈旧性的血液。羔羊肠系膜处的淋巴结除有肿大现象外,还有明显的充血情况,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剖检羔羊的肾脏,发现包膜不易剥离,质地柔软。剖检羔羊的脾脏,发现有严重的出血现象,脾脏边缘钝厚,表面分布有坏死灶。羔羊的肺脏呈现弥漫性出血,肺间质水肿比较严重。
5 诊断分析
可以根据动物症状表现以及病理剖检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采集病死羔羊的肠内容物,进行涂片处理,或者直接采集羔羊黏膜病灶及肠壁组织压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具有上述魏氏梭菌典型的形态特点,后续结合动物的致死性试验,便可实现羔羊痢疾的进一步确诊。在兽医临床检测方面,ELISA 也是一种经常应用的诊断检测方法,该项检测诊断技术具有灵敏性、特异性、检测效率高的优势,同时在实际操作方面快速、简单、方便,因此受到了市场广泛欢迎。 目前针对魏氏梭菌检测,也可以采用专用检测试剂盒,主要原理是通过血清中抗原抗体的级联放大作用,以此来提升魏氏梭菌检测的灵敏性与准确性。在羔羊痢疾诊断检测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双重 PCR 技术,该项技术主要通过扩增魏氏梭菌的毒素基因,以魏氏梭菌所带的毒素基因为依据,确定魏氏梭菌不同基因型的分型。除了采用上述先进的检测诊断技术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试验检测手段,比如间接血凝的试验、动物的致死性试验、魏氏梭菌毒素中和试验等,实现对魏氏梭菌及其产生相关毒素的诊断检测。
6 治疗方法
6.1 西药治疗
用土霉素0.35 g/只+胃蛋白酶0.3 g/只,对病羊进行灌服,每日2 次,连服7 d,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或用呋喃西林0.8 g/只+磺胺脒2.5 g/只+碱式硝酸铋6 g/只,加水将上述药物混合成药液后灌服,每次用药5~8 mL,每日用药2 次,也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避免羔羊继发感染肺炎,还可以采用青霉素30 万IU +链霉素25 万IU 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3 d,可预防羔羊肺部感染[4]。
6.2 中药治疗
6.2.1 方案1去核的乌梅15 g、炒黄连10 g、郁金15 g、炙甘草10 g、猪苓10 g、黄芩10 g、枸子肉13 g、焦山楂15 g、神曲10 g、泽泻10 g、干柿饼2 个。将上述药材加水1000 mL 熬煮,一直至200 mL,熬煎成药汤。最后再加入红糖100 g 为药引,喂羔羊灌服,每次用药30~35 mL。
6.2.2 方案2白头翁15 g、黄连10 g、黄柏12 g、秦皮13 g、生山药30 g、山萸肉、茯苓各10 g、诃子肉15 g、白术14 g、白芍、干姜各15 g、甘草8 g。药材处理方法同上。喂羔羊灌服,每次灌服用药15~20 mL,可起到良好的止泻作用。
如果羔羊脱水特别严重,此时应及时静脉注射10%葡萄糖、维生素C 等。如果是由B 型魏氏杆菌引起的羔羊痢疾,在发病初期,可选择灌服石灰水,有效中和病羊体内的毒素,缓解羔羊痢疾症状。
7 预防措施
7.1 做好产房卫生清洁
日常做好产房清扫消毒工作。尤其是产房地面、墙壁、饲养器具等,必须要重点消毒。消毒液可以采用火碱配制成1%~2%的水溶液;或者用石灰配制成20%~25%的水溶液彻底消毒。
7.2 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
在免疫程序的指导下科学选择疫苗,做好母羊免疫接种工作。可在母羊产前注射1 次三联四防苗,保证初生羔羊获取足够母源抗体,有效预防疾病。妊娠母羊应饲喂全价饲料,精饲料与粗饲料合理搭配。特别是妊娠后期,应增加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优质饲草料比例,保障营养供应。
7.3 做好初生羔羊的饲养管理
针对初生羔羊,应将其置于温暖、干燥环境中,避免羔羊受凉受冻。同时用碘酊对新生羔羊的脐带做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损害脐带断端。另外要让羔羊尽早吃上初乳,喂初乳时间控制在1 h 之内,并且要保证羔羊吃饱,对于体质较弱的羔羊,应采取少量多次的饲喂方式。用3%苏尔溶液清洗母羊乳房及周围,避免羔羊吮吸乳头时感染细菌。
7.4 免疫接种
根据羊场的实际情况,在秋季为母羊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灭活菌苗。经过免疫的母羊乳汁含有抗体,初生羔羊哺乳时吃了含有抗体的乳汁可起到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8 总结
羔羊痢疾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羔羊一旦感染,死亡率非常高,导致养殖户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羔羊痢疾诊断与防治的力度,了解羔羊痢疾的致病原、致病机理,掌握一些必要的诊断检查手段,落实一些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羔羊痢疾的发病率,推动羊养殖产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