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3-10-26谢荣
谢 荣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第三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培养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阅读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难以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逐渐失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速度也较为缓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
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意义
(一)能够彰显新课标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语文阅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标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主动探索知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并非被动接收信息,更是通过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等形式的认知活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深化学生情感素养
语文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到情感的细腻和多样性。同时,阅读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通过共同阅读,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加强。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人生百态,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同情心、善良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这样的情感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有情怀、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阅读需要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去思考,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学生会逐渐养成持久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阅读也需要注重细节把握和深层次思考,促使学生形成细心、认真、扎实的学习态度。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有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其他学科和学习阶段能更加积极主动,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初始阶段,教师应选用简单、容易理解的课文,帮助学生建立词汇、句子的基本认知。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逐渐引入复杂性更高、内容更深刻的文本,挑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难度,帮助他们适应更高层次的语文阅读要求。
(二)循序渐进原则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阶梯推进,不能急功近利。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和练习,逐步提高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稳步提升阅读能力。过于急躁和跳跃式的教学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兴趣。
(三)情境导入原则
语文阅读并非孤立的技能,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将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投入阅读。通过情境导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增强对文本的共鸣与体验,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四)主旨突出原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捕捉文本主旨的能力。文本往往有其主旨和重点,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文章结构,寻找文章的主题句或中心思想,并通过阅读全文的形式验证自己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以《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为例,本文涉及许多经典人物角色和对话,非常适合采用表演情境教学的方式。对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将班级分成多个4—6 人的阅读小组。其次,引导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起进行角色分配、阅读分析,编排课本剧,鼓励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并按照对话进行演绎,表演诸葛亮、鲁肃、周瑜和曹操等人物,在表演结束后分享自己对情节、人物性格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表演和体会分析过程中的亮点和改进之处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别样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核心思想,增强阅读体验。
(二)品词析句,夯实学生理解能力
文字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字入手进行古诗词赏析,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感兴趣所在,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品词析句”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词语的意义、词性、用法以及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把握情感的基调。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这一诗,让学生理解诗中兄弟之情和离别之苦。尝试分析诗中“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等表达手法,探讨这些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其次,为学生讲述“白描”这一写作手法的含义,即通过描写普通场景和细节来表现深刻情感,让学生思考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技法体现,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为题材,突出家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运用类似的描写手法,如比喻、对比等,使诗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讨论各自的感受和感悟,以此感受家人情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家人,珍惜彼此间的情感纽带。
(三)读思结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读思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理解。从传统的学习模式来看,部分学生往往只关注生字记忆和课文背诵,未深入思考语文内容的深层内涵,既不利于更好地融入课堂,也容易导致语文学习陷入困境。因此,教师可以从互动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投入课堂,通过这种方式激活学生表达的愿望,逐步提升其语言构建能力。
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教学为例,本节课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故事中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的冲突,梳理文章情节发展,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导学问题:
1.文章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什么是“慢性子”?什么是“急性子”?
3.为什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会产生冲突?
设置导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圈出描述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如冬天、第二天等,让学生根据时间线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文章中人物间的性格差异以及事件冲突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冲突场景,如“着急赶车买票的白领与严谨、一丝不苟的安全员”之间的冲突,同时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围绕情境自主设计对话,从不同角度感受慢性子裁缝的耐心和细致以及急性子顾客的焦虑和急躁。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四)情感拓展,发散学生阅读思维
情感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拓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为例,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情境以及“欲断魂”所表达的含义。首先,教师可以讲述“清明节”的文化起源,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怀念祖先和扫墓祭奠的日子。其次,带领学生精读诗词,分段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重点解释诗中描写的景色和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布置如下导学问题,以此加深其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诗中的“清明”除了指代节日外,是否还有其他含义?
3.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感情表达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4.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传达了哪些心情和思考?
最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创作一件与清明节和诗中内容相关的作品,可以是另外的诗歌、故事、画作等,让学生通过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亦或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为学生讲述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并尝试分析《清明》这首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这种阶段性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同时情感的拓展也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发散,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五)创新手段,丰富情感表达形式
创新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多样化地表现情感。
以《纸的发明》一课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古法造纸”实践活动,带领学生重温古人智慧。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原本有韧性的干纸浆撕成棉絮状,并将它们放入水中,完成纸浆的制作。其次,准备方形的纸帘模板,让学生将纸浆均匀倒在纸帘上形成白纸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形态各异的花草纸,并鼓励学生仿照图片进行艺术纸作品制作。例如,用花瓣、枝蔓制作自然主题的花草纸,用瓜子壳、瓦楞纸条制作环保主题的花草纸。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花草纸集中干燥处理,同时将剪纸、折纸、撕纸、衍纸、纸雕等艺术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传统故事、人文习俗等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对作品进行创意设计。教师还可以开展“拍卖会”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彼此作品的创作思路与主题,以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人际交流能力。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古代人们造纸智慧的基础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六)评价优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的评价模式,引入多元化评价,以提升评价的实效性。优化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将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结果性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比如,适时鼓励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与自信心,无声评价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传递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通过鼓励的眼神、微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阅读时的情感、情绪把控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与中心思想,以此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其次,将预设评价与生成评价相结合。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评价前,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考试要求制定预设评价和生成评价。预设评价可以初步拟定为以下几点:学生能否独自完成阅读任务?在初读环节中能否把握文章主题?在精读环节中能否正确梳理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等。生成评价则需要立足核心素养各要素,结合学生阅读活动参与度进行深化,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思维等进行综合考评,精准对接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现状,并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提升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质疑和深度阅读,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词语和句子结构,做好阅读、思考环节课时配比,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教学评价,将其合理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向性,促进形式综合能力、语文素养的协同发展。